孟良崮電視劇;英雄孟良崮電視劇
一次神奇選角,兩版《紅日》對比,張靈甫還可以,石東根絕了
近些年來,可能好編劇太少了吧,國內影視劇不斷掀起翻拍風,隔幾年就會出現一部金庸小說翻拍劇,也不知道都讓誰給看了。更牛的是,播出才十幾年的《亮劍》到現在都改編兩版了,真服氣了。
還有些影視公司把改編的魔爪甚至伸向了一些經典老電影,這中間有好的改編,比如連奕名、孫儷和謝娜當年主演的電視劇版《一雙繡花鞋》就比較不錯。
也有改動到面目全非的,比如我說這位老兄出演的是改編版電視劇《暴風驟雨》里的趙玉林,你能信嗎?
當然,也有爭議比較大的改編電視劇,有人說很好,有人說垃圾,比如2008年電視劇版的《紅日》。
這部電視劇在當年的收視率還不錯,但在網絡平臺上打分只有6.9分,從參與打分人數不足一千來看,該劇無疑也屬于中線以下的非良品電視劇。不過,該劇在選角上卻有一個神來之筆。
本文就說說兩版《紅日》。
一,劇情向
老版電影《紅日》拍攝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在老電影里也屬于比較不錯的精品,人物眾多,劇情跌宕,角色刻畫鮮明。
不過,老版《紅日》有一個缺陷,那就是劇情和人物在短短不到兩小時的電影里施展不開。
比如該片有三次重要戰役,漣水、萊蕪和孟良崮,時間所限前兩次戰役只能一帶而過,雖然不能喧賓奪主,但也太簡略了。
還有該片人物從軍長到解放戰士,人物和角色非常多,很多人物也都有鮮明的個性,比如劉勝、陳堅、楊軍、秦守本、王茂生……說這么多,估計很多觀眾都只能記住劉勝,就是因為時間太短,眾多人物也只能一筆帶過。
新版電視劇《紅日》拍攝于2008年前后,由于是電視劇,自然施展空間就比較大,但有意思的是,該劇施展的有些過了。
筆者認為,《紅日》這部36萬字的小說如果拍成電視劇,15-20集是最佳體量,短了不夠表現人物和劇情,長了就得灌水。
不幸的是,新版《紅日》多達35集,這就意味著該劇必須大量灌水,而灌水的最佳選擇就是感情戲。
君不見,新版《紅日》里只要是一個主要角色旁邊都得跟個女的,幾個主演的感情戲一套,多出十來集跟玩兒的一樣。
這就是新版《紅日》里被集中吐槽的一點,戲不夠,感情湊。
二、人物向
當年老版《紅日》在上映時,曾遭到過一些批評,那就是對張靈甫和魏振鉞的刻畫太正面,而對石東根等解放軍基層指揮員的刻畫又太過,有損人民軍隊形象。
咱們有一說一,其實用現在的眼光看,老版《紅日》對人物的刻畫還是相當到位的,在當年可能有些激進,但在現在卻非常受歡迎。君不見,什么姜大牙、李云龍的身上多少都帶一些石東根和劉勝的影子嗎?
而新版《紅日》似乎走上了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完美的太完美,野的也太野。
備受爭議的角色是反派男一號張靈甫,飾演他的是老牌老戲骨李幼斌。
其實最早李幼斌接到的角色是正面男一號沈振新,但李幼斌認為,沈振新和李云龍太像,對自己沒有挑戰,最后他演了張靈甫。
對于李幼斌版張靈甫,網絡上普遍的吐槽是不帥,這一點其實有點兒吐槽吐偏了。事實上的張靈甫有些過于被美化了,在戰場上哪兒有那么白的白面書生,一個沒有證據就殺害妻子的人,是儒雅不到哪兒去的。
咱老李演的張靈甫,除了年齡稍顯大了一些之外,其他在精氣神和氣質方面只能是給張靈甫加分,不可能減分的。
當然,編劇也給張靈甫加了一些愛情戲甚至親熱戲,這就算是讓李幼斌和當時正在熱戀還沒結婚的史蘭芽更親近一些吧。
總體來說,李幼斌飾演的張靈甫比起老版電影舒適飾演的張靈甫,應該算各有千秋,舒適強在形,李幼斌強在神。
而對于正方男一號沈振新,筆者總覺得李幼斌說因為演過李云龍就推掉沈振新有些“虛偽”,估計他也是被沈振新的形象嚇到了吧。
新版《紅日》里的沈振新對比老版簡直沒法看,太野了,而且很多時候野的毫無邏輯,為了野而野,比如著名的石東根縱馬狂奔那段戲,沈振新的發火理由是石東根不能喜歡美式裝備,說著說著抄起棍子狠揍起石東根來,讓人驚掉下巴。
筆者估計,編劇是受那些年流行的姜大牙和李云龍影響,也想把沈振新給“李云龍”化了,但如果太像李云龍也沒意思,干脆,整一個野蠻愚蠢版的李云龍得了。所以筆者猜想,恐怕李幼斌看了劇本之后被嚇到了才不敢演沈振新的。
三、一次神奇的選角
1974年,老版《紅日》電影播出十一年以后,耿樂出生于北京,他從初中到大學一直走的是美術專業,大學學的也是版畫,畢竟他們家是畫家世家。
20歲時耿樂出道,等到34歲時接到了《紅日》石東根這個角色,筆者認為,如果要說新版《紅日》有什么驚喜的話,那無疑應該是耿樂飾演的石東根。
原因有二,一個是,耿樂的外貌也太像楊在葆了。
開個玩笑,筆者第一次看新版《紅日》時嚇了一跳,這都四十多年過去了,怎么楊在葆還是這么年輕?
沒辦法,耿樂和非親非故的楊在葆就是這么像,據說耿樂還視楊在葆為偶像。
其二是,耿樂在劇中表現出來的性格甚至嗓音也像楊在葆,雖然是表演出來的,但沒有那個性格基礎,你演石東根也不像啊。比方說李幼斌,他在生活中不僅為人豪爽還愛喝酒,據說經常喝醉了被人送回家,整個一個李云龍在世。
由于長得實在太像,性格和聲音更像,網絡上有人詢問楊在葆和耿樂是否是親戚甚至父子關系,事實上耿樂在事實上確實不姓耿,不過他應該姓張,和楊在葆在血緣上確實八竿子打不著。
雖然在新版《紅日》中,編劇把石東根的形象也給弄得有些極端化,但耿樂的表現還是非常值得一看,這一次神奇的選角算是為新版《紅日》拉回了不少印象分。
真實的李天霞到底如何?電視劇《紅日》一角,引發李家后人爭議
2011年,中將李天霞之子、臺灣導演李力安撰文《以我的雙重身份看〈紅日〉電視劇這個怪物》怒斥內地熱播電視劇《紅日》引發了廣泛關注。
電視劇《紅日》是由李幼斌主演的戰爭劇,講述了1947年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戰役當中全殲74師的故事。
導演李力安聲稱:“電視劇《紅日》當中對于自己的父親中將李天霞進行了污蔑,電視劇在拍攝當中,完全得把李天霞塑造成了一個又蠢又壞的反派角色,與歷史事實不符,為了拔高張靈甫,無限踩低李天霞。”
電視劇《紅日》
除了李力安之外,李天霞的孫子李軍軍,更是直接發文《把電視劇〈紅日〉扔進垃圾桶》,怒斥整部電視劇均為“垃圾”,憤怒之情溢于言表。
李軍軍和李立安的兩篇文章迅速把電視劇《紅日》頂上了輿論焦點,人們看熱鬧之余,也不免對此產生好奇。
在電視劇《紅日》當中,李天霞是一個配角,但也并不是什么好角色。
他的第一次出場是在第4集,與張靈甫一同會見蔣介石的場景。
在這個片段當中,蔣介石談起自己有三件珍寶就在臥室,卻又不說破這是何物,出題目讓兩人猜一猜。
李天霞一進屋就半拍馬屁地指著墻上掛著三張蔣介石與宋美齡、與兒子蔣經國、與母親的照片,說:“校長最講仁孝,最重感情,必是這三張照片。”
結果蔣介石卻搖頭否認,而張靈甫卻找到了枕頭邊的三本書:《俾斯麥傳》《曾胡治兵語錄》《曾文正公家書》。
隨后蔣介石大喜,一向不喝酒的他,破例敬了張靈甫一杯酒,并當場稱贊:“組建十個74師容易,要找十個張靈甫難。”
隨后,李天霞表面附和,心底里對張靈甫產生了深深的嫉妒……
電視劇《紅日》當中,僅僅是第一幕就把李天霞的形象刻畫了出來,在之后的劇情里,李天霞被描述成一只會內斗、不顧大局的無恥小人。
甚至正是因為他的出賣,才使得張靈甫的七十四師全軍覆沒。
事實上,這段描寫雖有杜撰成分,但是也很好地還原了李天霞與張靈甫兩人的真實歷史狀態。
李天霞與張靈甫早前同為74軍,1944年2月,74軍軍長王耀武被提升為第24集團軍總司令,兩人就下一任軍長的位置展開了爭執。
在當時,74軍是國軍當中為數不多的能打仗的部隊,誰要是坐上了這個位置,那么未來絕對是前途無量。
彼時的李天霞任51師師長并且兼任副軍長,51師又是74軍的主力,無論是從資歷還是戰功來看,李天霞來接王耀武的都無可厚非。
起初,王耀武對此也是認可的,可沒曾想就在這時,張靈甫跳了出來堅決反對李天霞擔任軍長,就這樣,下一任74軍軍長的人選,陷入了僵持階段。
張靈甫和李天霞的明爭暗斗在軍中并不是什么秘密,張靈甫是此時74軍第58師師長,如果單從戰績上來看,他是遠遠比不過李天霞的,但是,張靈甫雞賊的一點是,他并沒有毛遂自薦選自己,而是推薦了曾任第57師師長和74軍副軍長的施中誠。
施中誠
施中誠也是74軍出身,戰績和資歷和李天霞不相上下,更重要的一點是,施中誠和張靈甫一樣,背后的靠山是元老于右任,兩人之間也交往密切。
對于張靈甫的打算,王耀武當然是知道的,但此時他又不好得罪于右任,只得讓李天霞去了100軍當軍長。
張靈甫之所以會推薦施中誠,無外乎是給自己鋪路,在之后的日子里,李天霞脫離了74軍體系,張靈甫本人也如愿于1945年升任74軍軍長。
于右任
李天霞與張靈甫之間矛盾集中點,也是后人最為津津樂道的一點便是孟良崮戰役。在這場戰役當中,李天霞是否真的見死不救?
在真實的歷史上,張靈甫所帶領的整編74師從5月12日就開始向坦阜一帶進發。
為了防止張靈甫被我軍所包圍,湯恩伯早在司令5月11日就下達命令,讓李天霞所部齊頭并進,進占距孟良崮東南約10里桃花山一帶。
李天霞接到命令是在張靈甫出發之前的,如果他真的這么做了,那么張靈甫雖不一定能抗住接下來的戰斗,但至少壓力會少很多。
但在接到命令以后,李天霞的大部隊依然慢悠悠地閑逛,只在戰前派了一個連的兵力帶著電臺去接近74師,冒充是前來執行掩護的“大部隊”。
5月16日早上,在整編74師被我軍包圍以后,蔣介石頓感不妙,隨即下令:“全軍進攻!”直到這個時候,外圍的軍隊才開始向著孟良崮靠近。
當時李天霞的八十三師是距離孟良崮最近的部隊之一,他知道,自己如果掉了鏈子,事后肯定逃不了干系,隨后便組織力量,全力突破解放軍防線。
然而此時我軍早已布下防線,李天霞幾番突進都告以失敗。
孟良崮外的國軍打不進去,孟良崮內的74師日子也不好過,16日下午,74師潰敗,張靈甫本人也被擊斃,孟良崮戰役徹底結束。
當蔣介石得到消息以后,對于戰果極為憤怒,當場下令:“湯恩伯撤職查辦,李天霞就地槍決。”
而這也成為了李天霞為此戰背鍋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們實際上分析當時的局勢不難發現,首先,當時的李天霞手上只有一個整83師,共計三個旅7個團,雖然在兵力上比張靈甫還要多一個團,但是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兵員素質都要落下一大截。
而且在戰斗開始之前,44旅中130團已經全軍覆沒,132團也是新調來的,57團又是典型的弱團,李天霞手上能用的部隊屈指可數。為了救張靈甫,冒著把自己“打殘”的風險,李天霞對此有所保留。
其次,當74師被包圍的時候,奉命救援的不止李天霞一人。在當時一共有7個師接到了救援隊命令但是都沒有趕到,有些部隊甚至壓根就沒撞上我軍,戰敗后,稀里糊涂就回來了,從這一方面來看,至少還“開兩槍”的李天霞,算是“仁至義盡”。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張靈甫冒險突進。
在此之前,軍隊呈剪刀攻勢層層推進,粟裕將軍還為此頗為苦惱,甚至考慮過撤退。
但是在這個關頭,張靈甫突然腦子抽筋認定我軍不堪一擊,沖出陣型,結果被抓了個正著,這一點,要怪也只能怪張靈甫本人,怪不得別人。
后來,湯恩伯親自前往南京向蔣介石匯報了前因后果,蔣介石才同意赦免李天霞。
雖然從史實上看在孟良固戰役當中七十四師被殲,李天霞不算得上是主要責任人,但他在歷史上真的是其后代所言的那樣,為一個有情有義的愛國將領嗎?
事實上,這一點也很難成立。
在李天霞孫子李軍軍的文章《把電視劇〈紅日〉扔進垃圾桶》中,對電視劇《紅日》第22集,李天霞在戰場之中仍然不忘跳舞的行為極度不滿,認為“這是在對自己的爺爺進行誣蔑”。
李天霞劇照
但在真實的歷史之上,李天霞對于跳舞的熱衷是十分之高的,李天霞一生共娶了四個老婆,其中好幾個老婆都是政工女隊員出身。
“打仗不忘跳舞,跳舞不忘打仗”,這也是李天霞抗戰時期在100軍任軍長提出的口號,在李天霞部隊當中,、風氣盛行,甚至在當時還被人戲稱為“跳舞部隊”。
影片當中的跳舞場景雖然不一定是完全寫實,但也算得上是藝術還原,遠遠達不到污蔑的地步。
劇照
除了影片當中場景之外,李天霞后人最為不滿的當屬于扮演李天霞的演員王蔭齋了,認為“其形象過于老態猥瑣甚至‘帶娘娘腔’,與李天霞不符”。
王蔭齋在參演《紅日》之時,已經70歲,但是在孟良崮戰役前后,那時的李天霞還不滿40歲,甚至要比張靈甫還年輕4歲多。
如果單從年齡上來看,王蔭齋的確不符,但是,如果我們從劇照和李天霞的歷史照片上看,就會發現,王蔭齋所刻畫的李天霞,大概是歷代所有影片當中最為還原的一位。
其一言一行也并非是純粹的丑化,而是把李天霞的各種細節表現得淋漓盡致,完美地還原了一位軍官的真實狀態,也符合歷史。
李天霞劇照
加之,實際上歷史上的李天霞本就不算是什么正面人物,李天霞家中頗有資產。在上海讀書期間,經常與同窗好友一起出入和場所,由于從小有沐浴的習慣,在當時,李天霞還是虬江路17號日本按摩院的常客。
后來加入黃埔軍校第3期,在他20歲的那一年正式從軍,從軍以后,李天霞的第一場戰爭便是“南昌起義”,然而,他并不是站在革命者一方,而是站在鎮壓者一方。
南昌起義爆發以后,李天霞跟隨著軍隊立馬向南昌會攏,企圖阻截,但是在這第一場戰斗當中,他就中彈負傷。
后來李天霞還曾經參加過第五次圍剿,使在江西譚家橋玉環山一帶與紅軍7軍團和紅軍10軍團展開交戰,在屠殺百姓與紅軍戰士之中為自己積累了“赫赫功勛”。
1949年,解放軍百萬雄師渡江之后,國軍防線實際上已然全線崩潰,新中國即將迎來改朝換代,但此時的李天霞仍然執迷不悟。在撤出歙縣之前,他甚至還下令將之前俘虜的數名游擊隊員活埋,手段極其殘忍。
敗退之后,李天霞仿佛到了自己的高光時刻,他處處出擊,擄掠百姓,甚至直接打劫同僚。
當時的廖運升所部起義,但是其中的朱振野不肯跟隨,仍然效命蔣介石,結果沒成想剛剛出門便撞上了李天霞,朱振野本以為遇到自己人,卻被李天霞一聲令下,全軍繳了械。
李天霞劇照
解放軍攻入福建以后,李天霞已然毫無斗志,開始大包小包地向臺灣運送家眷行李,購置房產。
彼時的蔣介石已經無人可用,便下令李天霞擔任“平潭島防衛司令官”,統一指揮73軍、74軍封鎖福建沿岸各港口,爭取時間。
1949年9月15日清晨5時許,中國人民解放軍28軍對平潭發起總攻擊,只用了不到一小時的時間,便奪下了陣地。
次日,李天霞已經帶著部隊灰溜溜地逃亡到了臺灣。李天霞剛一上岸便被憲兵扣押,送往了監獄,判處12年徒刑。
縱觀李天霞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無論從國共雙方的角度上來看,都談不上什么好人,其后人咬定《紅日》百分百丑化,實屬有些牽強。
參考資料:
1.《 從“抗戰王牌”到灰飛煙滅——整編74師的興衰給我們的啟示 》世紀橋
電視劇《大轉折》9月將開拍,獻禮建國七十周年
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電影集團影視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陜西廣播電視臺攝制的電視連續劇《大轉折》已進入籌備階段,將在今年9月開拍。這部作品根據著名作家鄧賢的同名紀實文學改編,描寫了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為代表的中央指揮人民解放軍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走向勝利的偉大歷史畫卷。全劇以陜北戰場的五戰五捷、山東戰場的孟良崮戰役為表現主線,重點反映了中原戰場、晉察冀解放區、東北戰場和開封、濟南等戰役,呈現了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全景式立體化地展現了那段時期全國的戰略態勢及其轉變過程。
該劇組織了強大的制作班底:著名演員佟瑞欣、劉勁、王伍福分別飾演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實力派青年演員任程偉、萬思維、黃覺、童瑤、朱宏嘉將飾演劇中的基層干部角色;劇中其他主要歷史人物均由目前國內領袖特型的一線演員扮演。
在6月14日發布會現場,主創們表示,該劇除了表現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為代表的黨中央的運籌帷幄,也展現了我軍將士的浴血奮戰,更歌頌了人民群眾對我黨、我軍的有力支援。多個層次,遵守“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展現中華民族在歷史轉折前的命運與悲喜。全劇氣勢恢宏,洋溢著激動人心的英雄情懷,是對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一次大力弘揚。
在《太行山上》《彭德懷元帥》《長征大會師》等經典作品中多次飾演朱德的王伍福,將在《大轉折》中再次飾演朱德。他表示,每一次飾演朱德總司令,對他來說都是一次“從零開始”:從零開始理解人物、揣摩劇本、塑造形象,爭取詮釋出不同階段、不同狀態下的朱德。他談到,觀看《大轉折》這樣的作品,能使得80、90后的年輕人對那段歷史更加熟悉,從中得到向前的力量與信心,使紅色基因更好地傳遞下去。
佟瑞欣
在《大轉折》中飾演毛澤東的佟瑞欣則分享了他的創作經驗。在2016年播出的《長征大會師》之前,佟瑞欣從未飾演過毛澤東這一偉人形象。為了塑造好這一角色,他反復揣摩劇本和角色,并大量閱讀歷史資料。在《長征大會師》中,佟瑞欣有念誦毛澤東詩詞的戲份,他大膽放棄傳統的朗誦方式,選用平實的朗讀方式。他指出像“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這樣的詩句,一方面是昂揚的,一方面也是悲壯的。毛澤東在經歷長征,目睹無數戰士獻出年輕的生命后,書寫這首詩的心情一定是非常復雜的。于是在他的詮釋中,毛澤東誦讀這首詩的語調中,既有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也有對逝去生命的痛惜,對革命艱辛的感慨。這樣細膩的表演為角色注入了生命力。對于新劇《大轉折》這部作品,佟瑞欣表示,會放下既有經驗,重新去理解和詮釋身處不同歷史階段的毛澤東。
目前,電視劇《大轉折》已被列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發布的“2016-2020年百部重點電視劇”名單。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電影集團影視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歷時幾年打磨,投入巨資拍攝此劇。力求將此劇拍攝成一部具有史詩品格、戲劇品格和詩化品質,有理想、有情懷、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電視劇,為建國70周年獻上一份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