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免費觀看完整電視電影,少女免費觀看完整電視電影動漫
莎士比亞曾說過:“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很多人看電影《情人》都被法國窮少女和中國闊少的戀愛感動,或者同情他們的無力掙扎。而透過這部電影,我們還看到了貧窮對生活的深刻影響,以及人面對貧窮時做出的妥協和犧牲,哪怕被嘲諷、被唾棄。
現實就是如此,生活從不會因一個人貧窮就向他伸出橄欖枝。
“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為了賺錢養活三個孩子計劃在海邊建一個水壩保護農田,卻不幸被騙,田產被變賣,財產盡失,被買家趕出了曾是自己的家園。
母親難以承受的痛苦卻沒有因此而換一丁點兒同情,相反地,人人都認為她得了精神病,她所謂的被騙,都是精神不正常下的謊話,目的不過是為了引起同情。
一家人被驅逐,所有人都認為這一家子是羞恥,是令人蒙羞的污點,誰都不想與我們有染。
即使在看似生活平靜的今天,窮仍是家里揮之不去的陰影。
哥哥是個霸道又冷漠的人,他習慣了用暴力解決一切,就連吃飯弟弟剛夾起一塊肉都被他嚇退,肉只能是他的,身為弟妹只配吃殘羹剩飯。
這是貧窮對家庭最深刻的影響,它讓我們失去了社會地位,成為人人口中厭惡的騙子,不管事實與否。窮也讓兄弟姐妹之間劍拔張,為了爭奪那可憐的生存資源。
所以,當“我”與中國闊少結識時,哪怕家人再不愿意甚至覺得丟人,他們也不想放棄眼前可以讓自己在嚴酷生活面前喘息的機會。
僅靠一頓飯,有錢的好處就顯現出來,往常看到看不到的美食今天可以敞開了吃,誰說不是錢的功勞?
哥哥嗜賭欠債,弟弟懦弱無能,母親表情麻木,窮將一家人折磨得面目全非,只剩茍延殘喘的活著。
因為“我”,因為中國闊少,哥哥的債務被解決,家里的生活得到改善。
“我”知道,他們瞧不起我,甭管是家里人還是同學。在家里,我被哥哥揍,他說“我”敗興。母親則只會不吭聲地站在我身邊,有很多話她不說大家也都明白。
在學校,同學們都不愛搭理“我”,誰都嫌棄我找個中國男朋友。
甚至連“我”自己都認為和他在一起是為了錢。就是為了錢,母親才愿意向學校申請“我”夜不歸宿的豁免權。
這哪是一場戀愛,只是一場交易罷了。
就像張愛玲曾說的“結婚若是為了維持生計,那婚姻就是長期。”更何況“我”和他還無法結婚。
“我”用自己的感情交換必要的生存資源,至于“我”怎么想,怎么感覺沒人關心,也不會有人關心。
“我”早已習慣了冷眼和寂寞。
早在母親被騙,家產全無的時期“我”就體味到了人情冷暖,父親健在家庭一切正常的時候,我們是社群中的一員,大家相安無事。
當我們落難后就成了人人想躲得“倒霉鬼”、“謊話精”,所有的中傷無關對錯,只源于我弱。
說好的“同情幫助弱者”呢?不過是一塊掩飾丑惡的遮羞布罷了。
而“我”的弟弟,常年因被哥哥欺壓,他懦弱又憤怒,一幅窩囊相,有誰在意嗎?沒有,在意不過來,誰身上不是粘著一塊“倒霉貼”?
至于“我”,談愛?那實在太奢侈了,在貧窮面前愛不叫愛,叫交換,更不要說我們之間還有膚色、世俗觀念和門第的巨大差別。
有些情注定只能被掩蓋。所以,“我”的整個青春從18歲后戛然而止,一去不返。
其實,這部影片已經過去多年,看似是個愛情故事,但實際上片中故事對現實仍有啟發意義。
所謂的“我窮我有理”不過是貧窮之人幻想出來自我的說辭罷了,在現實生活中,窮是最沒用理的東西,尤其對一個窮家而言。
當我們環視四周,就會發現一點,越窮的家庭,家庭成員之間越容易不和諧,越會斤斤計較。這是惡嗎?不是,所有的計較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的活著,這才是真相。
而對于窮人家來說哪有什么戀愛、婚姻?因為太窮光是對付生活就已心力交瘁,談愛談情實在太奢侈了,建立在貧窮之上的婚姻也僅是為了能輕松一點地活下去。
所以,要想贏得尊嚴,要想真正站起來,能做的就是擺脫貧窮,而這部《情人》的電影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
生活本不易,且行且珍惜。
愿我們都能心生向陽,茁壯成長,遠離那個叫窮的倒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