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AI繪畫,AI視頻,AI對話……
在AI正加速滲透現代人生活的當下,Bard、ChatGPT、Chinchilla和LLaMA等生成式AI正迎來裂變式增長的用戶。
通過將智能的機器學習算法與數十億條人類生成的內容相結合,這些系統似乎可以做任何事情:根據字幕創建一個極度逼真的圖像,或是通過已公開的用戶照片合成一張新的自拍照,用視頻中的一個人的肖像替換另一個人也只需要動動手指。
在這個由AI構成的“新世界”中,生成式AI創建的內容高度逼真,普通人越來越難準確區分真人和AI生成內容,偽造、扭曲現實、造謠將變得越來越容易,有圖也不是真相,有視頻可能也不是真相——它們需要先證明自己是真的才行。
AI寫真能精準復制你的樣子
人工智能技術日益發展,深偽技術(deepfake,即基于人工智能的人體圖像合成技術)也在人們生活中更加常見,而且更常被濫用。
最近,喜歡拍照的王洛奇(化名)迷上了AI寫真。“給自己拍照,老公怎么訓練也練不出來,自從用上了AI生成軟件,‘喂了’大概50張自己之前拍過的照片進行訓練,寫真再也不愁沒有好的攝影師拍了。”
王洛奇告訴記者,使用AI生成的寫真相似度應該在95%以上。“我拿了一張AI生成的寫真去問女兒照片中的人是誰?孩子表示這就是媽媽呀,還問我什么時候拍的。”
因為在王洛奇進行AI寫真訓練時,使用的照片大多是在泰國旅行時拍的,還有幾張穿泰服的,結果AI生成的寫真極具異域色彩。
當被問到AI生成的照片是否有明顯的缺點時,王洛奇想了想告訴記者:“其實AI寫真的近景和中景都很無敵了,非要說缺點,就是遠景的全身照臉部會有點垮,不知道是不是訓練素材數量不太夠還是生成照片的像素太低導致的。”
制作真實人物的虛假視頻技術正變得越來越容易獲得。生成人工智能的進步,將很快意味著虛假但視覺上令人信服的內容將在網上激增,從而導致信息生態系統更加混亂。
近日,一位女網友在網上曬出自己在地鐵列車的照片被別有用心的網友下載,并用AI技術“一鍵脫衣”,造謠圖隨后在網上廣泛傳播。此事沖上熱搜。
更為嚴重的是,如果AIGC(生成式AI)內容不斷被訓練后,可能導致生成的視頻或圖片成了讓人難以分辨的偽證,進而損害當事人的利益和名譽。
加水印能保護用戶隱私嗎?
專門研究圖像取證的計算機科學家、伯克利計算機科學教授Hany Farid主張對AI圖像進行視覺指定:是時候該給這些數字照片貼上可識別的標簽。Hany Farid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添加水印。”
標記文件和其他物品以證明其真實性、表明所有權和反偽造的歷史由來已久。以龐大的圖像檔案庫Getty Images為例,它為其目錄中的所有數字圖像添加了可見水印,允許客戶在保護公司資產的同時自由瀏覽圖像。
根據OpenAI公開發布的內容顯示,該公司正在試驗一個系統來為ChatGPT的創作添加水印,但段落中的字符不能像數值那樣進行調整,因此文本水印采用不同的形式。
抵御AI濫用是場“持久戰”
高水準“AI畫師”Stable Diffusion曾為自己設置了一個自動審核圖片安全性的程序,一旦監測到生成的圖像涉嫌違規,即它在內容政策里寫明的不得用來生成“引人不適的、色情、仇恨、暴力等圖像”,機器就會攔下這張圖片。
據外媒報道,C2PA聯盟(內容來源和認證聯盟)最近發布了一個開放規范來支持視聽內容可以被驗證為人工生成。隨著Adobe、微軟、英特爾、BBC等多家技術公司加入這項工作,C2PA已做好充分準備,以生產有效且廣泛部署的身份驗證技術。
對人類生成的內容和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進行聯合簽名和水印處理,雖然不能防止一切形式的濫用,但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任何安全措施都必須不斷調整和完善,因為“對手”會找到將最新技術武器化的新方法。
近日,江蘇首例“人臉解封”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公開審理,鄭某在被害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從他人處購買包含姓名、身份證號碼、照片、視頻等個人信息,然后操作圖片形成動態視頻來進行人臉核驗解封他人賬號,幫助詐騙團伙實施犯罪。
被告人鄭某因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判有期徒刑八個月、緩刑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40000元,作案工具予以沒收。該案判決目前已生效。
“要遏制AI合成的亂象,得政府監管部門、平臺、網民多方形成合力,多管齊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研究基地副主任趙精武曾表示,作為服務的提供者,AI合成平臺必須承擔主體責任。
《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對AI合成的服務提供方作出了多項規定,比如,AI合成平臺必須要求內容創作者實名認證,監督創作者標明“這是由AI合成”之類的標識,以免誤導公眾;在提供“換臉”技術前,應該征得“被換臉”者的同意;完善數據管理、保障個人信息安全。
《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要求,深度合成服務提供者和技術支持者必須加強訓練數據管理和技術管理。
如同垃圾郵件、釣魚網站伴隨著互聯網的誕生而難以清除,在AIGC逐漸普及的當下,抵御使用生成AI的各種形式的濫用,何為現實何為AI生成的“真假之辯”,似乎也是一場“持久戰”。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