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轉向的女人什么病—容易轉向有什么治療方法
近幾年來,女性健康賽道異軍突起,資本紛紛涌入其中。從我國二級市場來看,大量女性健康賽道企業走向了IPO。麥瀾德、巨子生物、錦波生物等一眾企業紛紛上市。而二級市場IPO的火熱也進一步傳導到了一級市場。國內外大量投資機構紛紛進入到女性健康賽道,陸續有企業斬獲新一輪融資。
圖源:動脈網
隨著資金的持續注入,人們對女性健康賽道的關注也在進一步升溫。2022年,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與藥物臨床研發情報數據庫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合作發布的《生命科學商業發展系列報告》第三份報告也指出,在未來5至10年內,女性健康/女性科技將迎來大規模增長和投資。人們無疑更加關注到以往被忽視或不在視野焦點中的女性在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及老年期等不同階段的需求。但是問題仍舊存在。雖然投資人、創業者紛紛意識到解決女性健康問題的未來市場發展潛力,但是女性健康領域的獨特問題仍舊需要面對:相關領域研究不夠充分、資金不夠充足等等。在資本、創業者紛紛涌入、對女性健康關注有所好轉的當下,在從業者關注的視野之外,女性健康在臨床上又面臨哪些問題?產學研各界又要如何協同才能更好地解決女性健康面臨的問題?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又在何處?動脈網采訪到了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張睿,嘗試回應上述問題。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從事婦產科臨床工作18年,主要研究方向為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病因學和臨床防治研究,承擔《女性骨盆底―基于整體理論的功能、功能障礙及其治療》一書的主要編譯工作
女性健康問題突出,
需求催生百億美元市場
女性健康賽道的發展潛力不容質疑。從全球市場來看,根據女性健康領域戰略分析機構FemTech Analytics(FTA)的統計數據,2020年全球FemTech(女性科技,旨在解決女性健康問題)市場規模為402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可達751億美元,平均復合年增長率為13.3%。中國市場的發展更是迅猛。根據《2021年中國互聯網女性健康管理行業市場消費規模研究預測及未來市場發展建議分析》,從2013年至2019年,互聯網女性健康管理的市場規模從5.1億元增長至190.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82.8%。從2019年至2024年,中國互聯網女性健康管理市場的規模預計將以19.7%的年復合增長率繼續增長,到2024年市場規模將達到466.5億元。在高達百億美元的全球市場背后,女性健康賽道的發展崛起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即便Femtech一詞據傳在2013年左右便被創造出來,但是,在海外,Femtech仍是一個從2016年后才興起的熱詞。而從全球市場來看,女性健康賽道的發展肇端于2010年左右。以美國為例,從2011年以來,美國女性健康企業的融資僅占所有數字健康企業融資額的5% 。即便是最高占比的2019年,這一數據為11%。而從我國來看,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中國經期追蹤類app大姨媽和美柚在2012、2013年的推出也使得女性健康管理逐步進入到移動互聯時代。爾后女性健康賽道逐步迎來新的發展。而從臨床醫學角度來看,女性健康領域的發展則會顯得些許不同。1994年畢業后師從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婦產科教研室主任羅來敏教授、長期開展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疾病病因學和臨床防治研究的張睿醫生,正好經歷了女性健康臨床醫學研究方向的變化。彼時其開展的女性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研究也是國內最早一批進行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探索的研究之一。自2005年加入到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婦產科后,主要負責女性盆底重建外科及婦科腫瘤疾病診治兩大領域,而在臨床工作的18年時間里,她累計開展了女性盆底手術千余例,并診治了大量門診患者。對于女性健康臨床醫學的發展及變化,她無疑有著發言權。
張睿醫生在手術中
“女性生殖健康問題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孕期跟妊娠相關的問題。例如基因檢測,產前診斷等,主要目標是降低新生兒出生畸形率以及提升產婦及新生兒的存活率等。一類則是非孕期的問題。”張睿醫生補充到,“婦科領域主要面臨兩大類疾病。一類是直接威脅女性生命健康、導致女性喪失生育能力甚至是生命的腫瘤疾病;一類則是威脅女性生活質量的盆底疾病。而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影響生活質量的盆底疾病也愈加重視。”臨床醫學的發展、對女性健康的重視等持續推動著女性健康市場的擴容。但讓從業者選擇紛紛涌入女性健康賽道,在張睿醫生看來,則與以下因素有關:首先,是我國女性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它本身意味著巨大的需求。根據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14.1178億人),其中女性人口達68844萬人,占比48.76%。其次,女性復雜的身體構造,導致從幼兒期到青春期,從生育期到老年期,可能會不停面臨各種健康問題。一方面,相對男性來說,我國女性本身平均更長的壽命也意味著可能面臨更多退行性疾病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女性健康不單關涉到生殖系統的健康、還關涉其他,包括心理健康等等。隨著女性群體經濟的進一步獨立,在社會、家庭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對女性健康的關注也日益走向臺前。顯而易見的是,女性健康關涉的疾病篩查、診斷、治療、康復等不同細分賽道,都蘊含著無限可能。而它們共同組成并推動著女性健康市場的爆發。那么,當前女性健康領域臨床面臨的核心問題又是什么?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
一個常見而又隱秘的問題
以往,無論是大眾還是臨床醫學界,更多地將目光瞄準了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健康的腫瘤疾病。而隨著腫瘤疾病治療的規范化、標準化、精準化,基于基因檢測提供針對性的個性化治療方案也成為了日常。腫瘤疾病的治療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婦科領域的腫瘤疾病治療同樣如此。但是,在嚴重威脅女性生命健康安全的腫瘤疾病之外,還有著影響女性生活質量的盆底疾病的存在。“并非不致命的疾病就不需要進行治療,患者本身有著向往更高生活質量的權利。比如患者在遭遇子宮脫垂時,雖然疾病并不致命,但是它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張睿醫生提到。實際上,兩類疾病并非可以做嚴密區隔。例如,部分宮頸癌手術患者在術后也可能面臨排尿困難等問題,也需要進行盆底的治療。女性盆底功能障礙,其實是一個常見而又十分隱秘的問題。在PE PaPa Petros【澳大利亞人】撰寫、羅來敏教授主譯、張睿醫生擔當主譯助理的《女性骨盆底——基于整體理論的功能、功能障礙及治療》一書中指出,“可能尿失禁是盆底功能障礙中人們最熟悉的一種情況,但盆腔器官脫垂、糞失禁和盆腔疼痛也使許多婦女受到傷害。”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指涉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包括尿失禁、尿頻、夜尿癥、腸功能障礙、膀胱排空異常、慢性盆腔疼痛,以及其他諸如間質性膀胱炎、外陰痛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女性盆底“整體理論”由澳大利亞婦科泌尿專家Peter Petros教授和瑞典的Ulmsten教授于1990年首次提出。2004年,該書第一版英文版面試。2006年11月英文版第二版出版時,由羅來敏教授引進并主導翻譯,并最終于2007年9月出版。該書的“整體理論”也指導了盆底專業的醫生臨床診斷治療,最終改變了以往臨床治療一味以手術切除或網片重建的局面。在該書翻譯過程中,羅來敏教授、張睿醫生等也多次邀請該書作者前往中國進行學術交流,促進了我國盆底專業與國際同行的同步發展。
張睿醫生作為主譯助理承擔該書主要編譯工作
在紛繁復雜的盆底功能障礙疾病中,張睿醫生指出,患者面臨的最主要的兩大類疾病是盆底器官脫垂以及尿失禁。從盆底器官脫垂來看,當前我國與國外患者患病比例并不存在顯著差異。目前器官脫垂主要以中老年女性患者居多,手術治療為主。盆底器官脫垂早期患者往往面臨尿頻、尿急等問題,大多患者會前往泌尿外科或者腎內科問診。但是部分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往往就醫概率更低、接受治療的途徑更少。目前盆底器官脫垂疾病發生率約為10%-15%,但治療率僅為7%。而在尿失禁方面,相對于國外,我國女性尿失禁患者比例更高。尿失禁通常包括壓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等,而我國患者又以壓力性尿失禁為主,我國30%以上孕產婦面臨壓力性尿失禁。“一方面,中國女性盆底韌帶和筋膜相對更加薄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對胎兒重量控制不足,過重的胎兒對女性盆底造成了大量負擔。而孕激素的影響、產后哺乳期缺乏鍛煉等,都可能進一步導致尿失禁。”雖然患者眾多,但是由于病恥感,進入臨床診治的患者僅占到10%。在大眾尤為關注的產后康復領域,以往,大眾將焦點放在新生兒和孕產婦的安全方面。經歷了多年科普宣傳以及女性健康意識的覺醒,人們開始意識到產后康復的重要性。但是張睿醫生提到,要避免諸如產后的尿失禁、性功能障礙、松弛、盆腔疼痛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將康復前置,在圍產期便開始盆底康復訓練。但當前這一觀念推行艱難。她補充到,“產后康復需要進行評估。部分患者可能是出現了盆底肌高張問題,它是由于盆底肌肉疲勞、痙攣、收縮后不能得到充分的放松,從而造成肌肉的過度緊張。它通常需要采用肌電評估結合指檢和患者癥狀,對盆底肌張力進行評估,并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女性本身特殊的內分泌周期,也可能導致患者在圍絕經期面臨尿失禁問題,影響工作、生活。而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老年群體更容易遭遇盆底器官脫垂等問題。她便遇到過94歲高齡女性無法大小便的問題,在經過手術治療后才恢復正常。
“當前,一方面腫瘤疾病呈現年輕化的態勢,建議女性進行定期的篩查和體檢;另一方面,尤其是生育期女性,當出現月經改變、分泌物改變、腹痛等問題時,建議盡早前往醫院診治。”張睿醫生指出,在女性更在注意自身問題的同時,臨床醫生也需要做出一些改變才能更好地構筑健康防治的壁壘。“盆底功能障礙中的壓力性尿失禁,往往是指在諸如咳嗽增加腹壓的情況下漏尿。但是大眾往往將夜尿、尿頻、分泌物異常歸結為尿失禁。曾經有自以為尿失禁的患者問診,實際診斷結果則是宮頸癌。醫生也需要進一步下沉到社區進行疾病的宣傳科普,提高患者的認知。”為了更好地助力疾病診治,目前張睿醫生團隊也在進行多項臨床科研工作。諸如原創醫療手術器械產品的研發;從理論上尋找腫瘤基因檢測更具成本優勢的解決方案;打造可用于家庭的移動式的器械設備,幫助諸如患有盆底高張的患者實現康復;合作研發醫生培訓、患者科普患教的平臺等等。實際上,也是因為在盆底領域長期的探索,羅來敏教授、張睿醫生團隊此前也曾囊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也是盆底專業獲得的一個國家級的獎項。
盆底重建勢在必行,
產業生態亟需協同促進
以往,盆底臨床治療以傳統的手術切除或者一味以網片重建為主。而2004年10月《女性骨盆底——基于整體理論的功能、功能障礙及治療》英文版的問世,逐步改變了這一狀況。2005年底,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成立女性盆底學組,加速了基礎與臨床研究的開展。2007年該書中文譯本的推出,使得臨床治療可以根據每位患者的盆底解剖缺陷和功能障礙制定個性化的整體解決方案。醫學理論的進步以及微創手術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盆底功能障礙治療的普及。但與此同時,張睿醫生介紹到,臨床仍舊面臨一些挑戰——其一是人才的短缺。她提到,盆底專業優秀醫生的數量可類比心臟外科醫生的數量。其二則是盆底重建所需材料的問題。起初多采用患者自體組織用于重建,而2004年頭部醫療巨頭推出了網片用于替代部分自體組織進行重建手術,推動了嚴重盆底器官脫垂患者的治療。但是也遭遇了一些并發癥的問題。目前亟需解決盆底重建所需的材料問題。其三是手術可視化的問題。當前盆底功能障礙領域,由于手術類型多達200余種,無法有效實現手術可視化,導致年輕醫生進行手術的風險進一步增加,惡性循環導致人才短缺。其四是欠缺統一患者數據庫的問題。一方面,由于缺乏統一患者數據庫,往往難以知曉患者術后的狀況;另一方面,醫生也在治療過程中各自為政,缺乏學術交流的空間。而它往往導致患者治療效果的不佳;盆底專業整體發展受阻。而我們也看到整個行業在進行一些探索和嘗試。例如張睿醫生團隊以及盆底學組等牽頭的針對年輕醫生的系統化的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正在有序開展;在盆底重建材料方面,盡量通過臨床手術治療方案的創新降低手術風險,使患者最大程度地獲得手術收益;盆底學組正在協和牽頭下逐步構建患者數據庫,推動疾病治療的發展,讓基于經驗的治療真正走向數據分析與洞察。顯然,要解決上述問題,還需要產學研各界的協同促進。要真正實現女性健康,任重而道遠。
來源:動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