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涉水深度標準(車輛涉水深度標準規范)
養車俠汽車小常識上線啦。關注汽車生活,關心汽車業態,養車俠與您分享最新的汽車行業動態、汽車生活資訊,讓您時時掌握關于“車”的最新話題。關注養車俠,成為一名真正的懂車人吧。
夏季不僅有艷陽高照,還有雷雨和臺風。當極端天氣頻頻出現,長時間的強降雨讓積水量超出城市排澇系統負荷,來不及將積水排出,就產生內澇。這也正是許多行駛在路上的車友所擔心的——雖然車內風雨不進,可是面對茫茫水流,究竟車子能不能順利通過呢,還是個未知數。本期,養車俠就與您一同探尋雨天判斷車輛涉水深度的小技巧。
對于燃油汽車來說,車輛的涉水深度是以發動機進氣口的位置為衡量標準的,而并非排氣管。發動機在運轉時需要吸入空氣與燃料混合進行燃燒做功,發動機的進氣口即是發動機與外界相連的入口。如果涉水深度超過發動機進氣口的高度,那么水流自然就會順著進氣口流入發動機,從而讓發動機受損。而對于電動汽車來說,雖然電池等部件做了防水措施滿足必要的防水等級要求,但電動汽車涉水行駛深度最好也不要超過30厘米,因為前艙內依然有大量防水等級低的電子設備和電路。
可是,對于大部分汽車來說,發動機進氣口在前艙內部,并不利于我們觀察判斷;對于電動車來說,也難以估計水深高度是否有30厘米。因此,通常我們是以前一輛車或者對向車道的車輛為參考基準進行判斷。
當要涉水行駛時,可放慢車速,觀察正在涉水行駛的前車或對向車輛:水深在車輪高度一半以下,是可以安全通過的;若水深超過車輪的三分之二,車內就有可能進水;水深超過前保險杠或接近前中網位置,就有可能會讓發動機進水。因此,建議車友們在涉水行駛時,如果觀察到水深在車輪的三分之二以下,可平穩緩速通過,而水深高于車輪的三分之二,就不要再向前行駛了。
如果是淌過混合泥沙的水流時,要格外謹慎,此時車輛涉水通行能力下降,車輪易打滑空轉,不可用前面的標準去判斷。因為當水流漫過汽車大燈下方的格柵時,泥沙可能會堵塞格柵造成進氣不順,影響發動機正常運轉。因此,在混合泥沙的水流中行駛時,如果觀察到水流在格柵之下,可以平緩通過;如果水流高度在格柵之上,就不要繼續通過了。
有些車友可能會認為,積水淹沒排氣管就會讓發動機熄火損壞。其實,水沒過排氣管是不會對發動機造成影響的,因為發動機排出廢氣所產生的氣壓相對要大很多,足以將水排出,水并不會通過排氣管倒灌入發動機中造成發動機受損。車友們把排氣管作為涉水深度的衡量標準,雖然相對保守,但也確保了車輛涉水行駛時的安全。
雨天涉水行駛可不要盲目通過。如果路面積水嚴重,可要觀察仔細,不能盲目跟車,根據本期的小技巧判斷水流高度是否能讓車輛安全通過,避免車輛熄火造成損失。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或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