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維修質保期規定;汽車維修質保期規定最新
據上觀新聞,2021年8月,瞿先生在上海鄭隆汽車銷售管理有限公司購買了一輛別克GL8車型。行駛6個月后,該車變速箱出現了輕微滲油現象。瞿先生稱,“4S店工作人員經檢查表示滲油不嚴重,無需更換變速箱,還承諾肯定不會再出現這樣的情況了。”最后僅更換了螺絲等部分配件,并在變速箱底部涂了防滲漏膠。
然而,就在2023年3月中旬,該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變速箱開始嚴重滲油并導致拋錨。隨即,瞿先生叫了別克的拖車和汽修平臺的維修人員,當時由于車輛已無法掛擋,維修人員遂向變速箱內添加了一些油用以應急,這才順利上了拖車。
更糟心的是,“經4S店檢修后,工作人員表示我的車已被修理過變速箱、加過油,3年10萬公里的質保就無法適用了。如果要維修變速箱,需要我自費3萬元。”瞿先生對此難以接受。他向記者表示,盡管汽修平臺的確屬于第三方機構,但當時用的“應急油”也是適配該車型變速箱的專用油,且在車輛拋錨的特殊情況下添加,“這樣就被認定為不在質保范圍內,是否太過霸道?”此后的近4個月時間里,他多次向別克售后及4S門店反映協商相關情況,但結果無一不令他失望。
有業內人士坦言,“當前對于車輛的三包規定,大多數車企確實都是不認第三方維修的狀態。”不管消費者出于何種原因,在質保期內選擇了第三方維修機構,后續要再進入4S店維保,都是比較困難的。但據2021年8月最新修訂的《機動車維修管理規定》第五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封鎖或者壟斷機動車維修市場,托修方有權自主選擇維修經營者進行維修。
在明文規定面前,4S店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若車主可以提供第三方維修機構的合格資質證明、所進行維修項目的清單、使用材料的進貨渠道及合格證等,通過廠商審核后,也可以繼續享受后續的質保服務。一句話總結:需車主自證,但最終審核權或者說決定權仍掌握在廠商手中。
眾所周知,由于我國汽車保有量數額龐大,汽修行業也水漲船高,是塊巨大的“蛋糕”,甚至催生出途虎這樣即將上市的公司,其吸金能力毋庸置疑。但是,汽修之所以這么賺錢,更多還是建立在不透明、不對稱基礎上的。
此前,江西消保委在消費者對汽車保養維護服務的滿意度調查中發現,維修/保養過程不透明,店家也不給解釋清,消費者看不到,蒙在鼓里;配件/服務價格不明示、不透明,商家隨意抬價;配件只換不修/過度維修,無形中增加了費用等問題,廣為消費者所詬病。而以上這些旨在讓消費者多花錢、花冤枉錢的亂象,實際上卻是行業中的普遍現象。
另外,對于車輛在質保期內能否經第三方檢修的問題,汽車廠商們為了規避責任、轉嫁成本,當然認為這是車主的個人選擇,萬一修壞也與車身質量“無關”。不僅如此,單純從獲益的角度考慮,消費者主動“掙脫”質保的束縛,最大的獲利方很明顯就是4S店,收多少錢全憑其漫天要價。
此外,江西消保委在調查中還發現,商家承認問題,但不積極解決,鉆空子、拖延、廠家商家互相推諉、或存在霸王條款。利益聯盟勢大,消費者奈他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