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下減重10公斤實測—簧下質量減少10公斤
你們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看見好看的風景,拿出手機一頓拍,結果發現手太抖,拍出的照片全是模糊的。
隨著拍照技術的發展,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見了,因為很多手機已經具備了防抖功能。手機防抖主要有兩種方式:電子防抖和光學防抖。
電子防抖依靠程序修正,對圖片模糊部分進行補償,類似于強大的P圖功能,但如果照片實在太模糊,再強大的算法也是白扯。
而光學防抖,成本更高,借助陀螺儀檢測微小抖動,再對鏡片進行物理位移補償,就可以解決照片模糊的問題。
光學防抖的原理,與汽車的底盤懸架頗有幾分相似。想要達到出色的“防抖”效果,既要物理硬件的基礎足夠好,也要調節系統的效率足夠高。
談到底盤懸架,從彈簧、減振器的結構往兩頭看,上部分支撐起整個車身,下部分則連接著車輪、剎車盤、上下擺臂、半軸等部分。
上部分就是簧上質量,下部分就是簧下質量。
有一種說法,“簧下減重一公斤,勝過簧上減重十公斤”。雖然這個數據沒有那么準確,但卻清晰地反應出,“簧下質量減重”對底盤性能提升的意義。
你可以想象一個場景,腿上綁一公斤沙袋,和腰上綁一公斤沙袋,哪個對于跑步的影響更大?
答案很明確了,一定是腿上綁沙袋更影響跑步成績。所以,一些跑步運動員對跑鞋的要求很高,要盡可能輕便。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一根彈簧的兩端,連接一個大球和一個小球。大球代表了簧上質量,小球代表了簧下質量。
如果小球的質量相當小,那么小球的振動對大球的影響就會非常小。反之,小球質量越大,對大球的影響就會越大。
智己L7搭載了鋁制底盤,顧名思義,是說底盤結構采用了鋁合金材料。相比于普通的鑄鐵底盤,鋁制底盤可以大幅減重10%,“簧下質量”得到了明顯優化。
物理硬件的基礎足夠好,功能調校的潛力才能足夠大,“減重”的優化效果當然是最直接的。
因地面顛簸造成的簧下振動本身就比較小,傳遞給車身的振動影響也會更小,在“防抖”這件事情上,也就占據了先天的優勢。
我們家里的沙發、床墊,里面藏有許許多多的彈簧,它們主要起緩沖作用,使我們感受到舒適與愜意。
車輛懸架中的彈簧與之類似,通過緩沖與過濾,可以吸收路面的顛簸,避免傳導至車內,影響車內乘客的舒適體驗。
不過,只有彈簧是遠遠不夠的。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彈簧將路面顛簸產生的動能,經過壓縮吸收,轉化為彈簧的彈性勢能。
但這份彈性勢能不會憑空消失,需要增加一個減振器,憑借內部的阻尼力做功,從而將彈性勢能以熱能的形式進行耗散,由此維持車身的平穩行駛,達到“防抖”效果。
既有彈簧,也有減振器,這是最基本的懸架結構,它們決定了我們常說的底盤調校“軟與硬”。
普通車輛的懸架,在出廠之后,彈簧、減振器的性能基本固定了,并不具備主動調節“軟硬程度”的能力。
但在不同的場景中,我們對懸架的軟硬表現會有不同的需求。
在過彎中,我們往往需要懸架變“硬”,以抵抗車身傾斜的趨勢;在通過減速帶時,我們又需要懸架變“軟”,大幅過濾掉路面顛簸。
智己L7搭載的CDC電控懸架,具備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能夠通過改變減振器的阻尼值,主動調節懸架的“軟硬”,而且調節的速度非常快,完成一次調節僅需10ms。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10ms的調節時間,可以創造出與眾不同的“防抖”體驗。
在SOA原子化架構的加持下,融合視覺信號、路況大數據等信息,智己L7的CDC電控懸架可以提前預判路況信息,快速調整減振器阻尼值。
比如,提前預判進入山區道路,底盤快速變“硬”,獲得更好的車身支撐力;再比如,攝像頭識別到前方有減速帶,底盤快速變“軟”,增強濾振效果。
更值得期待的是,可以根據車內乘員,智能調節底盤性能。比如,車內坐了老人和嬰幼兒,底盤會適當調軟一些,讓智能科技擁有更細膩的溫度,以及更豐富的人情味。
不要忘了,智己L7還搭載了Carlog超級智能車載攝像系統。
用戶在旅途中可以隨時拍攝高清視頻,而CDC電控懸架帶來的“防抖”體驗,可以讓車輛緊貼地面,保持穩定,所以,拍攝的畫面也會更清晰。
毋庸置疑,CDC電控懸架的技術加持,為我們帶來了出色的出行體驗,更為美好生活開啟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穩穩的安全,穩穩的幸福,這就是智能時代,汽車該有的樣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