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領海寬度都為十二海里嗎—各個國家的領海寬度
中國的四大海域,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雖然都屬于海洋,但它們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其中,渤海被譽為中國的內海,具有獨特的地理和法律地位。為了理解渤海之特殊,我們需要穿越歷史和地理的迷霧,深入研究這片海域的形成與發展。
渤海坐落在中國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之間,被這兩大半島環繞,兩島最短距離約為102公里,合54海里。然而,這并不足以解釋渤海成為內海的原因。真正的關鍵在于半島之間的一系列島嶼,即廟島群島,其中最北的小島,北隍城島,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在討論渤海的特殊地位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個重要的概念,即領海。領海是從海岸線向外延伸的一定寬度的水域,屬于國家領土的一部分。各國對領海的寬度標準沒有達成共識,不同國家采用不同的標準。早在16世紀,西班牙規定領海寬度為肉眼可見的范圍,大約為14海里(26公里),但這一標準沒有被廣泛認可。到了18世紀,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領海寬度被規定為大炮的射程,大約為3海里(5.6公里),這一標準逐漸得到國際認可。
在蘇聯成立后,他們宣布領海寬度為12海里,這一標準也得到了廣泛支持。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慎重考慮,確定領海寬度為12海里,這一決定將我國的領土邊界推進到渤海海峽中部。在渤海海峽中,廟島群島將領海邊界固定在北隍城島的位置,封鎖了老鐵山水道,使渤海全部成為中國的領海。
渤海的內海地位對中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19世紀中期,西方列強通過渤海多次入侵中國的京津地區。內海地位將京津地區的戰略深度推向渤海之外,為中國創造了更多的戰略緩沖。中國的領海寬度標準為12海里,這一標準在1982年得到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認可,規定各國有權確定最大不超過12海里的領海。然而,各國的海岸線情況各不相同,實際應用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靈活性。
北隍城島,位于廟島群島的最北端,雖然面積較小,約為2.72平方公里,卻在地理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北隍城島屬于中國蓬萊區北隍城鄉,擁有兩個村莊,約有2000名居民。島上的房屋稠密分布在山坳之間,植被茂盛。村民們依靠船只與外界聯系,維持著島上的生活。南隍城島位于北隍城島南部1.2公里處,它們共同守衛著渤海水道的入口。
從地圖上看,如果未來修建大連到煙臺的跨海大橋,必然要經過廟島群島。一旦跨海大橋建成,渤海將成為中國的“內海”,為中國的戰略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渤海門戶的封閉將為國家安全帶來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