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馬323和海福星哪個好-海馬海福星和馬自達323底盤一樣嗎
海馬汽車1月底公布業績預告稱預計2017年虧損額將達到9.4億元至10.4億元引發業內震驚,因為2012至2016年海馬汽車總利潤為10.67億元,這也就意味著海馬汽車只用了2017年一年的時間就將過去60個月的利潤全部虧完了。
海馬汽車如此慘淡的業績不由讓人唏噓:脫胎于當年叱咤汽車市場的海南馬自達的海馬汽車,曾經比長城、吉利等一線自主品牌都擁有更大的先天優勢,海馬汽車是如何走到現在這般田地?
提到夏利,我們會想起一汽夏利。事實上,海馬汽車也是一汽旗下的,即一汽海馬。1998年1月,海南汽車制造廠由于經營不善正式加入一汽集團,此后便得到了轎車生產資格,雖然不是親兒子,一汽集團還是能夠在政策上為海馬汽車前身——海南汽車制造廠成功續命。
而海馬汽車在技術合作上更是比長城、吉利贏在起跑線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海南汽車與日本馬自達合資成立了昔日鼎鼎有名的海南馬自達,后者提供技術支持和經營管理方法。2000年,海南馬自達生產的普力馬大獲成功,而其推出的323、福美來等車型也廣受好評。海南馬自達的這段經歷為海馬汽車在技術儲備和知名度等方面都立下汗馬功勞。
在海南馬自達的歷史上,普力馬一定是國產車粉絲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款車之一。該車的成功之處在于在緊湊型MPV的細分市場還沒有足夠供給的情況下,提前分到了市場占有率和國人對MPV新生需求的蛋糕。日本馬自達為普力馬提供了一整套的先進生產技術,也讓普力馬在海南馬自達解散后仍可以換上海馬汽車的標繼續征戰若干年。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還有福美來(FAMILY)。福美來的名字取自英文單詞family的音譯,而這一名字也暗示著專為家庭而設計。車輛設計源于經典的第八代馬自達323。福美來憑借其成熟耐用、經濟省油贏得了許多家用消費者的認可。海馬汽車在福美來基礎上推出海福星,代表其成功消化了馬自達福美來技術。可以說,福美來為海馬汽車打下了扎實的轎車基礎。而福美來這個具有歷史的車型也被海馬繼續采用,并進行了換代。
可以說,海南馬自達的經歷是海馬汽車最珍貴的一張好牌,有趣的是在馬自達放棄海南汽車轉投長安和一汽之后,長安馬自達在2006年推出了馬自達3轎車,而海馬汽車在次年迅速推出了一款海馬3轎車,海馬3對標的是馬自達3,并且價格上更優惠,相近的名字和曾經的馬自達經歷,也讓當年許多消費者根本分不清海馬3和長安馬自達3,甚至許多汽車媒體也饒有興致將海馬3和馬自達3進行了對比。雖然海馬3的銷量不溫不火,但至少長安馬自達3也是沒有重現海南馬自達福美來當年的輝煌了。
可見,海馬汽車在成立之初就擁有國資背景、海南馬自達昔日名聲和馬自達技術儲備等眾多優勢,可是擁有一手好牌的海馬汽車又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了?在疆哥看來,海馬汽車成也SUV敗也SUV。在中國SUV紅利到來之后,海馬汽車雖然不是進入該領域的第一梯隊,但是也在2014年推出了海馬S5。脫離馬自達后,海馬汽車在轎車和MPV上已經大不如前,對海馬S5歷時三年的押注式研發讓管理層對打破海馬汽車銷量僵局予以厚望。
區別于哈弗H6等定位在家用SUV,海馬s5劍走偏鋒,定位在年輕化SUV,定位與普通SUV略有差異,針對于城市年輕人而不是已經成家立業的中年人,這種拓寬客戶群體的策略為自身生存拓寬了空間。不過,這樣的定位也讓S5陷入了危機。為了打開年輕市場,海馬S5在營銷方面投入了數億元的巨額資金,對于體量本就不大的海馬汽車而言,并不輕松。
海馬S5在2015年之后逐漸爆發,一度月銷量高達1.5萬輛,并且有多個月銷量在1萬輛左右。俗話說,有得必有失。海馬汽車在整個產能都傾向于S5的式發展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棘手局面。由于一直有消費者投訴發動機、制動系統和轉向系統異響問題,且海馬S5幾乎采用了與日產逍客完全相同的懸架結構,導致自身特色不鮮明失去賣點。
此外在營銷方面,由于海馬S5定位不精確,賣點不清晰,直接導致了銷量的慘敗。因此遺憾地看到,2017年,鄭州海馬所產的SUV車型S5在2017年銷量約為7.02萬輛,同比跌幅為31.57%。海馬S5并未得到市場充分認可讓全部押寶SUV的海馬汽車陷入巨虧。
海馬汽車曾經擁有自主品牌里面非常優質的轎車和MPV底子,但是在SUV領域屬于一片空白,海馬汽車全盤押注SUV的做法讓海馬汽車在轎車和MPV領域的優勢已經早早被吉利、廣汽等后來者超越,海馬轎車和MPV的銷量也一蹶不振,而在經驗不足的SUV領域,海馬汽車一失足成千古恨。重金押注SUV的研發,更讓海馬汽車在發動機等核心技術上的領先優勢不再。
在年初凌冽的寒風里,海馬汽車也可能將要面臨發展的寒冬期。海馬汽車的艱辛發展史,其實正是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發展的縮影。從海馬汽車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自主品牌的奮力前行,也可以看到自主品牌在市場中歷盡坎坷和波折。好事多磨,調整期的海馬汽車也是時候應該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未來發展路徑了。
面對吉利、長安、長城等一線中國品牌的巨大體量和中國汽車市場蛋糕基本成型,留給海馬汽車的時間著實不多了。在日益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其他自主品牌的大批涌現和新技術的不斷研發讓海馬汽車的老本無法吃得舒心,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與馬自達錯綜復雜的關系幾乎導致提前宣告了目前經營戰略的失敗。從以往車型、技術的局限到今天的經營不善,坎坷的發展經歷似乎都回應著這個品牌起家的點滴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