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車老板_吉利汽車老板是哪個省的
我很愿意做牛,因為只要有草吃,我就會很幸福;我很愿意做牛,因為牛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很有價值貢獻感;我很愿意做牛,因為牛可以為農民耕地,給農民帶來快樂,很有成就感;我很愿意做牛,因為牛很誠實,不忽悠,很受人尊重;我很愿意做牛,因為牛總是有人幫助牽著鼻子,不會走錯方向。
—— 李書福
1963年,李書福出生于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qū)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那時候的農民喜歡生兒子來傳宗接代,李家很給力,一下子蹦出四個男孩,李書福便是其中的三哥兒。
但這三哥兒并不是一個容易受管教的主,父母拼了老命供他讀書,他卻把上學當成上墳。
為了給業(yè)余生活增添一點樂趣,李書福一刻也不愿閑著,他利用暑假為生產隊放牛,每天0.15元。
那時候他心里想著,一天一毛五,一個月就有四塊五,那
一個暑假豈不能賺6元-10元元人民幣?
這對于一個小學生來說可是一筆巨款,那時候每學期交書本費大概1.2元,學費是免交的。
交完書本費后,李書福還剩下七八塊,這讓他比周圍的其他同學富裕多了,也是這次經歷讓他感受到了自己賺錢的樂趣。
緊接著到了初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鄧小平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
沉浸在放牛的快樂中的李書福受到了改革開放政策的鼓舞,農村的土地可以承包經營,農民可以離土不離鄉(xiāng)搞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甚至還允許搞個體私營經濟。
那時候,他真以為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天下還有這樣的大好事?
李書福一直都是個實干派,有了想法便說干就干,他開始研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系列文件,一系列方針、政策。
參與市場經濟的渴望讓他無心學習,哪怕是考上了路橋中學尖子班也沒有讓他覺得興奮,最終在家人多次阻攔未果的情況下,他選擇輟學創(chuàng)業(yè)。
少年李書福
當時處于改革開放的初期,照相機還不普及,正好家里有輛自行車,于是李書福的第一個創(chuàng)業(yè)項目便騎著老爸的破爛自行車,順便“拐走”了那臺相機,滿大街地給別人拍照。
賺錢嘛,就要膽大心細臉皮厚,那時候的李書福逢人就問:“請問您需要照相嗎?”
后來,他發(fā)現照相可比放牛賺錢太多了,于是更加堅定了繼續(xù)創(chuàng)業(yè)的決心。
但這么走街串巷的也不是個辦法,還有失自己“翩翩公子”的風度。于是李書福開了個照相館,順便當起了小店長。
照相館雖然開起來了,但是也遇到了一系列問題,由于資金有限,所有設備只能由他自己設計、制作。
這還不是最麻煩的,在那時候的環(huán)境中,開照相館需要公安局批準。
而他沒有特種營業(yè)執(zhí)照,所以多次受到教育和處罰,照相館就跟躲貓貓一般艱難地堅持了近兩年時間。
后來因為開放的力度越來越大,李書福又開始尋求新的機會,進入了轉型發(fā)展時期。
李書福在尋找新項目的過程中,發(fā)現當時廢舊電器市場比較成熟了。
而他自己又特別臭美,通過開照相館設計、制作設備的過程中發(fā)現自己的動手能力比較強。
于是開始從廢舊電器零件中分離金屬金銀銅,變廢為寶,收獲了不錯的效益。
不過這玩意兒太沒技術含量,一下子就被其他人學會,為此李書福還郁悶得不得了。
同時,供應鏈開始變得越來越激烈,無奈之下李書福只能再次尋求艱難轉型。
李書福在臺州路橋工作照
很快地他便發(fā)現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家電的銷量也開始大幅增加。
于是李書福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做電冰箱配件。
那時候他不缺錢,只缺技術和廠房。沒有技術還是用老辦法,自己親自對產品進行試制與研究,過程充滿坎坷。
李書福拿出了當年放牛的鼓勁,研究了400多個日夜,終于生產出令他滿意的產品。
但他發(fā)現自己太倒霉了,剛剛解決完技術問題,公司被通知借用的廠房要被收回了,只能被迫轉移。
為此,李書福還氣得不要不要的,就差就沒有罵爹罵娘。
早期冰箱配件簡易廠房
對于當時一沒有背景二沒有資金的李書福來說,找廠房是個大難題。
他到處找人幫忙,先后短暫地落腳在路橋中學校辦工廠和廢棄的自來水廠,最后又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能安頓下來,生產一度陷入停頓。
這竇娥也沒那么冤吧,這些倒霉事怎么凈攤在自己身上。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青年李書福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在家鄉(xiāng)已經傳開了。
得知了他的困境,家鄉(xiāng)的工辦主任為了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主動找到了他,幫助他租用了一個村莊的生產隊倉庫用于生產電冰箱零件。
并且好人做到底,主任還幫助他們批了一個戴紅帽子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叫做黃巖縣石曲電冰箱配件廠。
在技術、廠房和營業(yè)執(zhí)照都準備就緒后,業(yè)務終于步上正軌。
李書福公司生產的零件一度供不應求,產品銷往全國幾乎所有的電冰箱廠,成為全國最有競爭力的電冰箱零件研究生產企業(yè),一舉成名天下知。
在零件生產如火如荼的時候,李書福又乘勝追擊,進軍電冰箱、電冰柜市場,成為臺州最大的民營企業(yè),聞名全國。
到了后來,站在一幫高學歷人群的企業(yè)家面前,李書福還是認慫了。
沒文化真可怕,已經成為知名企業(yè)家的李廠長后來選擇把全部資產交給政府,然后跑去讀書。
又過了幾年,受到鄧小平南方講話的鼓舞,二十八歲的李書福選擇繼續(xù)創(chuàng)業(yè)。
但那時候的他“感情不大專一”,李書福前后陸陸續(xù)續(xù)嘗試了幾個行業(yè),做過裝潢材料、開過摩托車廠,也涉足過房地產市場。
這些項目有成功有失敗,只是和之前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一樣,這些項目也沒能長久地讓他停留,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早期吉利摩托車生產線
在那個年代,人們心里多少都種著一個“少年英雄”的夢。
而李書福用他少年時代的十幾年時間證明了他自己,他甚至和大多數企業(yè)家都不太一樣,不懂那些商場的起伏規(guī)則,僅憑一腔孤勇向前闖,真可謂是“少年乘勇氣,百戰(zhàn)過烏孫”。
魯迅先生在其作品《故鄉(xiāng)》中寫到,“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997年,35歲的李書福決定進入汽車制造行業(yè),而他的這一決定在當時幾乎遭到了身邊所有人的反對。
雖然在其他領域已經有所成就,但是如果進入造車行業(yè)相當于一切又要重新開始,仿佛回到了創(chuàng)業(yè)初期,又要面臨一沒有資金,二沒有技術,三沒有資質的艱難局面。
造車在當時是一個門檻極高的行業(yè),首先就是資金投入方面。
1991年,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投資額為42億元人民幣。
1993年,重慶長安鈴木汽車有限公司成立,總投資約37億人民幣。
由此可見,造車行業(yè)是非常燒錢的,而李書福家人都太窮了,最終只給了他一個億入局造車行業(yè)。
在資金并不充裕的前提下,入局造車行業(yè)更大的阻力來自于政策。
當時的政府認為造車工程相當復雜,如果開放了私人企業(yè)生產制造汽車的口子,那么很有可能由于汽車質量問題對社會公眾產生潛在的危害。
因此,對于其想要進軍造車領域的要求國家不予批準。
當時,國家的政策就是“三大三小”,三大指的是一汽、二汽、上汽,三小指的天津、北京、廣州。
一共全國就這么六個汽車生產基地,除了這六個基地之外全國任何地方不允許造車。換而言之,私人企業(yè)造車在那時是違法的。
家里那么摳搜,政策又不允許,李書福造車的希望被生生地澆滅。
在多次碰壁之后,李書福決定轉化思路另辟蹊徑,向政府申請汽車研究資質。
這一請求很快得到批準,于是他開始以“汽車研究”的名義開展起來。
李書福找了三名專業(yè)人士和自己一起組成研究小組,從國外買來一輛奔馳當玩具,淡定地拆了再裝,裝后再拆,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掌握了造成的基本技術。
同時,他還偷偷摸摸地從各處東拼西湊了零件開始準備造車,用紅旗的底盤和奔馳的外殼造出了一臺汽車,取名“吉利一號”。
造車的技術方面雖然取得了進展,但沒有合法的資質終究是個大問題。
在偶然的一個機會中,李書福得知四川德陽監(jiān)獄下面有一個汽車廠,而且還是國營的。
得知這個消息以后,李書福高興得手舞足蹈,馬上趕去綿陽找這個小寶貝。
他先是買下汽車廠70%的股份,并且成立了一家合資汽車公司,取名四川吉利波音汽車有限公司。
后來,監(jiān)獄長去世以后,他又買下了剩余30%的股份,并把工廠搬回了臺州。就這樣,經過3-4年的準備,李書福造出了第一臺真正的汽車——豪情。
那時候夏利汽車的市場價為13萬元,李書福心里想著這車這么貴,咱老百姓也買不起呀!于是他一言不合就打價格戰(zhàn),把豪情的價格定在5.8萬。
這么一搞,親戚朋友當場“暈血”。
社會我福哥,人狠話不多。這場價格戰(zhàn)讓吉利揚眉吐氣,李書福也過上了幾年舒服日子。
第一輛“豪情”汽車
1999年,為了得到合法造車的機會,李書福決定最后放手一搏,和前來視察的國家計生委領導提出“請國家允許民營企業(yè)家做轎車夢。如果失敗,就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吧?!?/span>
這是一個民營企業(yè)家向國家發(fā)出的最真誠的請求,其言之深,其情之切,領導終于松口,給出了“我不反對你們造汽車”的答復。
至此,李書福硬是在沒路的情況下靠著自己敢闖敢拼的蠻勁兒走出了一條路,成為民營企業(yè)在造車行業(yè)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在此之后,借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東風,國家決定適當允許一批企業(yè)進入轎車制造業(yè),2001年11月9日,吉利集團生產的JL6360輕型客車,出現在國家經貿委公布的第六批汽車產品《公告》上,成為中國第一家獲得轎車生產資格的民營企業(yè)。
很快,吉利的第三臺車也是第一臺三廂車“優(yōu)利歐”上市了。吉利就正式開始走上了盈利之路。
2003年3月,吉利轎車順利通過“3C”認證,并在寧波基地迎接來吉利第一個10萬輛轎車下線。緊接著,吉利汽車母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5月,吉利汽車在香港聯(lián)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
2002年,在吉利的一次中層干部會議上,李書福忽然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計劃,“我們要去買沃爾沃,現在開始就要準備了”。
當時吉利集團剛剛拿到汽車生產牌照,是行業(yè)里面隨時可能被大魚吞掉的小蝦米,而沃爾沃當時已經是全球知名汽車品牌。
在這樣的情況下,收購沃爾沃,對所有聽到的人來說都無異于是癡人說夢。
是不是一樣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但是李書福是認真的,他從一開始就意識到了吉利在技術上不具備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是沒有未來的,必須并購一家有影響力、技術實力強大的老師來幫助吉利汽車。
而沃爾沃雖然相對于其他歐美品牌個頭較小,但是擁有過硬的技術和品牌影響力,價格還相對便宜,是李書福的首選。
為了收購沃爾沃,吉利做了一系列轉型準備,2006年,收購英國錳銅控股公司,生產英國久負盛名的黑色出租車TX4,也就是吉利英倫的前身。
并且在2007年用“吉利自由艦”、“吉利遠景”和“吉利金剛”替換了之前的老三樣“吉利豪情”、“吉利美日”、“吉利優(yōu)利歐”。
而同一時間,福特遭遇危機,虧損126億,李書福覺得機會來了,于是成立“V”項目,正式開啟了沃爾沃收購計劃。
不過福特老總也不是吃酸的,收購我?憑你?想得美!
于是福特總部給吉利回復了信息:“對不起,沃爾沃不賣”。
哎,老板何必難為老板,
“窮小子”第一次向“瑞典公主”發(fā)起的追求被無情地拒絕。
而放牛娃出身的李書福是一個非常有韌勁的人,既然硬剛行不通,那只能軟磨了。
他深知窮小子想迎娶瑞典公主必然會經歷艱難與波折,他從來沒想著放棄,而是在一次次遭到拒絕之后又一次次選擇迎難而上。
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依然讓你高攀得起!
也許是上天都被他這份誠心所打動了,李書福終于迎來了收購沃爾沃最好的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
“天時”是在2008年,歐美遭遇金融危機,沃爾沃銷量銳減18.3%,岌岌可危,福特汽車發(fā)出明確的信號,“認真考慮出售沃爾沃”。
當時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除了吉利,幾乎已經沒有人有意愿、有能力去接手沃爾沃這個爛攤子。
這真是爽歪歪的好消息。
“地利”是吉利背靠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同時受到中國政府的支持。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汽車市場緊縮,可中國汽車市場卻逆市上揚,銷量同比增長了10%。
2009年,中國更是以1300萬輛的成績,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在接洽福特的過程中,李書福提及最多的關鍵詞就是中國制造和中國市場。
同時如果一旦項目在中國落地,工廠選址將在成都、北京、天津三地的競爭中產生。
三家政府也各自亮出了自己的誠意:成都將提供30億元的融資規(guī)模,北京將提供50億元資金以換取沃爾沃中國公司49%的股份,而天津將提供優(yōu)惠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以換取沃爾沃中國項目的落地。
核算下來,地方政府愿意給吉利提供30-50億元的資金支持。
這時,中國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多家歐盟銀行、高盛集團、吉利香港上市公司倒沒有為此行為點贊。
而是默默地加入給吉利沃爾沃項目“輸血”的陣營中,給吉利吞下沃爾沃這個大象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
最后就是“人和”了,工會一向是企業(yè)并購的一大難關,尤其是中國企業(yè)并購國外企業(yè)的案例中,很多都是因為工會的阻撓甚至發(fā)動工人大規(guī)模罷工而最終流產的。
因此當面對沃爾沃工會的刁難:“你能不能用三個字形容你為什么比其他競爭者更好?”時,
李書福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絕世好男人”:給出了“I LOVE YOU.”的答案,這個讓所有人意外的答案打動了工會成員。
比利時根特工廠的工會主席當即拿出沃爾沃的廠徽,給李書福戴上。而后期李書福也說到做到,不僅沒有裁員,還幫助沃爾沃實現了扭虧為盈。
經過了以上的積累,終于在2010年3月28日,雙方正式簽約?!案F小子”經過長達八年的努力,終于迎娶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瑞典公主”。
簽約儀式
此后,李書福依然馬不停蹄地布局,想讓中國汽車跑遍全球。
2017年6月,吉利收購馬來西亞寶騰汽車49.9%的股份和英國跑車制造商路特斯51%的股份。
2017年11月,吉利收購太力飛行汽車Terrafugia,布局未來出行。
2018年2月24日,李書福以73億歐元(約90億美元)的價格,通過旗下一家海外企業(yè)主體購得了奔馳母公司戴姆勒9.69%的股份。
這一持股比例意味著,吉利成為了戴姆勒集團最大的股東,且擁有表決權。
“放牛娃”Happy得不得了,終于站上了世界舞臺,成為全球汽車制造行業(yè)的領跑者之一。
對于熟悉李書福的汽車愛好者和媒體來說,他從來不是一個“安分”的企業(yè)家,總是會發(fā)出一些驚人之語,引爆一個又一個的熱點話題。
但是我想,對于時隔二十年之后現在的李書福,無論他再發(fā)出什么樣的言論,可能都不會有人覺得是癡人說夢了吧。
如今汽車行業(yè)又進入了新能源汽車“新賽道”,而這一次,五十幾歲的李書福依然像之前一樣秉持著“放牛娃”敢闖敢拼的激情,親自披掛上陣,拿出20億進行又一場豪賭。
他曾在內部講話中提到,“這是一場新的馬拉松賽跑,沒有盡頭,只有開局,沒有方法,只有方向。企業(yè)比拼的不是圖一時快樂,而是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p>
現在的李書福身價已超九百億,但他曾自曝年薪僅100-200萬,我想,或許這就是一個優(yōu)秀企業(yè)家的精神吧。
那么關于吉利未來在新賽道的戰(zhàn)果如何,就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