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辦公室
網通社訪談4月25日至5月4日,第十八屆北京國際車展正在舉辦。作為今年國內首個國際A級車展,本屆車展展會總面積達22萬平方米,全球首發車117輛(跨國公司全球首發車30輛),概念車41輛,新能源車型278個,展會媒體日期間共舉辦163場發布會。
北京車展不僅吸引了全球主流車企、零部件供應商參展,還有包括其他國家汽車專家前來調研、參觀。這其中就包括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主席穆勒女士(Hildegard Müller)。
在車展期間,穆勒女士與包括網通社在內的媒體進行交流,就中國車企進軍歐洲、智能電動汽車時代數據隱私等熱點話題發表了精彩觀點。
在致辭中,穆勒女士首先強調了中德合作的重要性。“中國是德國非常重要的一個貿易伙伴,這不光是在汽車行業方面,中德建交已經是50多年前了。在這50年以來,中德雙邊的關系有了長足的發展。”穆勒表示。
她舉例稱,在中國一共有5000家的德國企業,也為中國創造了超過100萬個工作崗位。同時在汽車領域包括零部件,然后整車廠,德國在中國有350個基地,整個來講汽車企業在中國的投資也是最大的。而在中國的大街上每6輛車當中就有一輛是德國的汽車的品牌,而在2023年的時候,德國在中國銷售了約380萬輛左右的汽車。
“尤其在中國也可以看到電動出行或者電動汽車的發展也是非常的廣闊的。整個的中國的電動汽車的市場要比歐洲和美國的市場加起來還要多,而在過去這幾天我在北京的大街上也看到了中國的電動汽車越來越多,相應的也就使得整個中國的大街要比我們那邊更安靜一些。”穆勒表示。
除此之外,穆勒進一步提到:“要做到我講的這些方面的話,包括比知識產權的保護,對于準入市場的時候,一些法律法規的透明度,這些方面都是要達到公平競爭的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們非常的相信,如果在許多方面能夠更加的透明,生產許可方面更加的透明,這樣肯定是能夠讓我們的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對于整個行業的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以下為訪談實錄(有刪減):
媒體:穆勒主席對于這次的車展有什么樣的初印象?因為之前由于疫情的原因,北京車展一直都沒有舉辦,所以想問一下他是什么樣的感覺。
穆勒:其實也是我本人第一次來參加北京車展,所以在這我可以比較一下我去年參加上海車展的印象。整體上來講,我覺得非常印象深刻的就是兩個地方都展現出來了極大的創新力和活力,尤其是讓我看到的中國速度非常驚艷。
同時我們也發現一點,就是中國的車企之間也有非常大的競爭,不同的品牌之間有非常大的競爭,另外也看到了對于整個的汽車行業的發展,電動車有相應的補貼,這個行業整體有補貼。
整個的技術方面的這種競爭看到是非常良性公開的這樣的技術競爭,對于在其他方面的發展,在未來應該會繼續進行下去的。
如果說我得出的結論的話,一方面會相信中國的市場是肯會進一步的鞏固發展的,同時也看到在國際上也會變得越來越具有競爭性,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德國,相信這種共同的合作對于雙方來講都是非常有益處的。
然后一個我個人的感受,在中國看到的所謂的網紅的這種市場營銷,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在德國還是很少見到的。我也會跟德國的網紅們來聊一聊他們將來的這種發展的潛力,在營銷方面的發展潛力。
媒體:我有兩個問題,您剛才第一個提到,在一個調查里面會有1/3的德國企業,對中國相關透明度會有一些疑問,我想請您具體能不能給我們一些例子,比如他們最關心的是哪個領域或者是哪個事情的透明性,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中國把進入德國市場看作一個重要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德國是汽車的發源地,他們把進入德國市場看為是一個他們極高的榮譽。對于這些想進入德國市場或者說歐洲市場的中國車企來說,您有哪些建議?您覺得他們是不是具備這樣的競爭力?
穆勒:先補充一下,剛才講到的這些企業不是在德國的企業,而是當時調查的是在中國的德國企業,他們覺得有的時候,比如跟中國的企業同時競爭的時候,他們總覺得好像不是特別的清楚你選擇這家企業,而不選擇我們這個標準到底是什么,這方面好像缺一個透明度。一個積極的例子是在疫情之后放寬簽證的要求。而一些中國的企業,他們是能夠得到直接的補貼的,這個補貼不光是中央政府給的補貼,有一些省里也會給中國企業補貼。
任何一家公司企業,想要進入到一個新的市場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像汽車企業的話,可能會去考慮怎么樣去建好我的銷售渠道和去做好相應的售后維修、售后服務等等。任何企業只要能夠在德國為人民能夠提供福利,能夠去創造工作崗位,我們都是非常歡迎的。
也希望我們自己的企業在別的國家也能夠受到同樣的非常開放的歡迎,我們致力于讓我們的企業在中國,中國的企業能夠在我們那得到同樣的待遇。
媒體:我有兩個問題,剛才也提到了,一個數據安全向境外輸出的環節也是很關鍵的,在中國的自動駕駛的發展,有沒有什么特別好的建議,這是一個。另外一個也提到了關于歐盟發起反補貼調查,也希望有一個非常好的對話的機制。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在這方面有沒有什么特別好的建議,或者具體做了哪些工作?
穆勒:講到個人數據安全或者說跨境數據傳輸,數據給他使用的時候,先把它匿名化,去掉了一些非常敏感的個人信息之后,積累起來的數據,能夠讓大家很好的使用,從而能夠讓我們的自動駕駛有很好的發展。把這些數據匿名了之后,能夠供整個行業去使用,收集出來的數據能夠讓用就可以了。
對于雙方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數據大家能夠去使用,不包含個人的敏感信息。雙方的合作就涉及到氣候保護的問題、安全性等等,在強調電動出行,智慧出行的發展,一方面是看到電動出行能夠發展得非常的快,但另外一方面在數字化方面也是希望自動的能夠向前去推進。在這種意義上,上周簽訂的《關于自動網聯駕駛領域合作的聯合意向聲明》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剛才講到反補貼調查這一塊,我們的立場希望能夠提供的是一個非常公開公平的市場,在這方面不應該有出現任何形式的地方保護主義,希望歐盟現在能夠盡快的和中國開啟重新對話。
媒體:請預判一下2024跟2025年歐洲的新能源的滲透率,因為今年的3月份是下降的,加上今年德國大選。
穆勒:您說滲透率我認為電動車的發展應該是迅速的增長的,主要取決于德國的基礎設施的充電樁、充電設施的發展。
這中間是因為有一段時間德國對于個人購車的補貼給取消了。從消費者這塊來講,就有一點點發展遲緩了。整體上我認為電動車還是能夠會繼續的增長,積極地發展。
整個的循環經濟你說的全產業鏈的話,能夠對于二氧化碳的排放的降低,對于能源損耗的減少是有非常大的幫助。對于這種原材料的,包括電池的再次使用,循環利用等等,這些都是能夠對于我們本就缺少的資源有一個非常大的這種幫助。只是純粹去看驅動形式的變化,追求電池的不斷更新的技術,這種發展本身是不夠的,我們一定要去看的是整個的全產業鏈上面的這種綠色的發展。
除此之外,對于不管是中國的車、德國的車也好,外國的車也好,我們都是一視同仁的,只要它能夠符合我們的準入條件,或者說被批準能夠上路的話,就可以,沒有什么所謂的門檻或者說是障礙的問題。
(圖/文 網通社 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