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激光雷達—汽車激光雷達有什么用
開頭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愿意在買車時選裝激光雷達嗎?
很多人覺得激光雷達是智商稅,一方面是因為太貴了。比如去年的一起事故中,小鵬P5的單顆激光雷達就接近9000塊。
另一方面,激光雷達只作用于智能駕駛。而前段時間上市的極越01,更是號稱“純視覺智能駕駛”,直接放棄了激光雷達。
這時你肯定會好奇,激光雷達到底有什么用?花1萬塊錢選裝激光雷達,究竟是不是智商稅?以下不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激光雷達是什么
“雷達”我們都知道,它的原理可以參考蝙蝠的回聲定位。但蝙蝠發出的是“聲音”,激光雷達發出的是“激光”,也就是光信號。
除了激光雷達,我們更熟悉也更常見的,是發射電磁波的毫米波雷達,多數安裝在前保險杠格柵的中央,也有的藏在大標里,比如奔馳和大眾的實心logo。
是不是智商稅?
先來說個人觀點,激光雷達不是智商稅。一方面在于,激光雷達可以讓智能駕駛更可靠;另一方面則在于,激光雷達能進一步提升安全性能。
讓智能駕駛更可靠
沒有激光雷達的智能駕駛,大概有兩種。其中最主流的是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的組合,但受毫米波雷達的性能所限,這類智能駕駛在理論上并不夠靠譜。
毫米波雷達有3個缺點,分別是分辨率低、抗干擾能力差,對金屬過分敏感。
這就相當于讓近視+散光的人開車,所有的物體都變得模糊不清且輪廓膨脹;地上的1塊錢硬幣明明很小,卻反射出相當大的光圈,看起來像井蓋一樣大。
另一種就是拋棄雷達,只靠攝像頭實現智能駕駛,比如特斯拉FSD。這相當于讓一個沒有聽覺和觸覺的人開車,對視力、駕駛經驗和反應能力的要求反而更高。
無論是純視覺方案,還是加入毫米波雷達,都不能保證智能駕駛的安全,所以加入激光雷達做優勢互補,就非常重要了。
首先,激光雷達的精度更高,對物體輪廓和位置的掃描可以精確到毫米級,并且光信號不會受到電磁波和金屬物體干擾,可以看得清、看得準了。
其次,激光雷達的范圍更大。比如開頭提到的小鵬P5,它的單顆激光雷達的橫向視野就達到了150°,比毫米波雷達寬的多。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激光雷達“看”到的世界的是立體的,而傳統的3D毫米波雷達是根本“看”不到“高度”這個維度的。
也就是說,如果車輛前方是一道減速帶,或者是一道路牌,在毫米波雷達看來,也會像一堵墻一樣。
為了彌補維度上的缺陷,現在又有了4D毫米波雷達,甚至還想取代激光雷達,但二者的分辨率還是相差太多,尤其激光雷達的成本也在不斷下探,所以并不現實。
而對于純視覺、或者重視覺方案來說,雖然沒有激光雷達也能運行,但后者卻能借助自己的優勢,為視覺感知提供二次驗證。
比如攝像頭眼中的世界,實際是2D扁平的,想要做出人眼看到的3D效果,只能借助算法進行還原,這就相當于讓你肉眼估算目標的大小和距離。
而激光雷達先天就能輸出高精度的3D點云數據,相當于給你的肉眼加裝了一套高精度的測距儀器,你能通過精確的刻度表直接得出目標的大小和距離了。
進一步提升主動安全
最近我們聊過網絡上話題度很高的AEB主動剎車,而激光雷達就能進一步提升AEB效果,讓汽車的主動安全更安全。
從功能上講,AEB其實就是智能駕駛的一部分。在過去,AEB受限于感知硬件、算力和算法性能,經常出現誤觸發和不觸發的情況。
但在激光雷達上車后,感知硬件的不足得到了彌補和提升,對于AEB來說,以前看不清、看不準的障礙物,現在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了。
另外,激光雷達的上車也推動了算力和算法的迭代,這能讓AEB精準、快速地識別更多的障礙物,然后再快速引導車輛做出減速或剎停。
總結
不論你買車是為了智能駕駛的便利,還是單純為了出行更安全,激光雷達都有它的存在意義。
并且,之前我們也重復提到了好幾次,在電子電氣架構不斷集成化的時代下,OTA會讓激光雷達支持的功能和性能不斷升級迭代。
總而言之,這項硬件配置,在我看來是完全不構成“智商稅”的,只要感興趣,就盡管選裝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