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油論壇汽車之家—汽車機油排行
如何辨別機油的真假和好壞,其實讓我這個從業多年的“老江(漿)湖(糊)”也會搞得摸不著頭腦。想當年年少輕狂,感覺自己入行久了,機油真假一眼就能看出來,后來由于工作的關系,“強行”被要求管理了半年“某度貼吧”的機油論壇,這下可謂是“大開眼界”……
千萬別去某度貼吧第一眼還以為是印度什么油,再看廣告語“神乎其神”“10萬公里不用更換機油”……于是“喜大普奔”地與辦同事們吐槽一番后刪貼。管理了幾個月,我認定這里就是假貨泛濫的重災區,一群“良心商販”在此“正大光明”地交流“寶貴經驗”:收購機油瓶子、某地又了一批進口機油、收購舊機油、販賣舊機油和尋找新基友……(好像有什么不對)
如何從網上和外觀上判斷機油真假?在【王元祺:如何選購機油?】中,在下談到了一些。接下來分享一點自己淺薄的經驗,以美孚機油來舉例。
買后從網上判斷機油真假的方法有三種:1. 任意查詢軟件掃描二維碼:若掃描二維碼后未能跳轉至確認頁面(進行驗證的,請謹防假冒。
2. 電話查詢:400-090-6365(8:00-22:00)
3. 網站查詢:登陸【美孚正品識別服務平臺】 輸入二維碼右側序列號查詢(24小時)
從外觀包裝上判斷真假的方法是“一摸二掃三挑”:
一摸:觸摸感受有凹凸感的條紋亮片;
二掃:手機掃描對比條紋亮片的顏色比例,角度,以及亮片分布是否相符;
三挑:挑出亮片完成正品識別。(運輸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極個別亮片掉落的情況,如發現個別亮片不一致,建議撥打查詢熱線400-0906-365進一步確認。)
正品樣品是這個樣子:
更多美孚官方驗證說明可以點擊以下鏈接:【美孚機油正品識別指南】
實測環節接下來我將帶大家看看在2年前,我們的(ex)團隊做的一次多渠道購買美孚機油的全記錄,由于篇幅的關系,省去購買流程,再次感謝團隊成員。
本次測試僅代表個人團隊的觀點,真正的機油測試很復雜,數據可以在美孚官網上找到。
- 外觀判斷
先來看看4瓶國內版本的機油。
拆開包裝后,當然是迫不及待地拿出“家伙”,檢驗一下幾個機油瓶狀況。
此前提到,要檢驗美孚機油是否是正品,那就必須通過掃描二維碼都在官方網站上進行防偽查詢,印刷都非常清楚,瓶蓋的印標和封口規整,掃描后都得到官方認證……至少說明了幾個瓶子是官方認證。
在毛邊處理上,官方旗艦店買到這瓶處理最佳,其中3瓶差距不算很大,唯獨汽配城在包裝上略有缺陷了,花紋比較淺,邊緣的層次輪廓也比較模糊。
再來看一看3瓶美版的機油包裝。
3瓶均為美版,光看瓶子就讓人很有沖動去把玩
美版將文字直接印在瓶子上的,如用貼紙假的可能性極大。除此以外,美版的編碼是用鐳射打印的,瓶口無錫紙密封,印刷上會有切口線進行防偽。
整體來看這3瓶美版的做工統一度還是比較高的,只是顏色深度有差異
最后是4S店的GM版銀美孚,除了頂部毛邊比較嚴重,外做工相當不錯。
- 常溫對比
在傾倒機油的過程中,我們略微感覺到2瓶美版金裝的流動性要更好
5瓶國行色澤一致度較高,但較之美版要深一些
接下來我們用牛角做一個直觀而簡陋的機油黏稠度測試,結果如下:
通過色澤和粘稠度的對比,我們雖然不能確定機油的真假,但是能確定這些機油之間確實存在無法忽視的區別。
- 磨壓測試
接下來做的是磨壓力測試,通過在磨壓機左邊的砝碼盤中不斷增加重量,導致壓力桿不斷下壓摩擦磨子,觀察機油對磨子的潤滑和保護。
測試方法:實驗開始后,每隔30秒在砝碼盤上放上1塊砝碼,直至12塊放完,連續運行20分鐘為限,記錄初期工作電流,中期穩定電流和機器運行時間,對比相關數據
天貓期間店通過了20分鐘測試
4S店這款機油初期性能爆表,滿載后電流僅僅只有1.16A,而衰減后電流直線上升達到了1.50A,在19分鐘還發生了機器卡死的情況。
論壇的這款機油測試成績非常讓人失望,不僅初期工作電流高達1.25A,后期電流的1.45A也偏高,而且僅僅不到14分鐘的時間就發生了卡死。
京東的成績似乎也不讓人滿意,剛過15分鐘發生卡死,而且初期電流達到了1.22A,衰減后也有1.40A。
某虎的機油,在17分29秒時發生頓卡,但最后還是完成了20分鐘測試。
汽配城的這瓶與京東的表現極為相近,15分16秒機器卡死,初始電流為1.20A,衰減后的電流為1.40A。
快修店的這一瓶表現不錯,初始電流為1.20A,后期為1.35A,卡死發生在15分34秒。
淘寶的這瓶表現非常糟糕,初始電流高點1.28A,13分19秒機器便發生了卡死。
其實這樣的磨壓測試其實意義不大,因為我們測試的發動機潤滑油,是給發動機潤滑的,發動機的工作溫度都是上百度(熱車后),而我們的磨壓測試是在常溫下進行的,所以,各位看過,了解了就可以。
- 冷凍實驗
冷凍實驗是要看一看這些機油在低溫下的流動性,我們將機油放入-10℃的冷柜,冰凍了18個小時。
淘寶的顏色深,論壇的和快修的偏淺,感覺4S店的這款低溫下顏色也會比較淺一些,不知道是不是錯覺。
最后總結通過以上這些簡陋的測試,稍稍總結一下:
- C2C平臺買機油要小心
如果在某寶上“PPT購機油”的朋友們小心了,有時可能會買到便宜貨,可是萬一是假貨,那究責就非常麻煩了。線下有門店的渠道相對穩一些,畢竟店在那兒,比較難逃。此外大平臺電商相對更穩,像某虎這樣比較大的電商,售后就做的非常不錯。如果像某享家那樣后面有主機廠OEM直接供貨,那放心程度堪比4S店了,因為……根本沒法逃啊!
- 不是熟人,不懂機油,別買“水貨”
不同渠道的機油所表現出來的潤滑性以及抗衰減的能力也有差別,在磨壓測試中,幾款“水美”的數據都比較一般。當然不排除“北美專供”這樣根本問題,這機油本來就不是為天朝配制的啊!
- 消費者自己判別機油真假好壞有難度
無論是什么渠道買機油都會有幾率買到“以次充好”的啃爹貨。只是渠道越好,幾率越低,售后越好,賠償越不糾結。如果一款機油買回來還要靠自己去判斷真假,那平臺的信譽也就毀了,話說回來,就某度貼吧上的機油廣告也會有人信?
- 沒有最好的機油,只有最適合
老生常談的一句話,不玩賽車,不玩改裝的朋友,別亂搗鼓機油,記住《車主手冊》推薦的是最適合你車的機油,而且一般會有進階推薦,比如斯柯達部分車系就會有“嘉實多銀護->極護”這樣進階推薦,或是“極護-灰殼”這樣的平級推薦,車開5萬公里,感覺動力弱了,在做保養時換個進階推薦的機油,不乏是一種養車好習慣。當然要折騰車的話,那就去閱讀相關的機油知識吧,我為此也寫了很多文章了。
如果你對汽車養護感興趣,請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