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服務連鎖—安途汽車服務連鎖
作者 | Gary
來源 | 汽車服務世界(ID:asworld168)
今年以來,車企-4S體系的動態不少。
廣汽本田也有一則信息值得關注:其官方宣布,已經開設“樂享養車”服務中心,集成接待、保養、美容等服務項目。
車企布局養車連鎖并非新鮮事,不過,這次的樂享養車又和從前有所不同。
第一,樂享養車定位于社區店;第二,單個門店總投資超過100萬,占地面積600平米;第三,除了接待、保養、洗美工位,門店還開設兩個新車交付展位。
可以看到,這是非典型的社區養車店,投資和面積比一般的社區店要高,并且嵌入了“賣車”功能,相當于對養車門店進行了升維。
事實上,過去幾年,貓虎狗等互聯網連鎖、華勝百援精養等全國連鎖、恒泰國合等區域連鎖,都加入到了賣車大戰。
車企利用養車連鎖賣車,似乎是為了以更低的成本推動新車銷售;而汽服連鎖入局賣車賽道,或許是為了打開售后業務的入口。
無論何種考慮,對于40萬汽服單店來說,當獨立售后的汽服連鎖大規模賣車,進一步抓住售后入口,未來無車可修的事實,很可能不是危言聳聽。
此次廣本推出的樂享養車,雖然也采用了“養車”的概念,但是和行業所熟知的養車連鎖還是存在明顯差異性。
最近幾年養車連鎖大爆發,主要還是來自于途虎養車的工場店模型,門店以維修保養業務為主,一般設立在社區周邊,200平米左右,4-6個工位,包括洗美工位和保養工位。
之后不少的養車連鎖,無論是互聯網主導,還是上游車企、油品輪胎品牌主導,都或多或少參考了上述模型。
樂享養車的最大差異性,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門店100多萬的投資和600平米的占地,比一般的社區養車店要大;
第二,門店的投資方和持有者,來自于體系內的經銷商,并未向體系外的投資人開放,其運營還是會受到車企的高度主導;
第三,也是最為特殊的一點,門店設置了兩個新車交付展位,顯然具備新車銷售的功能。
上圖是樂享養車首家門店的新車交付展位,可以看到,熱門車型的展示、對應的優惠政策,都是典型的新車銷售邏輯。
所以,廣本推出樂享養車的基本邏輯,是把4S店的部分功能進行拆解,以獨立售后養車連鎖的方式呈現:剔除了維修、事故車等功能,保留了洗美、保養、新車銷售和交付等功能。
這樣的好處,一方面抓住了售后服務頻次最高的洗美、保養業務,另一方面也以更低的成本推動新車銷售。
另外,樂享養車由體系內的經銷商投資和運營,目的之一也是為了保證新車價格和銷售政策的統一。
事實上,車企布局獨立售后連鎖,當然不會只是為了分得洗美維保業務的一點蛋糕,賣車的初衷一直沒有動搖。
以上汽車享家為例。
2014年,上汽首先推出車享網,其定位于O2O平臺,依托上汽集團旗下的各大品牌及數千經銷商,為客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包括汽車銷售及售后服務。
當時上汽集團內部給車享網的定位是打通汽車“看、選、買、用、賣”,核心在于新車銷售的“買”,再由此延伸到維修保養的“用”和二手車的“賣”。
那個階段,中國市場的新車銷售還處于紅利期,但是上汽已經開始著手打通更多賣車渠道。
只不過,以汽車電商為依托的新車銷售,始終是個偽命題,其最大瓶頸在于線下服務網絡無法匹配線上呈現的內容,也因此,2015年,定位于社區汽服連鎖的車享家才應運而生。
上汽車享在賣車上沒跑通的模式,后來由北汽好修養探索了另外一條道路。
2015年,北汽好修養成立的時候,是從保養易損品類切入,用加盟的模式吸引投資人開設社區門店,聚焦于獨立售后業務。
直到2021年,在集團總部的思路指導下,好修養正式啟動“極狐行動”,逐漸淡出后市場,轉型到新能源業務,和汽服門店共同搭建新能源新零售場景。
轉型后,好修養的業務邏輯是:在一線城市,其后市場渠道成為極狐經銷商的流量入口;在二三線城市,雙方聯合搭建集展示、體驗、交付及售后服務為一體的業務場景。
很顯然,好修養依托于集團的新能源資源,利用線下加盟門店所組成的網點,走了一條新能源銷售路徑,落腳點在于賣車之上。
由此看出,廣本、上汽、北汽等車企布局獨立售后連鎖,絕不是單純為了售后業務,賣車的屬性和權重很高,本質上,是把原來4S店的職能做出拆解并分解到獨立售后門店當中。
車企天然擁有新車資源,在4S店模型性價比降低,逐漸式微的當下,開拓更多新車銷售渠道,無可厚非。
在此之外,過去幾年,不少汽服連鎖也加入了賣車行列。
最為積極的反而是區域連鎖。
兩年前,恒泰創始人鄭永杰就向汽車服務世界透露過規劃:“第一,計劃在5年內,在當地打造一個很有競爭力的4S店集團;第二,我們力爭,做任何品牌,銷量要做到西北第一。”
在去年年底的超級大會上,鄭永杰公布了恒泰的進展:截至2023年底,僅看售后連鎖的新車業務,39家維修門店,新車業務運營2年,累計銷售1030輛,單月最多銷售120余輛。
進一步,未來這個業務部門會成立獨立公司,預計2026年月銷量500輛,這個體量會引起車企的高度重視。
長沙的國合快車也是積極擁抱汽車銷售的區域連鎖之一。
在汽車服務世界的直播上,鄧建軍曾表示:“目前新能源業務存在銷售和售后兩個板塊,銷售板塊要量力而行,不是品牌越多越好,要選擇最合適的。”
區域連鎖積極賣車的道理也不復雜:他們在一定范圍內形成更高的門店密度,擁有更強的本地化資源,在建立了區域規模之后,切入新車銷售業務打造區域生態,相對容易。
另外,全國連鎖的華勝和百援精養,也以不同的方式切入到新車銷售業務當中。
早在2020年,華勝就投入銷服一體,雖然并不算成功,但也認清了新能源銷售的邏輯:“一開始嘗試的品牌并非真正的新零售模式,更多還是傳統經銷模式,未來要選擇新服務、新零售的業務。”
而百援精養這樣的省級代理商模式的全國連鎖,也通過新車銷售業務推動二次戰略升級,并與創維汽車達成戰略合作,目的之一就是依托全國1000多家門店銷售汽車。
貓虎狗也不會例外。
天貓養車提出的“新能源汽車服務全價值鏈”戰略,就是新能源“售服一體化”全布局;途虎的新能源戰略也涉及到全生命周期的服務;而京東汽車新能源體驗中心已在多地開業,集汽車展示、試駕、服務和零售于一體。
可以看到,全國連鎖和區域連鎖,更多的是聚焦于新能源車做文章,抓住了新能源車銷售渠道還未穩定的空窗期。
當然,在所謂的空窗期,機會和風險一定是并存的,關鍵在于戰術上如何落地。
鄭永杰分享了汽服連鎖賣車的四步法。
第一步,搭建團隊,招聘新車銷售相關 的專業人才;
第二步,團隊搭建初步見成效,慢慢增加銷售人員,建展廳,動員員工購買試乘試駕車;
第三步,能賣到50-60輛車的時候,引進專業管理人才,規范化管理,體系化運營;
第四步,人力財力高投入,任何事情萬事開頭難,越難越要有投入。
在他看來,汽服連鎖賣車,最終目的是要活上去,爭取與車企直接溝通,在區域拿到獨家代理,形成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這或許是汽服連鎖積極賣車的終極戰略目標。
行業早期,4S體系在掌控新車銷售的同時,跨界進入獨立售后發展汽服連鎖;現在則是反過來,汽服連鎖在售后業務的基礎之上,大規模進軍新車銷售領域,甚至建立造車新勢力的銷售門店。
不得不說,新車銷售邏輯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
目前造車新勢力的新車銷售,并非是傳統的經銷制,而是代理制。
在經銷制下,車企先把汽車銷售給經銷商,后者再銷售給車主,雖然4S店擁有自主定價權,但這種模式的劣勢在于資金占用率高,在新車不景氣的時期,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
這也是如今很多經銷商集團和4S店遭遇困境的核心原因,導致了不少4S店倒閉甚至跑路的現象出現。
在代理制下,本質上是主機廠直接銷售給車主:首先是車主向主機廠定車,再通過線下銷售店取車,銷售店主要起到交付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前期投入不用太高,從而降低門檻,吸引了一批汽服連鎖加入。
汽服連鎖已經建立一批穩定的燃油車基盤客戶,這批客戶進店進行維修保養,相當于新能源車的自然銷售線索,可以有效吸引具有換車或第二輛車需求的車主。
相比于傳統4S店,汽服連鎖的運營成本更低,更靠近客戶,同時沒有汽車品牌限制,反而更適應當下的市場環境。
由此得以理解,為什么廣本要推出樂享養車這種模式,他們也在很大程度上看到了汽服連鎖的一系列優勢。
對于汽服連鎖來說,涉足新車銷售業務,能獲取三個主要收益。
第一,目前造車新勢力的新車銷售是代理制,線下銷售店主要賺取新車銷售傭金,是一種穩定的收入來源。
第二,新車銷售是售后業務的最大入口,一旦掌握了新車銷售,就在第一時間獲取了車主的信息,方便未來轉化到其他售后業務,包括車主本來的燃油車業務,以及異業合作帶來的業務。
第三,通過新車銷售,汽服連鎖更為深入地進入到造車新勢力的體系當中,有機會提高自身在三電機修等方面的技術能力,從而擺脫原來只能做授權鈑噴的境地,建立自己的護城河。
總的來說,在傳統4S模式走向沒落、新能源車帶來新格局的雙重因素下,汽服連鎖扎堆賣車,或將成為新趨勢。
未來,當更多有規模和實力的玩家加入,汽服連鎖無疑會變成賣車新戰場。
廣本推出樂享養車,還透露出另外一個行業趨勢:汽車的銷售和售后邊界已經日漸模糊,并且銷售業務慢慢向獨立售后市場釋放,這既是機會,也意味著新的要求。
汽服連鎖紛紛加入賣車行列,特別是駛入新能源賽道,也是看到了上述趨勢的潛在影響。
鄭永杰就直言:“恒泰雖然在區域有幾十家門店,規模相對來說比較大,在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這么快的情況下,如果不快速轉型,那么幾年后,整個公司的業務肯定會下滑。”
鄧建軍也說:“我們在傳統業務方面也很焦慮,4S 店搶客力度很大,互聯網巨頭也在線上搶流量和客戶,所以無論是單店還是連鎖,都是在夾縫中求生,連鎖可能壓力更大。”
汽車服務世界提出過一個觀點:在新能源時代,整個新車-服務體系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來4S體系的束縛,汽服連鎖只要扮演好服務角色即可,在涉足新車銷售后,利用區域生態體系,承接售后的所有業務形態。
這也就意味著,未來新能源汽車售后體系很可能從封閉走向壟斷,這種壟斷性甚至超過之前的主機廠-4S體系。
如果缺乏新車銷售能力,就很難進入到這個體系當中。
這也是為什么,羅蘭貝格鄭赟曾表示,新能源業務將淘汰20萬汽服門店。
雖然新能源車保有量和占有率相比于燃油車依然偏低,但行業大趨勢不可逆;4月下旬,新能源滲透率已經超過50%,迎來又一個標志性節點。
保養、鈑噴、三電維修,以及軟件、電子相關的業務,無疑將鎖定在車企的體系當中。
當然,在洗美、貼膜、輕改等差異化賽道,車企的掌控力度并不強,還可以讓不少特色門店脫穎而出。
所謂的趨勢和未來,聽上去好像遠在天邊,但真正到來的時候則是悄無聲息,猝不及防;當下,汽服連鎖涌入賣車業務,已經算是某種信號了。
40萬汽服單店最為緊迫的課題或許是,如何在新的格局中打造差異性,找到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