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排名)
時間來到5月份,所有上市車企都已發布2023年財報。本以為乘著新能源浪潮,自主車企可以大賺特賺。誰知道,雷聲大雨點小。包括比亞迪在內的15家自主上市車企,2023年全年銷量累計達到1913萬輛。只算盈利狀態的中國車企,合計凈利潤為896.33億元。高嗎?
處于中國市場邊緣的現代集團(現代+起亞),2023年全球銷量約734萬輛,凈利潤約為1109.34億元。也就是說,中國盈利上市車企凈利潤總和,僅為現代集團的八成左右。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賣得比別人多,為什么賺的卻比別人少呢?
一方面,合資品牌份額壓縮,影響集團利潤貢獻。在新能源浪潮之下,許多合資品牌轉型不佳,燃油車銷量迅速下滑,利潤貢獻自然越來越小。比如,上汽集團旗下的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三大合資品牌,去年總銷量約為360萬輛,較上一年減少了47萬余輛。三大合資品牌對上汽集團的盈利貢獻總額為66億元,相比2022年少了91.4億元。
另一方面,由于高端發展不利,未能創造可觀利潤。最典型的,就是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五菱靠著五菱宏光MINI EV,算是成功實現新能源轉型。然而該車屬于低廉的微型車,即便累計銷售百萬輛,整體利潤也是極其微薄。后期上汽通用五菱也積極向更高市場發展,但高端化轉型并不順暢。一來二去,盈利貢獻十分有限——上汽通用五菱2023年銷量140萬輛,凈利潤18億元,同比減少36.3%。
再有,整體費用大幅上升,進而導致利潤下滑。市場處于高速發展背景之下,車企想要成功站穩腳跟,必須在品牌建設、研發制造和售后服務等環節投入大量的資源。費錢的項目多了,利潤自然有所下滑。比如,廣汽集團去年研發、銷售和管理三大費用合計為122億元,較上一年增加了近30億元。凈利潤同比減少45.08%至44.29億元,僅是比亞迪的七分之一。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緣故。
雷軍有一句名言,“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意思十分簡單,抓住時代風口,創業更易成功。雷軍這樣的成功案例擺在眼前,于是越來越多的人信奉這句話。所以,當新能源浪潮襲來之時,一批批“勇士”踏入新能源汽車市場,試圖抓住機會創造偉大的事業。更何況,中國是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相對而言擁有更多的成功機會。
時不我待,新能源品牌如同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據不完全統計,在華有銷量的汽車品牌,已經超過了100家。可問題是,汽車是世界上機械度最高的量產產品,想要造好并不容易。即便轉化為新能源汽車,沒有傳統“三大件”的約數,也要考驗智能系統等先進技術。
但對大多數“勇士”來說,抓住時機勝過一切——不必想清楚,先上場再說。于是,同質化問題日益嚴重。
在日前舉辦的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上,雷軍坦言自己看完北京車展十分絕望:“每家車廠都做一系列的車,好的車有幾輛就行了,干嘛需要那么多同質化的車呢?你們這哪是在做產品,完全是在靠蒙?!爆F實也的確如此。許多車企的新能源汽車,定位模糊、缺乏亮點,不是在沙發冰箱彩電上下功夫,就是在智能系統期貨上刷嘴皮。過人之處,幾乎沒有。
無法避免同質化,車造出來又必須賣,于是秉承“熬到最后就是贏家”思想,車企們硬著頭皮打起價格戰,結果大家都賺不到大錢。吉利、長城和長安等傳統車企,普遍存在增收不增利的困擾。蔚來、小鵬和賽力斯等新勢力,則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實現盈利。反倒是主打家庭定位的理想汽車,去年銷量雖然不到40萬輛,卻實現了117億元的凈利潤,僅次于比亞迪和上汽集團。
說到底,中國市場容不下上百家汽車品牌。中國汽車產業想要真正做大做強,或許,首先得到遏制這股渾水摸魚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