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內部(汽車內部清洗一般多少錢)
隨著新智能座艙時代的到來,車內攝像頭逐漸成為新能源汽車的“標配”,隨之而來的隱私安全問題亦成用戶一塊“心病”。
今年4月,高合、理想汽車相繼遭遇隱私安全危機。先是一張網傳由高合汽車車內攝像頭拍攝的不雅照片流出,后有人在微信群傳播疑為理想汽車車內攝像頭拍攝的圖片。高合、理想方面均對網傳內容予以否認,并稱車企不具備遠程調取、查看車內攝像頭圖像的能力,已向公安機關報案。
尚未有最終定論的車企風波背后,是公眾與日俱增的車內隱私擔憂。那么,車內攝像頭主要應用與功能場景有哪些?車內圖像數據究竟是否會回傳企業或向第三方傳輸?怎樣才能預防車內攝像頭數據泄露?
南都記者從多方了解到,車內攝像頭主要功能場景包括自動駕駛時的駕駛員監控,駕乘體驗和娛樂功能以及為第三方應用提供數據調用渠道,其中第一種是必要場景。目前,多數品牌汽車車內攝像頭拍攝的圖像數據不會上傳至云端,只在車端完成數據處理,車企也沒有任何調取、查閱需求。
回顧
高合、理想接連卷入攝像頭隱私風波
今年4月,多家車企因隱私安全問題,卷入“驚心動魄”的輿論危機之中。
先“中招”的是高合汽車。4月上旬,一張疑似顯示由高合車內攝像頭拍攝的不雅照片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發帖網友質疑該私密照片并非僅保存在本地,而是被上傳了云端。此事迅速發酵,在網上引發熱議。
4月9日,高合方面作出回應,否認官方獲取或泄露了相關圖像,并稱高合車機后臺從技術和法律上都無法遠程調取攝像頭本地影像,車內攝像頭記錄的本地圖像數據不會上傳云端。隨后兩日,高合方面多次重申上述內容,表示公函已發出,正在報警立案,要求停止造謠、傳謠或誤導公眾。
不久,理想汽車也陷入到類似的風波中。4月15日,針對有人在微信群傳播所謂理想車內攝像頭拍攝的圖片的情況,理想方面發文稱,其沒有任何一輛車的車內傳感器具備遠程查看,以及存儲圖片、音頻、視頻的能力,圖片系不法分子利用車輛以外的其他設備拍攝而成,理想汽車已經收集證據并報案。
短短一個月內,國內兩大車企都卷入攝像頭隱私風波,盡管及時作出回應并報案,但如何解決車內隱私安全問題無疑已成為每家車企的“必答題”。
探究
多數汽車圖像數據不上云,僅在車端處理
為探究車內攝像頭采集信息的必要性、存儲數據的方式、傳輸鏈路安全問題等,CCIA汽車網絡安全工作委員會近日在京召開“車內攝像頭安全專題研討”,來自特斯拉、路虎、理想、蔚來、小米、百度、抖音等企業代表以及各安全技術公司、檢測機構的專家共同參會。
在討論車內圖像數據流向之前,首先要解答的是,車內攝像頭的主要應用與功能場景有哪些?是否必要?
與會車企代表普遍認為,車內攝像頭的主要應用與功能場景基本分為三類。
一是自動駕駛狀態下必備的駕駛員監控功能,車內攝像頭通過監測駕駛員的駕駛狀態,判斷其是否有疲勞駕駛、身體不適等情況,保證駕駛安全。
二是駕乘體驗和娛樂功能,一輛汽車可能由多人駕駛,車內攝像頭對不同駕駛員進行人臉識別,進而根據其駕駛習慣隨時調整個人配置,比如座椅高低、后視鏡角度等等;同時,部分駕駛員還有車內自拍、攝像等娛樂需求。
三是汽車作為一個大的承載空間,能為第三方應用提供數據調用渠道。比如,當某些情況下需使用車內攝像頭采集的圖像進行其他處理時,“可能我們會留下這么一個接口,提供給車機上第三方App的廠家去調用的一個渠道。”上述三種場景中,僅第一種屬于必要收集場景。
理想汽車
進一步地,參會車企代表大多表示,車內攝像頭拍攝的圖像數據不會上傳至云端,只在車端完成數據處理,圖像數據更不會回傳企業,車企也沒有任何調取、查閱需求。不過,車企可能會提供一個第三方傳輸渠道,滿足用戶將圖像上傳至云端進而分享發布等需求。
為印證上述說法,南都記者查閱了數家車企的相關隱私政策。比如,蔚來汽車承諾“座艙視頻的處理全部在車內完成,座艙視頻不會上傳至蔚來云端,也不會在車內保存,我們僅分析面部圖像中包含的用于判斷疲勞程度的特征,不會另行對生物識別特征進行提取和分析。”同時,“為了事故調查和算法改進,此功能工作過程中的運行參數值和駕駛員疲勞等級可能會被記錄并上傳至蔚來云端。”
小鵬汽車隱私政策則顯示,數據處理一般在車端完成。當系統識別車輛發生安全事件時(例如碰撞、氣囊彈出或自動緊急制動事件)或功能異常時,可能會根據設定條件觸發車外圖像數據上傳至云端;若車外圖像數據包含人臉、車牌等個人信息,其會根據相關監管要求在上傳云端前進行匿名化處理。使用智能輔助駕駛功能時,因實時監測提醒的產生的數據均在車端完成處理,不會傳輸至車外。
今年3月,小米汽車上市引爆了整個車圈。4月10日,其官方公眾號專門就車內攝像頭隱私問題作出答復,稱車內有一顆用于檢測駕駛員狀態的攝像頭,系統僅在車機本地進行行為判斷和提醒,圖像數據不會記錄或對外傳輸。
一位車企代表解釋,在實現駕駛員監控功能時,車內攝像頭“就像一個溫度計一樣,它到了30、40度,它就報警說是你體溫高了,它只是這么一個功能,它沒有記錄你在某個時刻的體溫是多少……(監測完數據)就沒有了。”
值得一提的是,車內隱私安全引發擔憂后,不少網友提到通過“物理辦法”遮蓋攝像頭,一勞永逸。多位企業代表在會上表示,目前控制攝像頭主要是使用“軟開關”,目的是和整車的造型設計理念相符合。用戶控制開關是否方便?多數車企會將“軟開關”設置在汽車App中,“從軟件的層面去做這個事。”
展望
通過流量內存監測等手段預防數據泄露
事實上,針對公眾關注的車內隱私安全問題,監管方面也十分重視。2021年,國家網信辦等部門聯合發布《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明確提出汽車數據處理者在開展汽車數據處理活動中應堅持車內處理原則,除非確有必要不向車外提供;脫敏處理原則,盡可能進行匿名化、去標識化等處理等。
既然大多車內攝像頭拍攝的圖像數據只在車端完成處理,不會回傳企業,那么泄露風險可能來自何處?
高合汽車
一位代表在會上解釋,目前公眾對車企普遍存在一種誤解,即整車廠對整車的控制力度非常大,汽車App由整車廠家提供,整車廠就可以控制車內所有數據,實則不然。他解釋,根據國家網信辦上述規定,目前汽車行業基本都已實現車內處理、脫敏處理等,“我們車廠在云端是沒有辦法接觸用戶的原始數據的。”
有專家分析,車內數據泄露的一個隱患可能來自用戶端。比如,有的廠家提供車內視頻云存儲功能,那么肯定存在一個訪問接口,如果這個接口在手機上,用戶就能便利地將數據拷貝到手機或者電腦上,此舉也意味著汽車數據存在云端和存在手機端沒有區別——一旦手機被黑客入侵,數據很容易被竊取或公開。
此外,第三方SDK也不容忽略。供應商在開發汽車應用的過程中會調用許多第三方SDK,而車企難以對供應鏈端的行為規范進行深度把控。有車企代表表示,目前會對第三方開發的應用進行強安全測試,且此類應用需通過公開測試機構檢測并取得產品資質認證。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前有小鵬、蔚來、理想汽車等品牌頗受追捧,后來小米等企業也紛紛入局推動行業“內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至3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累計完成211.5萬輛和209萬輛,總銷量占全國汽車銷售總量的31.1%。經濟研究專家肖新建表示,新能源汽車還有超1.5億輛增量空間。
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如此廣大,如何消除公眾的車內隱私擔憂就成為車企需要重點考慮的方向。
車企不會調取車內圖像數據,那么第三方是否可以強制調取車內視頻圖像?車企代表表示,如果“第三方”指車機上的第三方應用,其主要需遵守操作系統的權限管理機制,在相關文本里就權限申請作出聲明,并通過動態彈窗獲取用戶的前端同意,“如果沒有這兩步,第三方應用很難拿到車內的審批權限。”
汽車的使用者可能不止車主,還包括其他人。如果“第三方”指其他用戶,車企采取用戶賬戶隱私數據隔離措施——車內攝像頭采集的視頻圖像只保存在車主個人賬戶內,其他駕駛員無法查看。
在預防車內攝像頭數據泄露方面,有技術檢測機構專家在會上提出,一是通過流量監測,任何運算都要調用車機本身的運算能力、CPU以及內存流量等,可以通過監測硬件設備的應用情況進行判斷,如果有明顯的流量消耗行為,可進一步懷疑發生數據泄露。二是在車機系統的應用狀態欄上安裝插件,用于顯示系統CPU內存和網絡調用量,在用量達到一定峰值時自動研判和報警。
如今,車企間的競爭越發激烈,誰能搶占隱私安全“高地”,或有助于贏得銷量勝利。反之,如果車企遭遇造謠抹黑,面對不實社會輿論,又該怎么辦?
與會專家表示,首先企業應加強數據安全體系建設,提高自身安全防護能力;其次,應在市場宣傳過程中植入更多有關數據安全的內容,比如公開解釋車企的隱私政策,介紹汽車數據處理流程等,通過各種宣傳手段證明安全實力,增強用戶信心。再者,由第三方評測機構定期開展評估活動,以評估結果證明車企合規情況。
出品:南都數字經濟治理研究中心
采寫:南都記者 樊文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