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汽車、130汽車貨車圖片
上世紀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在俄羅斯(當時的前蘇聯)整體經濟發達的情況下,汽車制造業同樣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包括KAMA3、ZIL以及MAZ等品牌車型均進入中國的物流運輸以及軍事用途。
然而時過境遷,近20年隨著中國卡車制造業的蓬勃崛起,從該國已經成為歷史。
對于70后卡友來講,在那段青蔥歲月的公路運輸生涯里除了解放CA10B車型之外,還有一款曾經的進口車型——ZIL(吉爾)130。
考慮到當時的國有運輸公司某些特殊情況下會選擇馬力更大可靠性更高的車型,為此這款蘇聯產的車型成為不少企業的最佳選擇。
ZIL 130車型由來:每一款車型都有著自己的歷史意義,ZIL-130這款車型從設計、誕生再到批量化生產每一個階段都蘊含著一代汽車人對車輛研發創新的無限熱誠。
在1956年8月29日經蘇聯汽車工業部批準的技術任務中,時任總工程師的I.A.利哈切夫受命開發一種新型ZIL-130兩軸卡車,設計之初就計劃到該車型用于在各種類型的道路上運輸貨物,以及拖拽運輸能力更強的半掛式車型。
該工廠先前生產的載貨四噸重的ZIL-164已經無法滿足當時蘇聯經濟飛速發展的步伐;新型ZIL-130適合,對農用自卸車和長途運輸車輛等提供多元化改裝需要,可以運輸低密度的散裝貨物。
ZIL-130車型研發過程:在ZIL-130的研發過程中,首先對1960年推出的GMC 5000系列駕駛室展開了研究,這款車型采用了視線效果更好的曲面風擋玻璃。
與此同時1956年道奇推出的SZ-TA8,后期成為ZIL-130,ZIL-131,ZIL-133及其衍生產品的原型代表。
如圖為1957年ZIL-130汽車的初代型,駕駛室的設計更為復雜,車頭前端采用圓潤的設計款式,并裝有與道奇SZ-TA8相同的擋風玻璃。
駕駛室建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1957年1月19日車輛研發團隊明確將駕駛室的寬度提高到1600毫米,比起ZIS(吉斯)-150系列車型的1500毫米在舒適度方面提升明顯。
隨后另一款實驗車型采用了傾斜角度極小的風擋玻璃,整體造型依然與道奇SZ-TA8系列車型的同類配置如出一轍。
從1957年12月9日開始,該協議已獲得蘇聯國防部(AVTU MO)汽配總局局長的批準,在保證駕駛室的外觀和主要尺寸不改變的基礎上,開始生產裝有全景玻璃的ZIL-131軍車。
不過全景擋風玻璃對于車是不可接受的,主要考慮到后期維護以及運輸彎曲玻璃的困難復雜性,以至于后期使用的全景玻璃中間位置均帶有一個切口。
ZIL-130創新特點:● 底盤零部件進一步優化:
ZIL-130車型于1964年10月1日開始生產,研發團隊克服了諸多經常出現的機械故障以及設計缺陷等難題,采用加強設計的底盤內部采用局部加厚橫梁設計,進而增加運輸能力。
● 動力性強勁:
ZIL-130早在批量化生產過程中,就已經搭載排量5.8L的V型8缸汽油發動機,當時功率提升至150馬力,匹配5速手動變速器。
● 駕駛室采用流線造型的圓潤設計:
駕駛室艙體整體采用了凸出的面板”設計,以確保最佳的穩定性和柔韌性。值得一提的是,駕駛室并不提供帶臥鋪的選裝配置,而是提供一款專為消防車而設計的雙排6人座駕駛室。
安裝在駕駛室前部的折疊式后視鏡具有非常高的使用性,駕駛員可以根據車輛運輸貨物的變化進行適當調整;同時將改進后的整體式風擋玻璃的可靠性和實用性進一步提升。
● 舒適度進一步提升:
ZIL-130的主駕駛座椅下方帶有簡易的彈簧減震,坐墊和靠背采用了密封效果極好的包裹式設計;平面式中控臺的整體操控感比起KAMAZ、MAZ等品牌車型優勢明顯。
● 中國的主力出口車型:
如圖為1975年,在莫斯科鐵路港口裝配ZIL-130出口中國的景象。當時國產自主車型在動力性以及可靠性方面十分堪憂,這樣的景象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末。即便在今天,這款車型在我國東北林區、蒙古草原依然能見到這款車的身影。
結束語:ZIL-130作為俄羅斯歷史品牌車型中一款經典車型,同時作為“前蘇聯”經濟飛速發展過程中實力雄厚的重要體現,盡管曾經的輝煌不再,但是所蘊含的歷史意義依然源遠流長。(文/卡家號:truckfanc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