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旅館3彷徨、汽車旅館彷徨演員表
魯迅的小說,主題多是批判,批判封建社會,也批判看客們的麻木不仁,還有就是表達對國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
他寫沉浸在短暫精神勝利中的阿Q,寫迂腐不堪的孔乙己,寫插猹的少年閏土,也寫改叫迅哥老爺的中年閏土。
可是,他作為一個“新”知識分子,寫這些沒接受過新思想熏陶,只有根深蒂固封建思想的“舊”人,總讓讀者有一種被俯視的感覺。
這也讓很多不喜歡讀魯迅書的人認為,他的批判總讓人有一點“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不過,魯迅于1924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在酒樓上》,寫的也是他年輕時的舊友,只是矛頭卻對向了曾經參與過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
“我”的這個故友呂緯甫,在年輕時,也是一個有過理想和抱負的新青年。
熱血上頭時,也曾和“我”一起去城隍廟拔神像胡子,激情澎湃時,也曾因討論“改革中國”的方法道路意見不同而大打出手。
然而,在“五四運動”的熱潮逐漸落幕后,曾經高漲的情緒,卻無法直面慘淡堅硬的人生。
曾經的那些理想和抱負,也都因覺醒后卻無路可走的絕望,以及世俗生活的無奈,而轉換成了中年人的沮喪和彷徨。
“我”曾在S城的小學當過一年教員,這次從北地向東南旅行的途中,繞道訪問了家鄉后,宿在了離我的故鄉不過三十里的S城。
這時正值深冬雪后,風景凄清,懶散和懷舊的心緒不免涌上心頭,“我”暫寓洛思旅館,吃著外面叫來的,入口如嚼泥土的無味飯菜,遍訪舊友又不得。
用了不過兩個時辰,“我”便意興索然,頗悔此次多事之行了,為了躲避客中的無聊,“我”只好到旅館不遠處,一家叫“一品居”的熟識的小酒樓,去消磨時間。
熟識的一品居里,狹小陰濕的店面,破舊的招牌,以及走熟的屋角的扶梯都依舊,可是從掌柜到堂倌卻已沒有一個熟人,“我”也就完全成了一個生客。
“我”要了一斤紹酒,上到空空如也的二樓,在靠窗的一張桌旁坐下了。
眺望著樓下的廢園,就著油豆腐喝下了三四杯紹酒,“我”卻越發感覺到略帶些哀愁的“孤獨”:
覺得北方固不是我的舊鄉,但南來又只能算一個客子,無論那邊的干雪怎樣紛飛,這里的柔雪又怎樣的依戀,于我都沒有什么關系了。
在這深冬的百無聊賴里,唯有窗外廢園里還存有幾分生機:
幾株老梅竟斗雪開著滿樹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為意;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暗綠的密葉里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蔑視游人的甘心于遠行。
可在這無邊的孤獨無聊里,我既想有人走進來,又不愿無干酒客打擾了“我”的孤獨。
直到聽到那個比堂倌要緩得多的腳步聲,“我”才害怕地抬起頭,卻吃驚地發現,那上來的分明是“我”的老同學,也是做教員時代的舊同事呂緯甫。
“我”之所以吃驚,甚至有些悲傷不快,是因為細看之后發現,當年行動敏捷精悍的呂緯甫,已經變得格外迂緩。
他的相貌也很頹唐,亂蓬蓬的須發、蒼白衰瘦的長方臉,又濃又黑的眉毛底下,原來能射出光的眼睛也失了精采。
只有看到廢園的景色時,他的眼睛里,才忽地閃出我在學校時代常常看見的射人的光來。
“我”邀他同坐,他卻躊躇了一會才坐下了,這也讓我對這意想不到的相遇,由高興變得頗不自然。
“我”為了改變這相對無言的尷尬氣氛,開始尋找話題與他敘舊,問他近況如何?他卻早已舉家搬往太原,在一個同鄉家里教書。
再問以前,他就漫不經心地抽著煙,沉思似的說:“無非做了些無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沒有做。”
呂緯甫也詢問了我的境況,談完這個話題,添了兩斤紹酒,我們兩個原來毫不客氣的朋友,卻開始為了點菜推讓起來,終究也說不清哪樣是誰點的了。
喝過一杯酒,他一手擎著煙卷,一只手扶著酒杯,似笑非笑地說,以前覺得蜂子或蠅子可笑又可憐,停在一個地方,被一嚇就飛走了,但是飛了一個小圈子,卻又回來停在原地點。
“不料現在我自己也飛回來了,不過繞了一點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來了。你不能飛得更遠些么?”
“我”也笑著問他:“但是你為什么飛回來的呢?”
呂緯甫眼睛略微睜大,干了一杯酒,吸了幾口煙道:“也還是為了無聊的事。”
堂倌給我們上了新添的酒菜,就著樓上新添了煙氣和油豆腐的熱氣,我們就談起了呂緯甫那些無聊的事:
一個是為了安慰他老母親的心,給他的小弟遷墳;一個是尊母命送剪絨花給順姑,可是順姑卻在貧病中,受誑騙抑郁而死。
呂緯甫這次回鄉,本是為了給他的小兄弟遷墳。
那是個在三歲上就夭折的孩子,呂緯甫雖然記不清楚他的模樣了,可母親眼里,那是一個,可愛到她現在提起來還要落淚的孩子,原先和他也很相投。
當年,將小兄弟匆匆下葬時,選的地方不好,堂兄寫信說,那墳邊慢慢浸了水,怕不久要陷到河里去了,母親急得幾天幾夜睡不著覺,可呂緯甫卻沒法子可想。
“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沒有錢,沒有工夫:當時什么法也沒有。”
直到這次放年假的閑空,呂緯甫才騰出來功夫,回南邊來給他的小兄弟遷墳。
可是掘開舊墳之后,他卻發現,那地下的棺木,爛得只剩下了一堆木絲和小木片,更別提棺里的被褥、衣服、骨骼了,最讓人難過的是,連最難泡爛的頭發都蹤跡全無了。
說道這里,呂緯甫的眼圈微紅,也有了一些酒意,不過神情和舉動都活潑起來,倒是有點像原先的呂緯甫了,于是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轉身接著聽這個故事。
其實,這樣的墳已經沒有遷葬的必要了。
可是呂緯甫還是認真地在他新買的小棺材里,鋪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小兄弟先前身體所在的地方的泥土,放了進去,把墳遷到了他父親的墳,為了完結這件事,他又花費了大半天的時間監工,建好了新墳的棺墎。
他遵照封建禮教的規矩,敷衍湊合地做完這些,只為騙騙他的母親,使她安心些,其實于他自己來說,倒并不見得有什么值得難過的。
這已經完全不是“我”認識的那個進步青年呂緯甫了,當年為了推動新文化運動,促進新思想的傳播,他們曾一起去拔象征舊思想的城隍廟里拔神像的胡子。
曾經那個呂緯甫,雖然只是一個年輕教員,內心卻是充實的,能夠為了新的思想和理念,激情澎湃的奮斗,就如同那株不懼風雪嚴寒,熱情如火的開放的山茶花。
可是,現在的呂緯甫早已被生活磨平了棱角,褪盡了銳氣,精神麻木到做事敷衍消沉,模模糊糊,隨隨便便,冷漠又坦然的接受了封建禮教規矩的束縛。
對于他的改變,他是自知的,對于老朋友的期望,他感激也不安:“怕我終于辜負了至今還對我懷著好意的老朋友。……”
呂緯甫為母親辦的第二件無聊的事,也是他愿意去做的,同樣沒能利索地完成。
因為,那個曾經為了一朵剪絨花,而哭了小半夜,還挨了父親長富一頓打的阿順,卻沒了戴這兩朵花的福氣。
勤勞善良的阿順,是一個呂緯甫真心祝贊她一生幸福,愿世界為她變好的女孩子。
前年他回鄉接母親時,去鄰居長富家吃點心,他本來吃不下那碗拌了白糖的蕎麥粉,可為了不讓阿順失望,他還是放開喉嚨硬灌了下去,而阿順收空碗時忍著的得意的笑容,也足以賠償他的苦痛有余了。
可這個并不是十分好看的小女孩,卻獨有一雙明凈的大眼睛,睫毛很長,眼白青得如北方無風的晴夜。
她也十分的能干,從十多歲就失去了母親起,她就開始獨自照料兩個年幼的弟妹,服侍自己干了一天活的父親。
難得的是,她還能將事事都處理的周到,不僅鄰居盛贊她懂事孝順,就連長富自己都覺得十分感激女兒。
可這樣懂事的小女孩,縱然家境也還不錯,卻也曾為了一朵外省才有的剪絨花,哭了小半夜,還挨了父親一頓打,眼睛腫了兩三天。
所以,呂緯甫的母親才牢牢記得,并要回鄉的兒子給阿順帶去兩朵剪絨花,圓了小姑娘曾經那個小小的心愿。
呂緯甫聽說了這件往事,對阿順也很是同情,于是也一直記得母親的叮囑,回來的路上也沒忘了給她買剪絨花,因為不知阿順喜好的顏色和樣式,他還貼心地買了一朵大紅的和一朵粉紅的。
可等到呂緯甫特意為了這兩朵剪絨花去長富家時,只見到了阿順的兩個小鬼一樣的弟妹。
后來才從對面柴店老發奶奶那里得知,阿順從去年春天就發了病,她的未婚夫本是個勤勞體面的好人,可她被她那偷雞賊大伯長庚誆騙,說她未婚夫連自己都不如,要強的阿順才在病中抑郁致死。
可是,呂緯甫聽完阿順的遭遇,想到的卻是自己的事情又完了,擔心的是自己買的那兩朵剪絨花該怎么辦?最后他托老發奶奶,把那兩朵花送給了阿順的妹妹阿昭,也是為了敷衍母親交代的無聊差事。
對于他曾經喜歡過的年輕生命的逝去,呂緯甫卻表現得無動于衷,既沒有同情,也沒有憤懣,剩下的只是事不關己的敷衍模糊,以及見怪不怪的麻木不仁。
“我”聽完呂緯甫的話,內心沉痛之下不禁發問,在呂緯甫的平靜和冷漠背后,原來的那個熱血青年哪去了?可是面對這樣一個消極頹唐的靈魂,卻只剩下一種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感慨。
呂緯甫這時想的卻只是,模模糊糊過完新年,照舊回去教他的“子曰詩云”,我驚訝于他竟然完全放棄了了自己的理想和堅持,執教這些他曾經主張廢棄的宣揚封建綱常的書目。
對此,呂緯甫滿臉通紅,似乎有些醉了地解釋:“他們的老子要他們讀這些;我是別人,無乎不可的。這些無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隨隨便便,……”
他的眼光也消沉下去了,又有新的酒客到來,我們的相遇也要結束了。
我關心他是否能借教書維持生活,并問他以后得打算,他卻只顧得了敷衍眼前的生活,至于明天及以后會怎么樣,則是一點都不知道。
堂倌送上賬來,呂緯甫也不再像初到的時候那般謙虛了,只是向我看了一眼,默默抽煙,任憑“我”付賬。
我們走出了店門,就正式分別了,各自走向自己寓居的旅館,不同于呂緯甫的敷衍模糊,我在寒風還雪花撲面時,倒覺得很爽快。
盡管天色近黃昏,可在陰暗的環境,以及屋宇和街道都在密雪里織成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里,“我”仍然像那幾株迎風傲雪的老梅一樣,不畏凌寒,充滿希望!
總結
其實,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呂緯甫的情況絕非個例,被從黑暗里喚醒后,又深陷無路可走的絕望中,這是那個時代里,知識分子們面臨的普遍問題。
那些向往自由和民主的知識分子們,在經歷了苦苦掙扎、反抗后,很多人都如呂緯甫一樣,被寂寞無聊的生活磨平了銳氣,被腐朽陰暗的社會腐蝕麻木了靈魂,繼而失去了直面人生的勇氣!
那些當初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即使有的是原先的思想啟蒙者,也不能避免“有的隱退,有的高升,有的前進”的命運。
書中的呂緯甫也更像是魯迅的另一面,就連魯迅自己也并非一個天生的猛士,他也有過心灰意冷,他也對未來猶豫絕望過,可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做那個“荷戟獨彷徨”的斗士。
在無數人為了生存而放棄前進,選擇屈服,最終妥協地回到原點時。
魯迅堅持在寂寞和彷徨中前進、反抗,他從不理會那無處不在的冷笑和暗箭,只是向上走,哪怕如螢火,也要發出自己的一份光。
因為他只“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
他說,“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陽,我們自然心悅誠服地消失,不但毫無不平,而且還要隨喜贊美這炬火或太陽;因為他照了人類,連我都在內。”
看多了對魯迅的消解和詆毀謾罵,魯迅的形象也開始搖擺不定。
可是當你真正地不含怨氣和獵奇心理,用心靈去領略他文字背后的深意后,還是不得不承認,每個社會都少不了一個魯迅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