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石到平遙汽車時刻表,離石到平遙汽車時刻表查詢
呂梁市,別名永寧州、石州,隸屬山西省,位于山西省中西部,西隔黃河同陜西榆林相望,東北與省會太原市相連,東部、東南部分別和晉中、臨汾接壤,因呂梁山脈縱貫全境而得名;市境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3.5%。全市常住人口337萬,呂梁地貌屬晉西黃土高原,探明40多種礦產資源,煤、鐵、鋁資源儲量大、品位高。呂梁市境內有黃河及汾河、文峪河、湫水河、蔚汾河、三川河穿流,全境屬黃河流域。
呂梁
呂梁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代,當時呂梁有屈邑、平陵邑、中陽邑及瓜衍縣等。1971年,組建呂梁地區;2004年,正式撤地設市,呂梁也是山西最年輕的城市。現轄1區(離石)2市(孝義、汾陽)10縣。呂梁是革命老區,曾是紅軍東征主戰場、晉綏邊區首府和中央后委機關所在地;呂梁是全國著名的白酒、紅棗、核桃、小雜糧生產基地,汾酒、竹葉青兩大白酒品牌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是中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被評為“世界十大烈酒產區”。呂梁野生沙棘資源達156萬畝,占到山西的一半,是山西省天然野生沙棘的中心分布區,素有沙棘寶庫之稱。
沙棘
呂梁市地處晉陜大峽谷,呂梁山脈中段,地勢中間高兩翼低,一般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境內溝壑縱橫、山巒起伏,山區半山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1.8%,最高海拔關帝山主峰2831米,是山西省內第三高峰,最低點在石樓縣和合鄉崖頭村黃河岸邊,海拔556米,相對高差2275米,市區海拔920米至940米。
蘆芽山
呂梁大武機場于2014年1月26日正式通航,位于方山縣大武鎮西北方向,占地2671畝,距離呂梁市區23千米,為國內支線機場,飛行區等級為4C級民用機場。呂梁大武機場是國內施工難度最大、土方量最大、填方最多的支線機場。建設過程中,共搬12座山,填22條溝,能起降CRJ-200、波音737-800、A319、A320等系列飛機。
呂梁大武機場
北武當山,又名真武山,古稱龍王山,位于方山縣境內,明代修復玄天大殿后,根據非玄武不足以當之之意,更名為武當山,因位于北方,故改稱北武當山。這里既有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又有歷史久遠的人文景觀,是北方著名的道教圣地。1990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道教活動場所,199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區。
北武當山原是“五里土路五里沙,五里石階往上爬”。現公路早已開通,乘車可達萬神廟,上山石階有1455級,險峻處均置有鐵索扶手。此山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其自然景觀奇峻秀麗,素有“春粉、夏綠、秋紅、冬白”之譽,加上陡峭險峻的石階、古老恢宏的廟宇,可謂集“雄、奇、險、秀”于一體,素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是山西道教圣地之一。
萬為奇異壯觀的是,千姿百態的古松和天然雕飾的怪石,如:仙人指路松、擎天探海松、鴛鴦松、龜蛇頭智、古猿望日、石豬受難……個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峰頂建有真武廟,據古碑記載,創建于唐時,重修于明季,山上我個大小廟宇有道教活動,鼎盛時期在明、清兩代,每逢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是古廟會期,屆時繚繞,游人云集。北武當山道觀現有道人十多個,觀內存有泥塑、壁畫、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當代文人學者登臨此山,無不題詞作畫;香客游人游歷此山,無不流連忘返。同時,爬北武當山需注意以下四項:
1、進入道觀后不要以手指點神像,無論其造型多么令人驚嘆;也不要背對著神像;進殿時不要踏在門坎上,也不要高聲喧嘩。
2、俗話說:“僧不言名,道不言壽”,道人修煉是為長壽,所以最好不要問道人的年齡。入道門的原因很多,如果沒有深交,也不要問其身世。
3、進山朝貢步入武當神道后,就要靜默清心,不說污穢不凈的話。供品中不能有石榴、李子、紅艷花及雞、犬等,不吃雁、鰻、龜、鱉、牛、犬、豬肉等。
天下黃河第一灣位于石樓縣辛關鎮,最佳觀景點為馬家畔。黃河在晉陜峽谷段,總體流向為由北向南,自辛關黃河大橋以南6千米處,陡然向東,轉了一道極為奇特的大彎。若從高處俯視,該彎西窄東寬、尾部圓滿,宛如葫蘆狀,兩面基本對稱。站在馬家畔觀看,遠窄近寬、遠低近高,水流酷似圓圈,山體極象饅頭,山上棗林密布,黃綠相間。石樓一側,除馬家畔為一缺口便于觀景外,兩邊懸崖峻石、氣勢非凡、盡顯滄桑。該彎水面寬闊,水流平穩,水面最窄處170米,最寬處430米,自辛關黃河大橋至第一彎出彎處14千米,海拔落差僅為30米。
石樓是一方古老而文明的土地,古稱屈地,盛產名馬,近年出土的青銅器名聞遐邇、蜚聲海外。1936年2月,毛澤東率領東征紅軍由陜西清澗進入辛關,其間寫成著名的《沁園春·雪》,石樓縣城建有紅軍東征紀念館,為紅色旅游品牌景點。天下黃河第一彎清秀婉約,山西電視臺報道時稱之為“萬里黃河上最美麗的彎”,曲與直、高與低、陡與緩、滿與缺、寬與窄、天與地、山與水、土與石、黃與綠、樸與奇、歷史與現實 、人文與自然達到了高度和諧,在萬里黃河上獨一無二,與雄渾豪邁、磅礴大氣的吉縣壺口瀑布;與古建獨具特色、文化底蘊深厚的臨縣磧口鎮相映生輝。自辛關黃河大橋出流第一彎,極具情趣。
呂梁石樓縣天下黃河第一灣
汾酒是我國古老的歷史名酒,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的汾酒,產于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酒都杏花村始建于南北朝,是融“酒、詩、書、畫、景”的現代酒城,是研究酒史文化的良好場所。廠內酒香四溢、景色優美,是全國著名的花園式工廠,并保存有豐富的與汾酒有關的各種歷史資料。文化景點有酒史博物館、古井仙亭、名人碑廊、牧童指處、申明仙態、假山嵯峨、仙姑池水、歡伯湖、醉仙樓等。
酒都杏花村位于距山西省汾陽市15公里處,夏汾高速公路東側,距省城太原市九十公里,東與平遙古城為鄰,南與介休綿山相接。千百年來杏花村因盛產汾酒、竹葉青酒而馳名中外,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典范,香氣清新淡雅,具有入口綿、落口甜、飲后有余香的獨特風格。中國酒的發源地——杏花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及深厚的文化底蘊。2004年被評為首批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酒文化學術研究基地。汾酒傳統釀造技藝于2006年成功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
杏花村現存古井為元代遺存,建筑為清代遺構。作坊原由南、北相對的兩組院落群組成,總占地面積約1.12萬平方米。南院落群統稱為“杏花名跡園”,東西長100米,南北寬40米,占地4000平方米。北院落群由并列的五個院落組成,東西長120米,南北寬60米,占地面積7200平方米。由東向西依次為“杏花村”院(以門額命名)、“晉裕公司造酒廠”院(以門額命名)、“勤儉”院(以門額命名)、“作坊院”和“寶泉”院。現除“作坊院”、“寶泉”院保留外,其余院落院內建筑全毀,僅存院墻及大門。“作坊院”布局完整,保存有清晚期建筑6棟,分別為倒座、正房和上下院東西廂房,其建筑結構穩定,保存完好。“寶泉”院內僅存古井亭一座,亭內有古井一眼。
蒼兒會生態旅游區位于呂梁市文水縣,是一代女皇武則天、近代女英雄劉胡蘭的故鄉,總面積360平方公里,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龐泉溝接壤,是國家原始森林公園的一部分,有皇家國際生態休閑度假村(包括國際標準高爾夫球場、高檔別墅、高爾夫學院、垂釣園、網球場、游泳池、森林木屋、醫療養生館、綠色農業采摘園);胡蘭軍苑(包括汽車、自行車越野、、軍事攻防游戲、室內射擊場、攀巖、滑沙、滑草、滑翔機等);特別是具有一處始建于東漢永平10年的佛寺—東巖寺,是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寺廟之一,比洛陽白馬寺還早1年,被譽為“民間第一寺”,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旅游價值。
空氣達到國家空氣質量等級一級水平,水質達到礦泉水標準,綠色植被覆蓋率達到92%,森林植被覆蓋率達到83%,素有“天然空調,綠色氧吧”之美譽;擁有集險、峻、奇、秀、美于一體的石川大峽谷,奇峰突兀的“擎天一柱”和山勢雄偉的龍宮山,以及東巖寺、國寧寺、龍母廟、佛堂寺、劉家嶂避暑莊園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野生動物70余種,野生藥材100余種,野生食用菜20余種,以羊肚菌、野生木耳為代表的綠色食品20余種,野生沙棘、杏、桃、核桃、葡萄等30余種樹木滿山遍野,四季飄香,因上述諸多植物種類而享有“北方植物園”之美譽。
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山西省交城縣西北部和方山縣東北部交界處,地處呂梁山脈中段,屬野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中國特有的珍禽褐馬雞及其棲息地。保護區內有:“云頂日出”、“龍泉飛瀑”、“筆架生輝”、“文源晚翠”、“古樹寶塔”、“天門瑞氣”、“雄獅夕照”、“鳳凰觀塔”、“石豬受難”、“風動石”、“仙人洞”等自然景觀。保護區內孝文山因孝文帝避于此山而得名,山中有北魏孝文帝留此的古碑,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保護區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4.5公里,總面積10443.5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6%。1980年12月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8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玄中寺位于山西省交城縣西北十公里的石壁山上,始創于北魏延興二年(472年),建成于承明元年(476年)。因此地層巒疊嶂,山形如壁,故又改名“石壁寺”。從北魏到隋唐,玄中寺先后駐錫過中國佛教凈土宗的三大祖師,彌陀凈土信仰從士人階層迅速向中國民間流傳,進而開宗立派,并遠播朝鮮、日本,玄中古寺成為繼廬山東林寺之后,中國佛教凈土宗的又一個祖庭。1983年,玄中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12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級旅游景區。
玄中寺在中軸線上由南到北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大雄寶殿、七佛殿和千佛殿等殿堂,從低到高,錯落有致,與山勢融為一體。山門為單檐式門洞,正中是“永寧禪寺”四個古樸剛健的大字。天王殿為單檐歇山式,正中供皆大歡喜的彌勒佛像,兩邊為泥塑的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和多聞天王像。天王殿兩側為鐘、鼓樓。天王殿往大雄寶殿的南道上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碑亭,亭內各立一通古碑。西邊是唐代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建立的《石壁寺鐵彌勒像頌并序碑》。東邊是元代至順三年(1332年)重刻的唐元和八年(813年)建立的《唐石壁禪寺甘露義壇碑》。
“華北第二草原”西華鎮距離石城區約五十公里,位于呂梁山脈主峰的云頂山東側。海拔兩千二百多米。因山上約有四十里草灘,故又稱四十里跑馬場。面積共有兩萬多畝,森林占60%,草地占40%,是一處天然優質草場。相傳漢朝時匈奴的后代劉淵曾被曹操貶到骨脊山,劉淵也曾趕著牛羊在此放牧。西華鎮牧場群山環抱,風景秀麗,美不勝收。春日的西華鎮牧場呈現出勃勃生機,白云繚繞,青山翠疊,周圍的山丘上牛羊和馬群自在穿梭……
西華鎮牧場附近,居住著二、三十戶人家。春暖花開,游牧的人們從遠方牽著牛羊和馬群趕來,寂寞了一冬的西華鎮又熱鬧起來。當蕭瑟的季節來臨,他們又趕著牛羊、馬群馭著豐收的糧食,又回到他們的家鄉…… 近兩年西華鎮風景有限公司,加大了開發力度,增設了蒙古包、草原歌舞、射箭場、騎馬等旅游項目,為游客提供了娛樂休閑的各種設施。
“華北第一險洞”白馬仙洞位于呂梁市離石區吳城鎮洞溝村九鳳山上,距離石城區27公里。該洞所處的九鳳山風景秀麗、環境優美,四周蒼松翠柏,山頂云煙繚繞,林間紫氣徘徊。白馬仙洞屬柳林泉城,是由地殼運動而形成,地質絕對年齡約1.4億年。洞口至洞底全長約幾十公里,現僅開發1000余米,洞口至洞底相對高差268余米。洞中有洞,景中生景,幽深奇險。窄處一人難過,寬處可容數百人,是華北地區第一險洞。白馬仙洞是一處原始森林密布,藥材比比皆是,飛禽走獸出沒其中的天然氧吧庫。
白馬仙洞不僅是旅游觀光的好去處,也是古代先民祈雨祭祀、祈福求康的活動場所,洞內至今留有近百首從遼金時代至今歷代先民們祈雨祭祀、祈福求康的墨跡。現已探明洞中有八洞,洞中套洞,景中生景,具有深而險、險而奇的特點,洞中險境遍布,岔道時有,寬處可跑馬閱兵,窄處難容一人,布袋嶺高低不平,三仙洞如入仙境,駱駝石如猛虎擋道,珍珠山琳瑯滿目,鳳凰山白云繚繞,朽木橋古樹老根,通天柱巧奪天工,懸空石心驚肉跳,水簾洞由高而瀉,三仙池清靜悠閑,翻身澗脫胎換骨,嶼心石橫臥道中,石鐘乳擊之有聲,仙骨洞心有余悸,青龍頭騰云駕霧,葫蘆洞巧奪天工,棋盤山賞心悅目,跑馬灘寬闊奇險,一線天如峭壁中羊腸小道,蝸牛頂形象逼真,變形石視態各異,洞內灰華及鐘乳遍地,各種天然形態造型不一,栩栩如生,琳瑯滿目,使人如置身仙境。
/---???---/
知識考察:
你還知道哪些,與這座城市有關的故事?歡迎交流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