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慶元荒野茶茶樹。慶元縣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身價不菲的荒野茶,曾一度藏在深山無人知。
時間撥回2018年,安南鄉鼓勵村干部帶頭謀劃增收致富的產業項目。一次與老人閑聊時,姚光平偶然得知,當地大山里藏著不少古茶樹,用它們制成的茶葉,香氣格外醇厚。
一連十幾天,姚光平天不亮就鉆進深山里尋找古茶樹,大致摸清位置后,他決定承包下百花巖自然村120畝茶山,開發荒野茶。彼時,茶山荒廢多年,雜草比人還高,姚光平和鄉親們花了3年時間開路、除草,前后投入150多萬元,才讓茶園漸漸顯露出整齊的輪廓。
2021年,姚光平懷著忐忑的心情,將自制的10斤茶葉帶到市場上售賣,沒想到連包裝都沒有的荒野茶,被一名廈門茶商相中,賣出了6000元一斤的高價。
更大的轉機出現在2022年:慶元縣政府啟動荒野茶保護和開發工作,相繼建立荒野茶樹數據庫,發布荒野古茶樹保護名錄,繪制完成百山祖、巾子峰等九大片區荒野茶區域分布圖,并對九大核心山系的茶樹實施掛牌溯源管理。“農業部門工作人員和茶葉專家多次來茶場摸底,先后對22棵古茶樹進行掛牌保護。”姚光平說。
今年4月,麗水出臺全國首個荒野茶地方標準——《荒野茶管護技術規范》。該標準明確荒野茶為海拔500米以上、樹齡超50年的野生或野放茶樹,規定茶園須遠離交通干線1000米、生產生活區300米,環境空氣質量達國家一類區標準。同時,每一棵荒野茶樹都要綁定浙江省級追溯平臺,建立起唯一的“數字身份證”。
姚光平正是地方標準的直接受益者之一。近日,來自上海、廈門等地的客商了解荒野茶全流程溯源系統后,簽下了2026年度300多公斤的荒野茶預售訂單。
在守護荒野茶品質、助力產業發展的同時,姚光平沒有忘記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的初心。2022年以來,他陸續流轉周邊4個自然村的400余畝茶山,每年支付租金及工資130多萬元。“今年我們新建了一個標準化茶葉廠房,準備將更多工作崗位帶回鄉村。”
眼下,慶元荒野茶產業的蓬勃發展,已由“盆景”變為靚麗“風景”——2022年以來,當地已開發荒野茶產品116款,市場主體由5家增至21家。今年上半年,慶元荒野茶產量達13.73噸,產值超9600萬元,帶動5000多位農民人均增收近2萬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