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為修建水庫變孤島 現在附近幾個村子都想圍繞水庫做旅游
潘家口水庫是“引灤入津”的主體工程,1975年開工,1982年完成主體工程。在修建水庫時,承德寬城縣4個鄉被淹沒。為了保證京津地區的水源和生態安全,寬城人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昨天,北京晨報記者走進潘家口水庫核心區的西卜子村1組,這里的46戶村民,生活在一座三面水一面山的“孤島”上,已經40年了。他們盼著能盡快修通一條路,讓村里人方便走出去,也方便山外的游客走進來。
魚米之鄉變成“孤島”
7月10日上午,寬城桲羅臺鎮西卜子村村主任趙成友,望著村前寬闊的水面,回憶起水庫移民往事。趙成友說,1978年水庫開始蓄水,有些村民領取了補貼后離開故土。有些村民則留在山上,而山下的農田、果樹和房屋都沉入了水底。
潘家口水庫位于寬城滿族自治縣西南,與唐山市接壤,水面面積70平方公里,其中寬城境內45.3平方公里,是“引灤入津”的主體工程。潘家口水庫每年可調節水資源19.5億立方米,主要供應天津、唐山工農業和城市用水,同時減輕密云水庫供水壓力,保障下游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據寬城縣委宣傳部提供的資料,1975年以來,寬城人民為修建水庫,保證生態安全和水環境質量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背負了沉重的歷史包袱。全縣4個鄉被淹沒,其中在冊耕地2萬多畝,果樹80余萬株,淹沒房屋1萬多間。
趙成友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雖然當年政府已經給予村民相應的經濟補償,但大家失去了土地,影響了收入增長。“以前我們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姑娘們都愿意嫁到我們村。現在村子被水圍成了孤島,姑娘們一聽要去西卜子都搖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