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當今中國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最安全的國家之一。一個“平安的中國”,為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涂抹了一層安穩的“底色”。
守衛國家長治久安,“中國之治”樹立中國自信。向更高水平邁進,平安中國建設從未止步。近些年,圍繞平安中國建設,各部門堅持以科技賦能為動力,聚焦重點領域、集中優勢資源,攻克了一系列制約平安中國建設的關鍵技術難題。加大科技支撐力度,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科技與平安建設深度融合,促進平安建設更加智能化、精細化、科學化。
邁向更高水平,護平安有智慧更主動
“實現更高水平開放就必須謀國門安全更高的‘道’?!鄙虾:jP關長高融昆代表說,中國經濟已高度開放,與國際大循環深度互融,守衛國門必須達成保平安與促發展的平衡之“道”。
二十大報告多次提及“更高水平”對于風險辨識的要求:完善風險監測預警體系、預防為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健全生物安全監管預警防控體系。
“二十大報告指引我們走在危機、災害、風險之前,運用好當前的科技手段,提高科技應用的成熟度,能夠做到對風險精準、快速地辨識?!备呷诶フf,2018年起上海海關率先開始謀劃建設跨境貿易大數據平臺,將大數據作為防控風險、促進貿易便利的“最強利器”,實現“放得安心,防得精準”。
上??诎妒侨珖畲蟮募b箱危險品進出口通道,進出口量約占全國總量的50%。近年來,上海海關以大數據信息化手段為核心,構建智慧協同監管機制,筑牢國門安全防線?!拔;穫尾m報風險防控”“出口危險品包裝逃漏證”等大數據模型已投入運用。
科技給平安中國建設帶來的變化,隨處可見。浙江省新昌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隊大隊長梁曉麗代表,在基層工作中感受著這種變化。她告訴記者:“我在基層工作27年、窗口服務21年,切身體會到數字化改革的賦能作用。”浙江公安通過全面深化數字化改革,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技術三輪驅動的“公安大腦”建設,出警、研判的效率大幅提高。
“先進的刑事技術,不僅是打擊違法犯罪的核心利器,讓犯罪分子無所遁形,還能夠積極服務社會和諧穩定,守護生命尊嚴、維護家庭團圓?!弊鳛樾淌录夹g警察中的一員,公安部鑒定中心副主任胡蘭代表認為,刑事技術就是在用科學與責任維護公平正義。“目前,我國在刑事技術方面已經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個別領域領跑的水平?!?/p>
在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副書記、一級大檢察官童建明代表看來,“更高水平”意味著治罪與治理的有機結合。他介紹,通過匯總分析司法數據、典型案例等大數據,最高檢圍繞校園安全、窨井管理、網絡整治等問題,努力從源頭上預防違法犯罪的發生。
邁向更高水平,破解發展中的新問題
國家發展進入新階段,也出現了一些需要關注的新的風險點?!岸髨蟾嫣岢鼋ㄔO新型能源體系,需要解決新能源的儲能問題,當前電化學儲能電站越來越多,它的本質和結構決定了它有可能發生火災和爆炸。”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科技處處長張全靈,給科技日報記者介紹了他們面臨的新挑戰。
給平安建設帶來新挑戰的還有不少新情況。清華大學公共安全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范維澄表示,我國目前有一大批煤礦進入了深部開采階段,瓦斯、溫升、水災和沖擊地壓等災害的發生幾率較高。
科技的作用,就是要從源頭上將這些新危機破解。在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重大自然災害與公共安全”項目的目標中明確:實現重大自然災害與公共安全事件精準監測、精確預警、精細防控、高效救援,支撐平安中國戰略實施。
“我們將同大學、科研機構、大型電化學儲能建設企業聯合攻關,找到熱失控程度低、反應速度慢的化學物質,并對電池結構、滅火戰術的最佳策略進行研究?!睆埲`說。
我國目前已研制出煤礦井下瓦斯抽采鉆孔機器人,突破了井下自適應鉆進、自主行走定位及路徑自動規劃等關鍵技術。“該機器人能夠提前抽采開采作業面的瓦斯,降低作業面瓦斯濃度,減少爆炸風險。”范維澄說。未來,這種針對安全隱患的新技術研究還會更多。
2019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科技創新支撐平安中國建設的意見》,強調推動平安中國建設,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2021年,圍繞“平安中國”的戰略總目標,“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社會治理與智慧社會科技支撐”專項啟動。
邁向更高水平,共建共治握指成拳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多部門的“聯合行動”,正為我們編織出一張越發安全的“網絡”。
去年以來,黑龍江上游發生特大洪水、黃河中下游發生歷史性罕見秋汛、珠江流域北江發生歷史罕見洪水,全國有8135座(次)大中型水庫投入攔洪運用、攔洪量2252億立方米,12個國家蓄滯洪區投入分洪運用,減淹城鎮3055個(次),減淹耕地3948萬畝,避免人員轉移2164萬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逐漸完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顯著提升。如今防汛救災各部門各司其職,各顯所長,形成合力,比如氣象部門緊盯“雨什么時候下、往哪里下”,水利部門研判“水往哪里流、怎么調節”,自然資源部門監測“土往哪里滑、地質災害風險在哪里”,應急管理部門負責“人往哪里轉移、如何確保安全”,形成了各部門、各隊伍統分結合、握指成拳的巨大合力。
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司長姚文廣介紹說,十年來,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實現整體性躍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顯著提升,全國各類水情站點由2012年的7萬多處增加到2021年的12萬處,收齊全國站點信息由30分鐘縮短到15分鐘,在有防治任務的2076個縣建設了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
應急管理部成立以來,新組建地震災害救援隊伍461支,地質、山岳、水域等救援隊伍27支。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和應急指揮平臺體系、國家航空救援體系建設,確保各類應急隊伍統一調度、統一行動、統一保障。
相互配合、齊抓共管的協同機制讓“中國之治”成色更足。人民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