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永州11月11日電 (謝助民 曾慶朋)暖冬時節,在湖南東安縣蘆洪市鎮柘刺坪村,永發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種田大戶唐小勇正在田里忙碌。今年,他種植的晚稻比去年每畝要增產100多斤。
這得益于東安縣探索黨建與糧食生產融合的創新之舉。
黨建促糧食生產,怎么做?起初,東安縣鄉村干部心里沒底,縣委就把理論中心組集中學習開到鄉村一線、田間地頭,讓所有縣級領導和縣直單位、鄉鎮場負責人,深入村組聽意見、田間地頭找出路,并邀請三農專家來東安開展實地指導,幫助理清思路、明晰路徑。
因地制宜,東安縣探索出“兩帶兩領”模式。即:鄉鎮黨委帶領村黨支部明確引領思路,村黨支部帶領群眾探索經營模式;村黨支部領辦一個100畝“黨建+糧食生產”示范點,村黨支部書記領辦30畝“書記示范田”。這樣既夯實糧食生產底盤,又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還帶動群眾增收。
“村黨總支在領辦‘黨建+糧食生產’示范點時,通過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融合,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幫助合作社深入挖掘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讓‘黨支部+合作社’產生‘1+1大于2’的融合協同效應。”柘刺坪村黨總支部書記王桂友說,他今年領辦的5畝再生晚稻大獲豐收。
同時,東安縣鄉村干部進組入戶做工作,田間地頭解難題,幫助算好經濟賬、民生賬和長遠賬,引導大戶多種糧、種好糧,帶動小戶跟著上,不拋荒。
在東安,全縣建起了6個縣級雙季稻生產萬畝示范片、45個鄉鎮雙季稻生產千畝示范區、256個村黨支部百畝示范點和262個村黨支部書記示范田。
柘刺坪村是傳統農業村,按照“種植規模化、生產機械化、栽培標準化”的標準,全村依托“黨支部+合作社”發展種糧大戶,種植水稻面積800多畝。“今年為擴大糧食生產面積,合作社購進3臺插秧機、1臺拖拉機、1臺大型收割機,種起田來輕松多了,還有時間為小戶提供社會化服務。”唐小勇說。
據悉,東安縣全年落實糧食生產面積88.542萬畝,其中早稻26.402萬畝、中稻20.21萬畝、晚稻27.77萬畝,糧食生產繼續實現豐收。
“我們將繼續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堡壘引領作用,用‘黨建紅’激活‘農業綠’,筑牢‘壓艙石’,助力‘產業興’,為高質量完成保障糧食安全這個鄉村振興首要任務,貢獻好東安的智慧和擔當。”東安縣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宏波表示,該縣出臺了《東安縣2022年發展糧食生產十條措施》,金融機構發放各類惠農貸款近5000萬元,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