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上海5月22日電 (謝夢圓)“考大學進生物專業并不易,但現代生物產業出口不大也不強,導致畢業生出路堪憂,所以有人說生、化、環、材這幾個大專業是天坑?!睂Υ?,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名譽院長、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鄧子新認為,合成生物為這四大專業帶來新機遇,“合成生物學的重點恰恰就在這幾門課,那這幾個專業的天賜良機又來了。”
21-22日,2023年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戰略聯盟年會暨新發展論壇在滬舉辦。期間,鄧子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發展合成生物學,有優勢也有劣勢,只有發揮優勢、補足劣勢,才能取得長足發展。
他所說的合成生物學被稱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深度融合了分子和細胞生物學、工程學、生物化學、信息技術等多個尖端科學,正在引領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是全球戰略布局的新興重點領域,將為滿足人類健康、綠色低碳、生物安全等需求提供顛覆性技術,為生物經濟飛躍發展提供重要支柱。
近年來,合成生物學在中國深受重視。出臺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要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明確將“合成生物”列為科技前沿領域攻關方向之一。
然而,現階段中國的合成生物學發展基礎相對較弱,且基礎理論研究領域還有發展空間,“國外的生命科學發展得確實好一些,畢竟他們積累的時間長,而我們相當長時間都是在追趕,這兩年我們在跑步,跟別人的距離在不斷貼近。”鄧子新說。
據他介紹,從面上看,中國合成生物學似乎在化工方面和環境方面發展更多,“這是因為我們原來的產業結構和產業基礎方面跟人家不一樣,發達國家重在下游精細的加工、制造、包裝和應用的細分方面,在大健康各個領域的基礎比我們有優勢?!彼硎荆F在中國合成生物學產業的發展不應再局限于原料生產了,“我們也應發展后期的精細制品,對生產的原料進行加工復配,對短板進行補充,能形成成熟品牌化的藥物、化妝品、保健品、或健康的食品?!?/p>
能不能顛覆原先的生產方式?能不能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產業的升級轉型?在他看來,都需要讓不同學科實現整合,最終通過人才和交叉互補的專業化團隊,及其與現有產業的密切對接補足短板。
人才,是鄧子新在采訪過程中多次提到的字眼,對于發展生物醫藥而言,他認為生化環材這四大專業的人才都是合成生物學需要的人才基礎,但特別注重培育觀察力、想象力、創新能力都非同尋常的綜合性人才,才能推動合成生物學發展,“各門學科的知識不能是孤立的,今后的人才要更要注重綜合性、更敏感和更有創造性的哲理思維?!睋?,他認為當下并非要改變人才結構,而是要改良相關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
在鄧子新看來,中國發展合成生物學具有舉國體制、科學家儲備量大、團隊科研體系、應用場景廣泛,生物和醫療資源都很豐富等多重優勢,因此他對該領域在未來的發展有信心,“我們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優劣后,我想過用不了多少年,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也會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也會成為醫藥生產大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