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人類的知識體系正在變得龐大,如何保持創新?需要科技共同體應對全球性挑戰,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26日參加2023中關村論壇時給出的答案。
2023中關村論壇全體會議26日舉行,8位重量級嘉賓發表主題演講,共話創新發展。施一公圍繞“科技共同體——應對全球性挑戰”主題談到,多樣性、差異性極大地促進創新。人類命運共同體繼續向前發展,必須進行跨國界、跨領域、跨學科合作。
他稱,當前,全球正面臨著能源短缺、氣候變化、疾病威脅、糧食安全等諸多挑戰,單獨依靠某個或某些國家難以解決。需要通過全球科技共同體、通過高質量的國際科技合作來應對這些挑戰。
在他看來,十多年來,中國快速崛起,正在走向世界科技的中央,中國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和高質量的國際科技合作是相輔相成的,中國的發展會造福人類,推動世界發展,讓人類命運共同體變得更加美好。
當前,推進國際合作和發展面臨障礙,例如大國之間科技競爭日益加劇。那么,如何有效開展合作?施一公認為,破局的關鍵是人才,尤其是國際頂尖人才,“高水平人才只有進行更充分交流,才能給世界帶來更好的科學和技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才對外開放程度顯著增加。他稱,中國人才越來越豐富,對國家和世界的貢獻越來越大,但中國頂尖人才依然匱乏。在這樣的過程中,中國政府敞開懷抱,讓人才自由流動,可以“走出去”“引進來”。
“科學是無國界的,科學合作更要造福于人類?!笔┮还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相信在21世紀,中國科技的發展不僅科技向善,更能給世界帶來福祉,造福全人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