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這離不開寧波大學東海研究院綠色養殖團隊為沿浦零碳小鎮設計的灘涂高質量發展方案。該方案以沿浦鎮海洋碳匯交易為核心,為當地海洋碳匯提供專業技術支撐,“喚醒”了海洋資源的活態利用與可持續開發。
寧波大學東海研究院召開相關工作會議。(資料圖) 寧波大學東海研究院供圖海洋是人類的共同家園。在21世紀的今天,開發海洋、保護海洋離不開科技支撐。
在運用科技手段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方面,如何通過科研院所的“智慧大腦”解鎖藍色發展密碼,實現海洋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寧波大學東海研究院,通過該院的實踐看科研院所的“跨界”合作,其承載的不只是“碧海銀灘也是金山銀山”,還有熠熠生輝的未來想象。
“海洋生態保護任重而道遠。”寧波大學東海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胡求光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客觀需要,更是生存的必然選擇,目前,該院正積極躬身在海洋碳匯、水產技術、港口建設、船舶技術等方面。
以海洋碳匯研究為例,胡求光表示,藍碳資源的盤活應當有科學、合理的規劃,有社會、民眾的參與,有系統、完善的呵護體系,還應有健全、有力的制度構架。
象山舉行全國首單藍碳拍賣。 林波 攝在具體實踐中,除了為沿浦鎮提供方案支撐外,該院的團隊還在象山等地開展了藍碳方案設計,有效助推象山實現了全國首單藍碳拍賣。
值得關注的是,在“浙江象山蝦蟹科技小院”里,寧波大學東海研究院的專家團隊為“蝦兵蟹將”的養殖提供了諸多科技助力。
“浙江象山蝦蟹科技小院”是建立在生產一線上的集農業科技創新、示范推廣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科技服務平臺,為水產養殖戶提供全時段、全方位的科技服務。
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 象山蝦蟹科技小院供圖“我院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每年組織開展象山蝦蟹科技小院的科普培訓、現場指導,服務蝦蟹養殖戶,致力于實現從研究到應用零距離、從專家到農民零距離和從技術到產業零距離。”胡求光表示,科技小院發揮的力量遠不止水產養殖技術,其背后更是匯聚了寧波大學的優勢資源,讓各個學科抱團研究,形成解決問題的合力,助力產業可持續發展。
誠然,發揮“智慧大腦”作用,并非“孤軍作戰”,而是匯聚多方資源,搭建合作平臺。
在實際過程中,寧波大學東海研究院也在積極利用寧波大學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彰顯社會學科海洋化特色,綜合運用文理融合、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除了海洋外,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區域發展戰略,該院也將利用好科研隊伍與科研力量,推進國際交流、地方實踐、社會調研、公益服務等,舉辦并積極參與國際性會議,拓展與國外高校的校際合作伙伴關系,理論與實踐結合并積極獻身服務地方。
浙江海域一景。 林波 攝浙江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要實現浙江海洋創新能力躋身國內前列等發展目標。
這之中,發揮科研院所的力量至關重要。
在探路海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胡求光建議,以政府為主導,聯合涉海科研院所、高校和相關企業,打破行政和學科壁壘,有效整合地區海洋科研力量,在強化海洋科研項目、資金和人才等一體化配置的基礎上,高水平打造一批開放共享、能力集成的高端科技創新平臺,并充分發揮海洋科研平臺的區域輻射能力,形成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協同創新發展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