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發現糧食的人是誰;最早發現糧食的人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相信每一個中國人對袁隆平先生都不陌生。他是我國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被授予共和國勛章,被人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在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面臨著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這時袁隆平開始了他的雜交水稻研究。通過對不同水稻品種的雜交和選擇育種,他成功地培育出了多個高產的雜交水稻品種。這些品種具有較高的產量、抗病蟲害的特性,極大地增加了我國的糧食產量,為解決糧食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
袁隆平的成就對全世界的農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雜交水稻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全球許多國家,幫助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提高了農作物產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他的工作使得數以億計的人口受益,并為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然而有一點讓人很奇怪, 全球著名的諾貝爾獎這么多年卻從未頒發給袁隆平,甚至連提名都沒有。這是為什么呢?
諾貝爾獎與瑞典發明家、工程師和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爾納·諾貝爾密切相關。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于1833年出生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他在科學和發明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一生擁有355項專利發明,在歐洲20多個國家有100多個公司和工廠,因此積累了巨額的財富。
據傳,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哥哥路德維希在1888年去世,瑞典一家報紙錯誤地發表了一篇訃告,將阿爾弗雷德描述為"死于發明的發明家"。這個錯誤的描述深深地傷害了阿爾弗雷德,讓他開始思考自己的遺產和名聲,以及他將如何被人們記住。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中,決定將自己的財產的大部分用于設立諾貝爾獎,他將自己的大部分財產作為基金,將每年的利息分為5份,以表彰在物理學、化學、醫學、文學和和平五個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諾貝爾獎的評選規則由諾貝爾獎委員會制定和管理。每個領域都有一個獨立的委員會,由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他們負責提名和評選獲獎者。根據諾貝爾的遺囑,獲獎者應該在各自領域做出杰出貢獻,對人類社會有重大影響。
諾貝爾獎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最高榮譽的獎項之一。其單項獎金達到了110萬美元,可謂“含金量”十足。每年,全球都會關注諾貝爾獎的頒發,這些獎項不僅給予了獲獎者極大的榮譽,也對他們的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舉個例子,我國著名作家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雖也有名氣,但知名度上其實還比較低。然而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后,莫言的作品瞬間賣爆,他本人也變得家喻戶曉,諾獎的含金量可見一斑。
袁隆平生于1930年,他少年時正值戰亂,各地逃難饑荒的人們讓他非常心疼。新中國建立后,袁隆平進入西南農學院學習,希望在農業上有所建樹。畢業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在這里的試驗田里他發現了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用這株水稻試種他發現其子代具有不同的性質。
水稻是自花授粉不會出現性狀分離,因此袁隆平判斷這是一種天然雜交水稻。于是他將雄花去除,采用其他品種的雄花授粉,嘗試產生新的雜交品種,雜交水稻的研究就此拉開序幕。當時我國正是饑荒嚴重的時候,袁隆平因此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饑餓的威脅,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吃飽飯。
1966年,袁隆平經過多年的雜交研究,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通過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這引起了當時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的重視,次年在袁隆平的申請下由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組成的黔陽地區農校(安江農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正式成立,有了專業的團隊,雜交水稻的研究這才走上了正軌。
多年來,雜交水稻領域不斷獲得突破,在2000年到2014年實現了4連跳,畝產量從700、800、900到1000公斤。2020年,袁隆平團隊的高寒耐鹽堿水稻還成功在青海的鹽堿地上生長,突破了鹽堿地不能種地的困難。50多年來,袁隆平一直在第一線辛苦耕耘,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他的畢生追求是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他多次趕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經驗技術,伊朗駐華大使館曾表示:中國的禾下土里有您的汗水,世界的稻花香里有您的笑顏。
然而就是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袁隆平先生,為何卻沒有提名諾貝爾獎呢?
諾貝爾獎主要表彰在上一年在5大領域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人士,其中有一條規則就是需要有開創性。遺憾的是袁隆平先生并不是第一個發現和研究雜交水稻技術的科學家。
早在1963年,美國人亨利·比切爾(Henry Beachell)就在印度尼西亞完成了雜交水稻,他因此被一些學術界人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并于1996年獲得了世界糧食獎的認可。然而,由于他的設想和方案存在一些缺陷,他的雜交水稻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隨后,日本科學家提出了三系選育法來培育雜交水稻,并探索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作為培育雜交水稻的基礎。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日本科學家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效果并不理想,最后由于各種原因,無法實現雜交水稻的產業化。
而袁隆平則是在吸收他們經驗的基礎上,于1973年成功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出雜交水稻。簡單來說,雜交水稻實際上是美國人發明的技術,但是美國人的技術并不成熟,而袁隆平先生則在美國和日本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發,將雜交水稻技術變得完善,屬于是收益于前人的理論。技術最早是別人的就是別人的,我們可不會把別人東西說成是自己的。
此外,諾貝爾獎本身對袁隆平先生來說也并不適合。諾貝爾當初設立了5大領域,但5大領域里可沒有農業。農業既不屬于物理化學,也不屬于醫學文學,唯一沾點邊的就是和平獎,但要給袁隆平先生頒發和平獎又有些牽強,畢竟當時直接解決亞洲地區饑荒問題的,實際上是美國的諾曼·博洛格博士研發推廣的高產小麥。
有意思的是諾曼博士在1970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時曾表示:我真希望有更多人像我一樣,由于在農業上做出的貢獻而得到諾貝爾獎,但諾貝爾在遺囑中杜絕了設立其它獎項的可能性。諾曼博士后來四處奔走,這才建立了被譽為食品和農業領域諾貝爾獎的“世界糧食獎”。
此外要獲得諾獎首先就必須獲得提名,而有資格提名的人都是諾貝爾獎委員會秘密選出來的。這些人通常是之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前評委會的委員或者其他相關領域的知名人物,在提名人的領域我國著實有些吃虧,畢竟我國得諾獎的人數其實還比較少,把所有華人都算上也就11個人。
袁隆平先生是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杰出代表,他的成果在全球范圍內享譽盛名,許多人都覺得他應該得到諾貝爾獎,但他卻并未得到諾貝爾獎的提名。
因為諾貝爾獎的評選標準非常嚴格。它要求候選人的貢獻必須具有開創性和理論基礎。盡管袁隆平先生在雜交水稻領域做出了重要的實踐性貢獻,但是雜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術并不是由他首創的。而且諾貝爾獎的領域范圍有限。目前,諾貝爾獎涵蓋的領域主要是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以及經濟學,其中并沒有農業研究的獎項,因此對于袁隆平先生來說未免有些吃虧。
不過其實老先生也不缺這么一個獎,他是我國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在國內的諸多其他獎項非常全面,而且享譽全球。袁隆平先生曾獲得泰國國王金鐮獎、法國最高農業成就勛章以及諾曼博士創立的有農業諾貝爾之稱的世界糧食獎,他對人類做出的貢獻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最后,由于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