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口水稻的遺址(水稻出口大國)
泗洪農業招商推介會暨稻米文化節發布會現場 張傳明 攝
中新網南京10月10日電 (張傳明)江蘇泗洪縣韓井遺址挖掘出的碳化稻距今約8300年,為世界最早的人工稻作遺跡。10日,泗洪縣在南京舉行的“泗洪農業招商推介會暨稻米文化節發布會”上表示,將推出擁有悠久歷史底蘊和天然生態環境的“洪荒之粒”有機稻米。
早在8000多年前,泗洪已出現了水稻田。在泗洪韓井遺址挖掘出的碳化稻,經北京大學C-14檢測,距今約8300年,專家們在考察時認為,這里發現的水稻田遺跡不僅為中國最早,而且是全世界最早的人工稻作遺跡。歷經唐、宋、元、明、清,泗洪一直種植著水稻,稻米文化在傳承發展過程中,無論形式,還是內涵都包含了豐富的內容。
目前,泗洪擁有耕地面積198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80萬畝、年產優質大米45萬噸,通過稻田養蝦、稻田養蟹、稻田養鴨等方式,改善稻田生態環境,提高稻米的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已擁有“上塘貢米”、“蟹園大米”等名牌農產品牌20個。
10日,該縣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推出“洪荒之粒”有機品牌稻米,這是為了彰顯泗洪稻米悠久的文化底蘊和天然的生態環境,讓“洪荒之地”產出來的“洪荒之粒”帶給大家最原始的稻香體驗。
據悉,泗洪是全國農業生態環境示范縣,也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良好的資源環境為“洪荒之粒”的生長提供了保證。其中,“洪”是泗洪、“荒”寓意荒野、“粒”指稻米,寓意著8000多年前,在泗洪這片荒野中先民們孕育出的稻米。
同時,該負責人也表示泗洪將舉辦農業招商推介會暨稻米文化節推出一系列的“稻田盛宴”,包括百名專家泗洪論“稻”推介、可暢享綠色特產的農夫市集、臺灣“優人神鼓”表演于金黃稻浪間的《柳山秋收聽海之心》、稻米文化藝術展、泗洪稻田國際半程馬拉松等活動,進一步烘托稻米文化節氛圍,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活躍全縣人民的藝術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