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949gdp一覽表-1949gdp中國各地
1976年,中國GDP是2943.7億元,按官方匯率,折合美元大概1500億,世界排名第九;
可當時中國人口有9.3717億,人均316元,折合158美元,排名世界倒數前五(一說倒數第三,一說倒數第五)。
而2020年,中國GDP為15.5萬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二,人均GDP10582美元,排名世界64名。
于是,很多人驚呼毛澤東時代中國經濟非常差;
毛澤東不懂經濟,成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
GDP成為很多人貶低毛澤東的一個數據。
事實真是如此嗎?
經濟是個大課題,包含的東西太多了,一時半會兒也不知道從哪說起。
也罷,食堂就從一座水庫開始說說毛澤東時代的經濟建設。
近日,食堂有幸到杭州市淳安縣境內千島湖旅游。
千島湖擁有1078座大于0.25平方千米的陸橋島嶼,因而得名。
杭州千島湖是國家5A級景區,與湖北黃石陽新仙島湖、加拿大的金斯頓千島湖并稱為“世界三大千島湖”。
相信很多人都去過千島湖旅游,或者曾聽說過千島湖的名字。
當我游玩的時候,旁邊有個導游自豪地說,2015年,千島湖光旅游經濟收入就已經突破一百億元。
很多人肯定不知道,千島湖這棵搖錢樹又叫新安江水庫,而這個水庫正是毛澤東決策修建的。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一個國家的電力供應能力,成為工業是否強大,經濟是否繁榮的一個重要指標。
遺憾的是,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夕,百廢俱興,一片空白,中國水電裝機容量僅36萬千瓦,基礎十分薄弱。
當時,以上海、南京、杭州為核心的華東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方。
可整個華東地區的電力裝機容量僅有不到80萬千瓦。
當時最大的電廠是上海的楊樹浦發電廠,1949年裝機容量僅為19.85萬千瓦。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的全面開展,上海、南京、杭州的用電日趨緊張,電力供應成為限制國家發展的一大瓶頸。
在這樣的情況下,建設發型發電工程對整個華東地區乃至整個國家都有著重要意義。
發電廠主要以煤和水為主,中國水資源豐富,可以利用水能發電,解決電能不足的問題。
毛澤東很快就把目光放在了浙江上。
浙江是著名的魚水之鄉,境內河泊眾多,有錢塘江、甌江、椒江、甬江、苕溪、運河、飛云江、鰲江等八大水系,其中尤以錢塘江水系最為出名。
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曾50多次親臨浙江,工作、生活了近800個日日夜夜。
當他在杭州主持起草憲法草案期間,他就非常關心錢塘江流域的防洪抗險及農田水利建設工作。
不過,毛澤東來浙江,想的可不是只有一個浙江,而是為整個華東布局。
很快,新安江三個字擺在了毛澤東案桌上。
新安江位于錢塘江水系干流的上游,發源于安徽徽州(今黃山市)休寧縣境內,向東進入浙江省西部,經淳安至建德與蘭江匯合后成為錢塘江干流桐江段、富春江段,再向東北流入錢塘江。
作為錢塘江正源,新安江干流長373公里,流域面積1.1萬多平方公里。
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新安江水患頻發,大大小小的洪水幾乎每年都要發生,尤其是新安江下游的桐廬和建德兩地幾乎年年受洪水危害。
但是,如果在新安江修建一個水庫,不僅可以大大減輕了下游地區的洪災,還可以解決上海、南京、杭州乃至整個華東的電力不足問題。
于是,興建新安江水庫成為一舉多得、造福后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
事實上,早在1936年,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就有意在新安江修建水庫,并提出了構想。
不過,腐朽無能的國民政府只能想,并不能付諸實踐。
直到新中國建立后,新安江水庫興建工程開始上馬。
1952年,南京大學水利系、交通大學水利系、同濟大學土木系水利組、浙江大學土木系水利組以及華東水利專科學校合并成立“華東水利學院”(即今河海大學)。
華東水利學院匯聚了一批當時國內水工界的專家學者,比如潘家錚、以及柴松岳、葛洪升、孫華鋒、蘇立清、鐘伯熙等人。
他們在學習蘇聯等國的先進水電技術的基礎上,認真鉆研,提高我們的水平,為建設新安江水電站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后援。
很快,他們集思廣益提交了一份設計草案。
當毛澤東看到這份設計草案后,他既欣喜又有所不滿。
他以恢宏的氣魄,指示道:
“新安江上要建大型水力發電站,我支持。但你不能僅想浙江,要為上海、江蘇、安徽作貢獻。那將是對杭州、上海、南京等地的工業一個大推進。”
于是,在毛澤東親自決策和周恩來親自關心指導下,一個既可以防洪防旱,又可以解決下游杭州、上海等大城市供水供電,輻射周邊蘇浙皖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的設計藍圖正式出爐。
新中國決定在新安江-建德市白沙鎮建設大型水電站!
1954年冬,在國家的統一協調指揮下,從上海、江浙調來的大批技術骨干組成的勘測設計院正式組建,工程按千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
1956年8月,施工單位開始籌建并進入施工階段;
1957年4月,新安江水庫正式動工;
1959年9月,水庫建成開始蓄水;
1960年,上萬工人戰嚴寒、斗酷暑,奮戰3年,終于正式完工。
整個工程,總計開挖土石方585.92萬立方米,澆筑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175.5萬立方米,使用水泥34.75萬噸、鋼材3.62萬噸、木材13.55立方米,修建專用鐵路64公里。
新安江水庫從四面八方接納了近千條河流和山澗,集水區域達10442平方公里,水面積573平方公里,大壩壩高105米,長462米;
水庫長約150千米,最寬處達10余千米,最深處達100余米,平均水深30.44米;庫容量178.4億立方米。
水庫具有蓄水發電、防洪灌溉、航運交通、水產養殖、水土保持、氣候調節、風景旅游等多種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新安江水庫自建成運營61年來,總共開閘泄洪6次,分別是1983年(2次)、1994年(2次)、1995年、1996年(2次)、1999年和2011年。
2020年7月7日10時,新安江水庫再次開閘泄洪,本次泄洪是史上第7次開閘放水。
水庫建成至今完好無損地經歷了多次大洪水的考驗。
水庫同步配套的核心水電站是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制設備、自主建設,壩高達到105米的大型水力發電站—新安江水電站和我國首座百萬千瓦級(122.5萬千瓦)水電站。
新安江水庫水電站初步奠定了我國水電發展的基業(截至1977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達到1576萬千瓦),為后來包括三峽工程在內的大型水利工程興建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被人們譽為“長江三峽的試驗田”。
新安江水電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
新安江水庫及水電站的建成,是新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范例,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杰作!
是中國水利電力事業史上的一座豐碑、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據粗略估計,現在杭州新安江水庫每年直接從千島湖本身產生的GDP至少高達數百億。
算上新安江水庫大大減少了洪澇以及干旱災害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其間接帶來的GDP規模,就更加是不可估量的!
你以為就杭州有這樣的水庫?
不,北京也有!
這個就是著名的十三陵水庫!
1957年10月,為了解決北京農田的缺水問題,北京市提出一個計劃——在北京北面軍都山下,攔蓄溫榆河支流沙河洪水,修建總庫容量八千二百萬立方米的大型水庫。
由于這里鄰近明朝皇家墓地十三陵,故名為十三陵水庫。
1958年,毛澤東發出號召,修建十三陵水庫。
1958年5月25日,毛澤東和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一起,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來到十三陵水庫工地和工人們一起參加勞動。
這年6月,周恩來又兩次來到工地,與水庫建設者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建設者們受此鼓舞,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加快了進度。
當年6月30日,十三陵水庫順利建成;
7月1日,隆重的落成典禮在十三陵水庫舉行。
和新安江水庫一樣,十三陵水庫是一座以防洪、發電、灌溉、養魚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
水庫大壩建在蟒山和漢包山之間,為斜墻式,總長627米,高29米,底寬179米,頂寬7.5米;
總蓄水量為6000多萬立方米,總庫容810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5150萬立方米,匯水面積223平方公里,成為北京的生命之源。
主體建筑物有大壩1座,在東山口的東沙河上,附屬設施有水電站、溢洪道等。
十三陵水庫是治理北運河水系上游洪患的重要工程,建成后,既有效地控制了洪水災害,也起到了興利作用,發電能力12.5萬千瓦,控制灌溉面積0.13萬公頃,還成為北京著名景點。 一舉多得,遺澤后人。
除此之外,全國各地這樣造福子孫、利在千秋的水利建設到處都是。
一、黃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可這個媽媽脾氣并不好, 從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始見記載開始,至1945年,黃河下游決口有據可查者1593次,大改道26次。
治理黃河水患是歷代王朝都頭疼的問題,歷代王朝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都沒能解決黃河 水患問題。
1952年10月,毛澤東到鄭州、蘭考、開封、新鄉等地視察黃河,真正開始治理黃河。
這年年底,河南新鄉建成的人民勝利渠引黃灌區,共有渠道4945公里,可灌溉農田72萬畝。
從設計到最后奠基,毛澤東全程關注,并出席開閘儀式。
而后,為治理黃河水患,毛澤東親自規劃、親自視察,修建一系列水利建設工程,上自劉家峽、青銅峽,中經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終抵人民勝利渠、東平湖水庫和大堤。
這些水利設施建設不僅治理了黃河水患,基本終結黃河2600余年的改道歷史,而且開發了水力發電資源,改善了生態環境,使黃河成為真正的母親河。
其中最重要的骨干主體工程是三門峽截流工程,從1953年開始,1958年截流成功,三門峽灌溉農田4000萬畝,年發電量為10.2億千瓦時。
而最激動人心的是紅旗渠,紅旗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紅旗渠醞釀于1958年,1960年開工,1969年完成。
毛澤東領導河南人民在巍巍太行山的懸崖峭壁、險灘峽谷中,開鑿出一條河道,共削平1250座山頭,斬斷264座山崖,鑿通211個隧洞,架設152座渡漕,動用土石方2229萬立方米。
終于興建了總干渠長70.6公里,總長度達1500公里,灌溉面積擴大60萬畝的紅旗渠。
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創業三部曲!
“紅旗渠精神”永遠激勵后人!
二、長江
1950年初,長江水利委員會正式在武漢成立,毛澤東親自審閱批準了長江水利委員會報送的計劃。
1952年,毛澤東指揮30萬軍民,打響了治理長江的第一仗,僅僅75天,就建成長達377千米的荊江分洪第一期主體工程。
毛澤東親筆題詞道:
“為廣大人民利益,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
這個經受住了1954年特大洪水的考驗。
1953年,毛澤東在聽取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庫規劃的介紹時,希望在三峽修建水庫,以“畢其功于一役”。
他指著地圖上的三峽說:
“費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庫,還達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為什么不在這個總口子上卡起來?”
1954年至1958年,毛澤東六次接見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詳細詢問三峽工程規劃設計中的許多重要問題。
1956年,毛澤東在武漢暢游長江后寫下了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詩句,
唱響三峽工程的號角。
1958年,毛澤東親自決策攔河大壩長近2.5公里,壩高162米,最大蓄水量209億立方米,年引水9億立方米,常年灌溉耕地360多萬畝的丹江口工程。
1960年4月,水電部組織了水電系統的蘇聯專家18人及國內有關單位的專家100余人在三峽查勘,研究選擇壩址。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壩工程開工。
一直到2009年,三峽工程全部完工。
三峽工程的作用就不用多說了。
三、淮河
1958年,在毛澤東決策下,橫跨皖豫兩省的淠史杭水利工程開始修建,并于1970年竣工。
這是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綜合發電、航運、水產養殖的大型水利工程。受益范圍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17個縣區,設計灌溉面積1198萬畝,實灌面積1000萬畝,區域人口1330萬人,累計引水1429億m3,累計灌溉3.6億畝,增產糧食440億公斤;城市供水60億m3。
淠史杭水利工程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是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是堪與都江堰齊名的偉大壯舉。
除黃河、長江、淮河外,毛澤東對海河、遼河、松花江、珠江等也展開了全面整治,水利建設工程遍布全國各地。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只有大中型水庫23座,其中大型水庫6座、中型水庫17座。
而1949年至1976年,這30年間,毛澤東把水利建設當作全體人民的大事,依靠群眾、動員群眾,帶領中國人民勒緊褲腰帶搞建設。
至1976年,全國建成大、中、小水庫85000多座,其中大型水庫302座,中型水庫2110座;建成萬畝以上的灌區5000多處,灌溉面積8億畝。
而靠國家和各級政府投入完成的工程體積為1083億立方米;
靠群眾“記工分”完成的工程體積為2527億立方米;
總計為3610億立方米。
3610億立方是什么概念,萬里長城的工程量是2億立方,三峽工程不過3億立方。
也就是說毛澤東領導下的新中國水利建設相當于修了1800條萬里長城或1200座三峽,平均明年40座三峽工程!
而三峽工程的總投入是2000多億,據此計算的話,毛澤東時代僅水利建設創造的GDP就達到每年至少8萬億!
這就是毛澤東率領中國人民交出的成績單!
然而,這些水利建設,是無法計算入GDP的。
如果算進去,請問,這能有多少GDP?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沒有毛澤東率領下的中國人民,克服種種困難,又怎么會有今天祖國取得的繁榮成績?
沒有他們負重前行,又怎么有我們的歲月靜好?
這些所謂的GDP在毛澤東率領中國人民取得的成績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俗話說,喝水不忘挖井人,那些用GDP無端指責毛澤東的人,不正是“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