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霉素一旦耐藥終身耐藥嗎、吃了克拉霉素下面變得很癢
阿爾茨海默病盡管經過多年的研究,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標志——淀粉樣蛋白斑塊和神經原纖維纏結——進行了大量的治療試驗。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阿爾茨海默病的傳染性觸發因素,尤其是口腔病原體牙齦卟啉單胞菌。在臨床癥狀出現前幾年出現的非神經元細胞(成纖維細胞、外周血單核細胞和 B 細胞)和血清中 p53 錯誤折疊形式表達的報道可進一步支持細菌的作用,特別是牙齦卟啉單胞菌。雖然牙齦卟啉單胞菌不太可能是唯一可以產生脂多糖并進入大腦的有機體,但它具有通過牙齦蛋白酶和許多其他因子產生一系列阿爾茨海默病特征性反應的作用。如果在出現癥狀前檢測到血清 up53,那么嚴格的牙齒衛生和積極的抗生素治療可能會阻止患者發展為臨床阿爾茨海默病。
來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Peter W. French認為,在認知能力下降和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之前 10-20 年可以檢測到大腦中的淀粉樣蛋白沉積物。牙周炎發展為全身性至少需要10年。雖然不是因果關系,但有來自各種實驗和觀察方法的證據支持牙齦卟啉單胞菌在阿爾茨海默病中起關鍵作用。在非神經元細胞和組織中檢測到 up53 可能是存在可引發阿爾茨海默病的慢性感染的第一個跡象。一旦慢性牙齦炎發作,治療選擇就會更加有限。這是由于細菌可以形成的特征性生物膜。盡管阿奇霉素仍然有效,但生物膜對某些抗生素的敏感性可能降低 500 倍。牙齦卟啉單胞菌的牙周炎分離株已被證明對青霉素、阿莫西林、紅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環素耐藥。因此,需要促進細致的牙齒衛生,作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有效預防方法,而不是依賴抗生素治療。然而,在診斷出早發性阿爾茨海默病癡呆后,可以考慮采用積極的抗生素治療。
文章在《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志2022年 12 月 12 期發表。
文章來源:French PW (2022) Unfolded p53 in non-neuronal cells supports bacterial etiology of Alzheimer’s disease. Neural Regen Res 17(12):2619-2622. doi.org/10.4103/1673-5374.339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