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經濟期刊怎么樣(工業技術經濟期刊風格)
從2022年俄烏沖突開始,西方國家的物價就開始了狂飆模式,通脹率飆升,央行陸續開啟加息模式。美聯儲為應對持續飆升的通脹,也是開啟了連續大規模的加息模式。加息的次數慢慢變多,目前美聯儲正在接近加息的終點。
歷史上美聯儲加息周期的結束有兩種模式,一種叫做沃爾克時刻,就是我們經濟學常說的經濟軟著陸;一種是明斯克模式,即經濟硬著陸,硬著陸的典型是2001年互聯網泡沫崩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達經濟體不斷地加息,使新興市場經濟體產生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尤其是一些擁有高額外債或者是經濟基礎薄弱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受到的沖擊會比以往更大。對于我們這類發展中國家來說,如何看待未來國際貿易形勢及新趨勢?如何維持我們的產業全球化,產業發展?2023年出口新三樣,新能源車、光伏、鋰電又會有怎樣變化?又如何提高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
我們先來看國際貿易的情況,2022年發達經濟體的外貿表現略好于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一部分原因是發達經濟體的進口增速要比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好一些。比如,發達經濟體進口增長5.8%,新興經濟體進口增長只有2.0%。相比之下,新興經濟體出口增長4.0%,發達經濟體出口只增長2.7%,這里面歐元區和美國在發達經濟體外貿中的表現相對較好,歐元區和美國的出口增速分別是3.5%和4.8%,進口增速分別是6.7%和7.0%。
而我國表現要更好一些,據海關統計數據,202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42.07萬億元,比2021年增長7.7%。其中,出口23.97萬億元,增長10.5%;進口18.1萬億元,增長4.3%。2023年前4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13.32萬億元,同比增長5.8%,增速較一季度的4.8%加快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7.67萬億元,同比增長10.6%;進口5.65萬億元,增長0.02%。4月單月進出口3.43萬億元,增長8.9%。
從外貿結構上來看,前4個月,我國出口機電產品4.44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占出口總值的57.9%。特別是受新能源車出口拉動,汽車出口同比增長120.3%。
產業是發展的基礎,是經濟的命脈,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強則國力強。這幾年,我國的產業鏈水平穩步提升,可“大而不強”問題在一些產業上仍然突出,技術水平的先進性、性能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差距。也有優勢的產業,像光伏、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鋰電、通信設備等。未來,這些產業仍是發力點,我們不禁會思考,該如何在這些產業中繼續努力掌握更多的核心關鍵技術,如何創造更大的控制力和發言權,在更高水平的開放合作中鞏固提升優勢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系列(IGT)發布的數據來看, 2022年的經濟數據不佳,世界貿易實際增速回落至3.9%,相比2021年有些下滑,2021年世界貿易強勁反彈,實際增速高達9.7%,這個增速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增速。2023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會低于2022年,雖然存在成本驅動、產品結構、貿易對象等因素不同所導致的貿易結果各異,但是世界經濟增長力度減弱會導致外部需求不斷走軟。
我們看產業,是取長還是補短,其實都要做,尤其是取長,圍繞這些做好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培育光伏、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鋰電、通信設備等產業鏈的長板。如今,需求側的能源消費電力化主要對應的場景就是新能源車,而供給側的電力生產清潔化目前主要對應的場景就是光伏、風電、水電、核電,其中我們著重看光伏。
這幾年我國光伏產業不斷發展,有了不錯的成績。據國家能源局數據,全球新能源產業重心進一步向中國轉移,我國生產的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等關鍵部件占全球市場份額70%。能夠占這么多市場份額,和產業的創新和技術的迭代更新分不開,無論是產業還是廠商都希望能夠精準銜接創新鏈與產業鏈,引導關鍵技術成果落地轉化。2023年我國成立了光伏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目的也是想要利用有效的運營工作,補強中國光伏產業的知識產權短板。
大家知道,光伏產業鏈很長,上游、中游、下游的每個環節都要保證足夠的創新和優勢,才能共同促進產業鏈向前發展。
像光伏上游的硅料市場里,之前由于供不應求,硅料價格一路上漲,成為最賺錢的環節,硅料龍頭們產銷同增,業績大增。2022年國內多晶硅產量達到50.5萬噸。以此計算,通威股份、協鑫科技、大全能源和新特能源等國內企業能夠生產將近四十多噸晶硅。
但是市場需求仍不滿足,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預計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將達到330GW,對應多晶硅需求約為111萬噸,2030年新增裝機量將進一步提升。以目前的情況來看,作為光伏產業的基礎原材料,隨著全球光伏發電熱潮,多晶硅的需求量大幅增長,在未來10年必將迎來快速發展機遇,龍頭廠商在保有技術的前提下仍能繼續向前走。
還有硅片,現在行業越來越趨向大尺寸的硅片,各個廠商都在發力研發不同的技術,制程越來越精益,差異化越來越明顯,目前硅片大尺寸有“182”與“210”兩條技術路線,同時,大尺寸會產生新的硅片設備和存量設備更新需求,那么這就對設備制造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后續的技術進步主要圍繞拉晶、加工設備的優化升級。
廠商生產硅片涉及長晶、截斷切方、測試分選等多個技術,長晶和切片是核心制造環節,主流的單晶爐熱屏內徑在270mm,然而M12 硅片的外徑卻達到295mm,現有的長晶設備無法滿足新的大尺寸需求,那么如何增加大尺寸長晶設備的建設?
大尺寸硅片薄片化過程中導致碎片率更高,也會需要越來越精細的切片機。在電池片生產設備領域,擴散、沉積在密封的管道中操作,對應的設備尺寸需擴大,制絨、鍍膜等工藝環節均勻度也會更高,所以一些生產設備需要升級換代。在組件生產設備領域,一些層壓機和串焊機也要變長變寬,這就意味著組件設備也需要升級換代。
光伏產業鏈中還有中游電池環節,電池的種類也有很多,TOPCon電池技術、PERC電池技術、HJT電池技術、鈣鈦礦電池技術等。每個技術方向都有一些廠商在做技術研發,池片技術發展來自技術迭代,當前主流的PERC電池效率平均為23%以上,迫近瓶頸且提效進度放緩,而N型電池效率提升潛力巨大、投資成本不斷降低,目前轉化效率已突破平均24%以上,效率的轉化一直是光伏技術變革的方向。比如HJT電池技術,2022年年底,隆基綠能自主研發的異質結(HJT)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6.81%,打破了塵封5年的硅太陽能電池效率紀錄;再比如鈣鈦礦電池,隆基綠能在商業級絨面CZ硅片上,實現了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31.8%的轉換效率。
而下游光伏設備,比如逆變器做得很不錯,2021年光伏逆變器全球出貨量為210.4GW,其中中國逆變器企業出貨量為170GW。國內逆變器兩大龍頭華為和陽光電源的出貨量分別在52gw和47gw,其余還包括古瑞瓦特(14.7GW)、錦浪科技(14.4GW)、固德威(12GW)和上能電氣(7.4GW)擠入全球排行前十的國內企業。
據SMM了解,2022年光伏逆變器全球出貨量有達到近290GW,和2021年同比增長37.36%。其中國內逆變器企業仍然是逆變器出貨量的主力軍,國內逆變器企業的出貨量已經達到將近235GW左右,同比增長38%。其中,出貨量前二的龍頭企業依舊是陽光電源和華為,分別同比增長60%和23%左右。
但是由于IGBT曾經短缺,而且IGBT技術多在國外企業手里,自給率較低,大部分依賴進口,國內主要市場份額被英飛凌、安森美、富士、三菱等企業壟斷。國內缺貨導致地面機型和工商業大功率機型都有十分嚴重的延期交付情況,甚至一兩個月都沒有辦法交付,而且IGBT的價格有過較大的波動,對逆變器企業都是極大的影響。同時,也有因為芯片嚴重短缺,無法拿到足夠芯片,導致出貨量下滑的企業。
如何突破IGBT技術是關鍵,2021年我國的IGBT自給率在19.5%,預計在2022年和2023年國內IGBT產能逐漸釋放的背景下,自給率能夠超過25%,甚至30%。現在國內IGBT的需求量已經達到1.8億個整年,可是產量才4000多萬個每年,屬于嚴重的國內供給不足。需求上來看,隨著光伏裝機的加大,對IGBT模塊需求將是海量的,這些技術仍是國內廠商要攻克的環節。
再來看看新能源汽車市場。產業鏈要發展,核心離不開技術,技術是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升級的重要支撐。這里面涉及了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就是要提高在產業鏈上游部門的產業技術、工藝水平,這一環節的進步可以給下游加工制造部門提供更為高水平的產品供應以及質量保證。產業鏈升級是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動力,產業基礎能力建設好了,產業鏈才會升級。要利用掌握核心技術獲得價值鏈中的大部分利潤,抓住各項產業在之后發展過程中的升級機會。
在新能源汽車的細分市場里,也存在著一環一環的產業支撐市場。比如上游的原材料生產與加工,中游的零部件生產與回收,涵蓋電池、電機、電控、電子、車飾等細分市場,還有下游的汽車整車。
我們拿電池領域來說,像做得比較好的寧德時代,之前享受的是第一輪電池供應鏈的崛起,當時受益于軟包式微、方型的市場大趨勢,投入磷酸鐵鋰、高電壓三元、 CTP 等產品,在國內占據著不小的市場份額,又不斷地走向海外。十多年前寧德時代就用方型電芯切入寶馬,又在原有VDA尺寸上進行技術突破。在材料體系,實現 NCM523—NCM622—NCM811 迭代。在電芯結構,向3倍厚度拓展。在電池包上推出過CTP,又往CTC方向研發。再加上得益于特斯拉的出口、沃爾沃C40/XC40 、起亞Niro和MG-4的大賣,寧德時代的海外占比近幾年持續提升,2019年到2023年一季度寧德時代的海外市占率分別為0.2%,5.3%,14.0%,22.3%,24.4%。
根據寧德時代的規劃,現在主導的磷酸錳鋰、M3P、麒麟電池將逐一實現產業化落地。之后麒麟電池(第三代 CTP)在鐵鋰體系下系統能量密度有望達到 160Wh/kg,配合電化學體系調整在三元體系下則高達255Wh/kg,并支持4C快充。寧德時代計劃在2025年前后推出第四代高度集成化的CTC電池系統,2028 年前后有望升級為第五代智能化的CTC電動底盤系統。在未來用CTC及換電技術,去擴展更大的市場,或者利用電池包集成化與結構創新提升在零部件供應鏈中的話語權。
除了寧德時代,其他電池廠商也在加快技術研發,像比亞迪刀片電池+GCTP、蜂巢能源長薄刀片電池+LCTP,大眾也發布UC標準電芯。但是寧德時代還有下一個階段的競爭,重組中新的電池結構(如46系大圓柱、麒麟電池)及材料體系(超高鎳、磷酸錳鐵鋰、M3P)將成為新的一輪競爭方向。比如現在46系大圓柱電池仍存在焊接、密封等技術難點,規模制造后的良率及成本控制都有待優化,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松下都在布局46系大圓柱電池。
無論是哪個產業要建設基礎能力或者是升級,都很依靠技術,做好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與創新鏈的相結合。現在很多產業都是產業鏈和創新鏈發展脫節,或者是滯后,再加上創新鏈對外依賴性強,部分領域高度依賴國外技術。像芯片、半導體方向,產業鏈供應鏈結構升級依賴于國外芯片半導體創新鏈的支持。
文/呂長順,中國十大財經自媒體人,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財富時代》雜志專欄作家,博客總瀏覽量超過12億,微信公眾號【凱恩斯】粉絲近二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