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中國人均gdp,1948年中國人均GDP世界第40位
14億,1萬美元,2020年1月17號被統計局發布的這兩個數字刷屏。
14億說的是,2019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40005萬人,轉換單位后即為14億人。1萬美元說的是,2019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892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了10276美元,突破了1萬美元的大關。
14億人的人均GDP1萬美元為什么值得稱贊?人均GDP1萬美元又意味著什么?
2001年,在卡塔爾首都多哈,中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當年全國人均GDP達到了1042美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關。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天安門閱兵式還在心中激蕩,14億中國人的人均GDP突破了1萬美元大關。
14億人口創造的人均GDP1萬美元為什么值得驕傲?
美國人均GDP從1942年的1231美元到1978年的10585美元,耗時36年;
加拿大人均GDP從1948年的1113美元到1980年的10968美元,耗時32年;
法國人均GDP從1953年的1020美元到1979年的11235美元,耗時26年;
英國人均GDP從1955年的1062美元到1980年的10680美元,耗時25年;
德國人均GDP從1957年的1022美元到1979年的10755美元,耗時22年。
人口4倍于美國的我們,從人均1000美元到1萬美元走了18年,僅僅是美國36年耗時的一半,這是值得驕傲的發展奇跡。
在光輝數字1萬美元的背后需要正視差距。
世界銀行有個標準,人均GDP低于104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1045至4125美元之間為中低等收入國家,在4126至12735美元之間為中高等收入國家,高于1273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從收入標準來看,人均GDP1萬美元處于中高等收入國家,不過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依然存在,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8年世界人均GDP為1.13萬美元,換句話說,人均GDP1萬美元為世界平均水平的88.5%。
如果與G20國家對比,美、日、德、英、法、意、加這7個國家,人均GDP最少的意大利也有3.4萬美元,其它都在4萬美元以上,而人均GDP最高的美國更是達到了約6萬美元。
進一步細化來說,國際組織認定,人均GDP 2萬美元以上是初等發達國家;人均GDP 3萬美元以上是中等發達國家,顯然人均1萬美元仍處于發展中國家。
此外,當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時,需要注意"中等收入陷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就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表態,許多國家的發展經驗都表明,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以后,需要高度重視 '中等收入陷阱'。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韓國、新加坡與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墨西哥等國都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然而,五六十年過去了,諸多拉美國家仍滯留在中等收入階段。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7年世界銀行在其報告《東亞復興:關于經濟增長的觀點》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其基本涵義是:一個經濟體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過程中,既不能重復、又難以擺脫以往由低收入進入中等收入的傳統發展模式,很容易出現經濟增長的徘徊,從而難以躋身為高收入國家。
"中等收入陷阱"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低端制造業轉型失敗,因為低端制造業可以帶來中等收入,但帶不來高等收入。
解決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的升級,就需要仰仗高科技的力量。一方面需要國家政策的指引,“中國制造2025”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另一方面需要高科技企業力量的支撐,需要華為等企業在全球科技巨頭中占有一席之地。
發展高科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續的投入、不斷的發展。1萬美元大關是個值得驕傲的數字,但未來發展的道路仍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