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神舟八號的宇航員是誰、2008年神舟七號的宇航員是誰?
來源:解放軍報微信·解放軍詢問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毛志文
早6時32分,戈壁灘滿目霞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伴著朝陽出征。歡送人群再次高聲唱響《歌唱祖國》為英雄壯行,熟悉的旋律在大漠深處久久縈繞。
半個世紀前,“東方紅一號”衛星在此發射升空,響徹浩瀚宇宙的《東方紅》樂曲成為了幾代人的情愫,至今仍回蕩在眾人的心田。
不同時空,不同旋律,同樣的航天夢與家國情。
大漠震顫,烈焰升騰。今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共同見證中國航天的又一次騰飛。
??
???
(攝影:王衛東;制圖:黃澤聰)
(一)飛天
曠遠的大漠與遼闊的碧空在視線盡頭交融,戈壁深處載人航天發射場內,一切重歸平靜。發射塔架靜靜聳立,仿佛在訴說神舟飛船的過往。此時,神舟十二號已成功造訪太空,中國人再次扣問蒼穹。
枚枚火箭升空,顆顆衛星閃耀,嫦娥探月,北斗服務全球……50余年,中國航天走出了一條非凡之路。
天問落火,空間站核心艙在軌開工并迎來“快遞小哥”天舟二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順利飛天……2021年,中國航天用實際行動寫就非凡。
??
??
2021年4月29日11時23分,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搭載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呂龍 攝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我們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之中,探索深空的腳步將永不停歇。
繼神舟五號首次實現我國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七號首次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神舟八號首次實現空間交會對接等一系列試驗飛行后,神舟十二號任務終于將實現“神舟”系列飛船立項之初的終極目標——作為可靠的空間往返運輸工具,支持我國載人空間站運行。
作為天和核心艙的首批“入住人員”,3名航天員將在軌駐留3個月,開展一系列操作——飛船和核心艙快速對接后,乘組要開始取出貨包、拆卸、安裝設備,先將核心艙這個新房子進行“軟裝修”,布置好他們的新家,建立工作生活環境。接著還要進行出艙準備,涉及艙外服的檢測維護干燥等等,執行出艙活動還涉及到機械臂的操作和團隊協作。
內容多、時間長、技術復雜,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的任務量比前六次飛行任務總和還要多,這對航天員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也意味著他們要在飛天之前就成功闖過更多更難的關卡。
??
??
航天員聶海勝進行空間站任務水下訓練??追街?攝
穿著約200公斤的艙外服在水下進行模擬失重出艙訓練,每一次“舉手投足”都非常吃力,時間長的時候一次要六七個小時,訓練結束后航天員吃飯拿筷子都費勁;
72小時睡眠剝奪訓練,航天員在一個小小的沒有窗戶的地下室內,要完成高負荷工作,需要咬牙挺過三天三夜;
野外生存訓練更是對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磨礪。在沙漠中遇到沙塵暴也要待夠40多個小時,最后還要頂著40攝氏度的地表溫度從沙漠里走出來。走一步退半步,一兩個小時才能走5公里……
??
??
航天員在核心艙模擬器內訓練。徐部 攝
祖國利益高于一切!在航天員大隊公寓門口,八個大字赫然挺立。這早已成為航天員融入血脈的執著信念,使他們在一次次挑戰生理和心理極限的訓練中保持堅強,在面臨一系列考驗和挫折中義無反顧地做出正確選擇。
騰飛碧空,浩瀚星海。曾經的無數個經典畫面讓人難以忘懷,也串起了中國人圓夢飛天的壯美軌跡。如今,我們將全力打造中國航天員進出太空最可靠、最安全、最溫暖的航天港。
在太空安家落戶的夢想近在咫尺,這是我們長久探索追求的回響。
(二)奇跡
“不說”,是單位交給他的最后一項任務。于是,一個秘密被保守了40年。
他是徐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戰斗過八年。40年后的2006年,單位登報尋人,徐虹最初還懷疑是騙人的,直到接到單位的電話,他才知道,任務真的解密了。
當年,中央決定在基地進行發射試驗,徐虹等7人在地下控制室里保障發射。離陣地不足160米,就算所有人都可以撤離他們也不能撤離,一旦出事,基本沒有生還可能。最終發射任務圓滿成功。徐虹也成為了“陣地七勇士”之一。
就是這樣的一群又一群勇士,托舉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奇跡般地在戈壁灘中建出了一座城,奇跡般地把只有極少數大國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載人航天系統變為了現實。
如今,通往東風航天城的公路兩旁仍是茫茫戈壁,在航天城歷史展覽館內還記述著這里初建時的場景,條件惡劣到難以想象。與之相對應的,是當時薄弱的經濟基礎與事業起步的艱難。
當年的人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望而卻步,有的只是奮起直追。從拓荒者到建設者,許多扎根戈壁的航天人,早就把這片土地當做了故鄉。
1958年,一群年輕人準備去國外學習,只有一位未能如愿。因為他是研究導彈總體技術的,被拒絕接收。這名年輕人叫戚發軔,后來成了錢學森的學生,59歲時被任命為神舟飛船總設計師。
“我們汽車上最好的發動機是進口的,船舶上最大的內燃機是進口的,但是中國航天火箭上、飛船上的發動機,全是自己的。”用戚發軔的話說,“這都是逼出來的自力更生?!?/p>
??
??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清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廣場舉行。王衛東 攝
今天,一座現代化的航天城早已拔地而起,硬是在干旱之地建起了一方綠洲。
今天,飛船使用的控制計算機、數據管理計算機完全使用國產CPU芯片。隨著我國北斗系統全球組網完成,北斗導航終端也引入飛船設計中,導航計算、返回搜救落點報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統定位數據。
中國航天蹚出的這條自立自強之路,凝結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志氣,讓世人動容。正如一位美國專家所評論:當我們望向遙遠太空時,會看到中國人的光榮。
??
??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王衛東 攝
(三)家國
發射現場大家屏聲斂息,電視機前的你目不轉睛,全球目光共同守望。每一次重大的航天發射任務,中國都向世界展現著大國風范,同時也振奮著國人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
2008年,神舟七號任務乘組航天員翟志剛冒著危險出艙,作為輔助的劉伯明將一面五星紅旗遞給他——就算真的遭遇不測無法重返地球,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飄揚!
航天與家國,向來密不可分。
徜徉在東風航天城,仿佛在品讀一部中國航天史。理想與激情,夢想與光榮,每一處都是家國情懷的生動注腳。
發射中心附近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數百位為中國航天事業獻身的英靈在此安眠。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自己的努力飛上藍天、飛向太空之前,便永遠地倒下了,但他們始終并將繼續注視中國航天的每一步前行、每一次壯舉。
我們不禁要問,在這片曾經的荒蕪之地,到底孕育了怎樣的精神力量?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這種載人航天精神助力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僅用20多年時間就拉開了建設空間站的大幕。愛國愛民是航天精神的“根”與“魂”。航天精神賡續相傳,中國航天也不斷演繹著中國精神與中國力量。
偉大夢想,需要偉大的精神。于中國航天而言,每一個新成就都是一個全新的起點,而傳承中國精神也始終沒有終點。
航天事業的優異成績單,見證了我國從航天大國不斷向航天強國邁進。而“十四五”規劃的藍圖中,中國航天的篇章更加值得期待。
??
??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王衛東 攝
飛天夢連著中國夢。千秋偉業,風華正茂。百年新征程,無數航天人將把個人理想抱負融入祖國發展的洪流,把無限熱愛化作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航天事業與航天精神,也將激勵我們朝著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篤定前行。
回想飛天點火時刻,國人的家國情懷也被瞬間點燃。金黃色尾焰噴薄而出,助推著火箭一飛沖天,助推著中國航天夢圓,也將助推我們偉大的祖國騰飛。
(解放軍報微信·解放軍詢問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