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生意是越來越難做_現在生意越來越難做的原因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當時只要愿意下海做生意的人,基本上都能獲得成功。這主要是我國剛剛走出了計劃經濟時代,市場的消費需求一下子迸發出來。同時,當時愿意辭職下海做生意的人非常少,同業之間的競爭也并不是很激烈。而現如今,只要做生意的人聚在一起,就抱怨生意是越來越難做了。
照理來說,我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消費市場在全球也是數一數二的,而在這么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做生意,應該是不會太艱難的,畢竟巨大的市場需求擺在這里。但是,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生意人會感覺得到生意越來越難做呢?難道我國14億人口都帶不動消費嗎?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的幾個原因:
第一,疫情在不斷地反復之中。近兩年來,國內疫情是反反復復,這會給餐飲、教培、旅游、娛樂、實體商鋪、超市等行業造成很大的影響。一方面,老百姓受到疫情的影響,逛街消費的次數減少了。
另一方面,由于各行各業都不景氣,都在裁員降薪,很多人要么失業在家,要么收入開始減少,于是大家就更傾向于儲蓄,而減少了消費和投資需求。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之下,老百姓消費支出大幅減少,那些生意人當然會覺得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第二,物價在持續上漲,導致生意越來越難做。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內物價開始上漲,先是油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價格出現飆升,后來又是蔬菜、水果、肉類、雞蛋等農產品價格出現上漲。而物價水平的居高不下,會導致居民大幅減少消費支出,而消費需求減少了,生意當然是越來越難做了。
此外,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但是現在同業競爭這么激烈,企業又不敢亂漲價,這樣就會擠壓企業的利潤空間,這就讓不少老板感到利潤越來越薄,生意也越來越難做。
第三,國內房價一直是居高不下。現在國內很多人買房不僅掏光了家里所有積蓄,還欠下了銀行幾十年的房貸,每個月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在還房貸,剩下的可支配收入只夠維持日常生活,這樣就嚴重削弱了老百姓的消費能力,最終導致企業生產出來的商品庫存積壓,根本買不出去。
此外,現在商鋪、寫字樓、廠房的租金一直在上漲,實體企業辛苦賺了一點錢,最終還是給房東在打工。一家眼鏡店老板告訴我們,他的店鋪一年的銷售額只有300多萬,毛利潤率只有40%,那一年到頭只賺了120萬,而房租費用就要70萬,這意味著,眼鏡店的毛利潤只剩下50萬,還要給幾個員工付工資、水電煤等,老板一年下來也確實賺不了多少錢了。
第四,電商對實體店的沖擊非常大,很多實體店老板表示,他們的生意很大一部分被電商給搶去了。電商之所以能搶走實體店的生意,主要是疫情反復,人們不再喜歡逛街,而是習慣于在網上購物了。
此外,電商銷售的商品價格比較便宜,而且還能夠送貨上門,甚至還可以退貨和換貨,這是實體店很難做到的。所以,實體店在與電商的競爭當中敗下陣來。而在電商的不斷打擊之下,實體店老板感到生意越來越難做是很正常的。
為何現在生意越來越難做?其實,現在生意越來越難做的原因主要有4個:1、在疫情反復的情況之下,人們減少了逛街次數,也降低了消費需求;2、物價的持續上漲,擠壓了實體企業的利潤空間;3、高房價的背景之下,導致高房租,以及居民消費能力被嚴重削弱;4、電商的沖擊也使實體店的生意被大量分流。如果這4個原因不解決掉,實體企業生意越來越難做的問題,就無法得到有效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