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售股解禁是利好還是利空-非公開限售股解禁是利好還是利空
本周將迎來2022年限售股解禁最高峰。根據Wind數據顯示,本周將有64只股票面臨解禁,合計解禁量超640億股,解禁市值逾3100億元。
市場對解禁的擔憂再度升溫。按照供求規律,限售股解禁,必然會有一部分股份進入市場流動,供給增加,股價下跌。
倒也不必急著下定論。解禁并非洪水猛獸,對股價的最終影響由實際解禁規模、個股基本面、大盤承壓能力等諸多因素綜合而定。逐一來分析,不難看出本次“解禁潮”對市場整體沖擊有限。
解禁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拋售。3000多億元解禁規模雖然看上去龐大,但只是理論上的測算,實際減持規模遠遠小于解禁規模。本次解禁的限售股主要包括首發限售和股權激勵限售,根據以往經驗,解禁后各類股東的動向常常存在差異。高級管理人員可能出于個人資金需求選擇獲利了結;大股東則因綜合考慮公司信譽、控制權等多方面因素,以及囿于政策對于原始股東減持比例的限制,往往不會發生“清倉式”減持,所以市場巨量“泄洪”場景難現。
估值合理的優質公司不怕解禁。決定一家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根本因素是基本面,短期供給擴張不足以改變企業長期估值曲線。尤其對業績過硬、發展潛力大且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上市公司來說,即便大股東減持意愿強烈,但市場資金極可能趁機吸籌,及時托底股票價格,化“利空”為“利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解禁不失為檢驗公司質地的一個重要契機。
當前A股市場抗壓能力得到增強。一方面,政策支持下,養老金、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長線資金積極入市,爭搶好公司股票,成為A股市場的“定海神針”;另一方面,隨著上市公司“護盤”意識提升,大量產業資本下場增持、回購,股份解禁“釋放期”往往也是其入場的“機遇期”,能夠有力平滑解禁影響。
當然,解禁雖對市場整體沖擊有限,但不同個股的“抵抗力”有所不同,投資者需要理性甄別、多維度判斷。對于基本面不佳且解禁規模龐大的上市公司要盡量規避;對于解禁前股價異常上漲且估值明顯虛高的上市公司,則需警惕背后內幕交易或操縱股價的違規風險,及時抽身遠離。
對上市公司大股東來說,限售期滿進行減持是其合法權力,及時退出無可厚非,但要依法合規進行信息披露,給予市場足夠的反應時間,同時要杜絕過度減持或清倉式減持對公司股價造成沖擊。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承諾不減持或延長鎖定期,體現了控股股東的敢擔當與大局觀,是對市場負責、對投資者負責的表現。
隨著注冊制改革的推進,監管部門還需關注限售股“堰塞湖”問題。IPO常態化下,監管部門不僅要把好企業質量關,也需考慮后續限售股的集中解禁壓力,從制度設置上疏通限售股“堰塞湖”。比如可適當降低控股股東最高持股比例、增加上市公司首發流通股股份、提高原始股東減持交易成本等,使限售股解禁更加規范有序、細水長流,確保A股市場平穩運行。(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