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北京水稻實驗基地_袁隆平在北京的實驗基地
4月2日,于斯為盛看中國“好評中國·走進湖南”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一行人來到隆平水稻博物館。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汪衡 肖依諾 攝影 徐士潔 長沙報道
中國也有很多博物館,但以水稻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性博物館目前國內只有一家。4月2日,于斯為盛看中國“好評中國·走進湖南”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一行人來到隆平水稻博物館。
隆平水稻博物館的建筑外觀十分宏大,現代感十足。走進博物館,中間是圓形的大廳,幾個展廳則分布在大廳周圍。其中最值得參觀的展覽有兩個,一個是主題為“稻米香萬年”的中國水稻歷史文化陳列,另一個則是主題為“夢想成真”的袁隆平與雜交水稻陳列。
水稻的種植,經歷了從野生稻到栽培稻,從直接播種到秧苗移栽的過程,雖然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大量的考古發現都可以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并食用稻米的地區。
在“稻米香萬年”展廳,你不僅能細細品味水稻生長的歷史,還能看到石斧、石犁、曲轅犁、蓑衣等琳瑯滿目的實物,一秒喚醒農耕記憶。
展廳一側200多個形態各異、花色不同的米升讓人印象深刻。
展廳一側200多個形態各異、花色不同的米升讓人印象深刻。這些米升形態各異,花色也有不同,商賈之家米升上刻著“公平交易”,書香門第米升上鐫刻詩詞歌賦,家有老人,米升上刻的就是壽星……“升斗小民、家國天下”,小小米升不但能窺見各異的家風,也透露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夢想成真”展廳,詳盡介紹了袁隆平院士與雜交水稻的故事。“袁隆平院士一生有兩個夢想:一是‘禾下乘涼夢’,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通過場景復原,再現了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安江農校實驗田里發現一株形態特優水稻的情景。這株水稻一穗達到230粒,籽粒飽滿,在稻田里仿佛鶴立雞群。通過第二年的試種,袁隆平發現這是一株天然雜交稻。它證明水稻存在雜種優勢,為袁隆平日后從事水稻雄性不育試驗帶來啟發。
4月2日,于斯為盛看中國“好評中國·走進湖南”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一行人來到隆平水稻博物館。
袁隆平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風順,在他還沒有取得成果之前,他的研究方向,也曾遭受過來自各方、甚至同行的質疑和嘲笑。堅持不懈是袁隆平的優良品質,他沒有放棄自己認準的方向,終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也帶領中國的雜交水稻研究,走在世界的最前列,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為世界的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
如今,“禾下乘涼”的夢已成真,“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還會遠嗎?2022“好評中國”評委、作者代表和中央、省內外媒體代表再次了解袁隆平的事跡后,紛紛心生崇敬之情。如同其他偉大人物一樣,袁隆平也將被歷史銘記,并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