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洲長江大橋的特點(武漢長江白沙洲大橋)
6月25日,經過近8年建設,由在漢央企中鐵大橋局承建的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公路正式通車。多年以來,武漢的造橋企業在世界各地建起了一座座大橋,口碑卓越。而在武漢這個江河綜合的城市中,更是展現出武漢造橋人的風采。
橘紅色的鸚鵡洲大橋,號稱“武漢最美”。李子云 攝
本文約2000字
閱讀需要4min
武漢得天獨厚,臨大江接大河,至今為止,造就了11座長江大橋,11座漢江大橋,橋梁建筑風格各異,既有實用性便利性,又有建筑藝術之美妙,堪稱橋梁之城。在我國諸多長江沿線城市中,也堪稱出類拔萃。
我為我的家鄉自豪驕傲。
長江篇
從1957年10月15日建成并通車的武漢長江大橋到2021年通車的青山大橋,歷時64年,平均5年多就是一座長江大橋。除了長江一橋與長江二橋的建成相隔38年,相隔最短的是白沙洲大橋與二七大橋僅兩年。
長江一橋是武漢的地標性建筑。大橋橫跨于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橋的兩端建有民族風格的橋頭堡。大橋面上下兩層。下層設鐵路雙軌,南北列車可同時對開。在那個火紅的年代,凡是來武漢的人,都要到大橋下拍照留影。
長江一橋,機械風格,工業黑。李子云 攝
放眼看長江二橋,氣勢雄偉,線條流暢,比例協調。主塔高聳挺拔,,是世界上第一座主塔墩立在深水區的雙塔索面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長江二橋建設中,建設者研制出世界斜拉橋跨度最大8米牽索掛籃梁體懸澆施工平臺,兩次刷新懸澆梁體施工世界紀錄,并創下多項世界第一。
長江二橋,沙鷗白。任勇 攝
天興洲大橋是第六座長江大橋,2009年12月通車,這也是中國第一座跨越長江的高速鐵路橋梁。高鐵第一次跨越長江,在大江南北高速飛馳,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詹天佑獎、魯班獎等國內外重要獎項紛至沓來,國際橋梁大會把“喬治·理查德森獎”頒給了此橋。
天興洲大橋,曠野灰。
楊泗港大橋,金秋黃。
站在武昌黃鶴樓看鸚鵡洲大橋,主纜曲線構成的輪廓簡潔、輕盈,富有韻律美,高聳的三塔寓意著武漢“三鎮”鼎立。橘紅色的橋身,成為江城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是第八座長江大橋,被稱為“武漢最美的長江大橋”。此橋落成后,鸚鵡洲長江大橋使武昌中心城區與漢陽中心城區有了直接通道。
青山大橋2021年通車,是武漢市跨越長江的第十一座大橋,此橋目前是長江上最寬的橋,橋面48米,設計雙向10車道。
青山長江大橋,黛藍荼白。任勇 攝
如今,人們開車出進武漢特別便捷安全,一座座橋梁像多彩的紐帶,把三鎮緊緊連在一起。
漢江篇
漢口人都記得,以前坐車去武昌,必定要經過江漢一橋,再上長江大橋。但橋的坡度有點大,自行車上橋必須推上去,那拉板車的就更不用說了,還有人專門掛鉤子幫忙拉板車,收點小費。
如果說上橋難,下橋卻有點險,騎自行車往往直沖而來,遇到前面有障礙,剎車都來不及。江漢一橋是武漢建造的第一座漢江公路橋,1956年元旦那天正式通車,堪稱老大哥級別,北連漢口漢正街,南接漢陽古琴臺。
武漢城市飛速發展,此橋大車小車自行車混雜,交通事故頻繁發生,1986年市政府又對原橋墩、臺加固后將橋面全部擴為機動車道,并在上下游兩側各加建了一座慢車道橋,1988年5月完工,這樣自行車道比以前平緩了,再也不用推行了。
知音橋原名江漢二橋 ,位于漢江水廠上游、北連漢口宗關水廠,南接漢陽郭茨口,是跨越漢江的第二座大型公路橋。該橋主跨具有跨度大造型優美的特點,是當時較為先進的結構形式。知音橋的建設不僅有效地分流了江漢一橋的車輛,減輕了江漢橋的壓力,同時也對分流過境車流,緩解市內交通擁擠狀況及對王家灣商圈的興起具有重要作用。
月湖橋是武漢建造的第三座漢江公路橋,北接硚口路,南臨月湖。2015年12月月湖橋開始拓寬改造,在漢江下游緊鄰現月湖橋位置新建了一座同樣的獨塔斜拉橋,塔高114.5米。新舊兩座月湖橋橋型相近,像聳立在漢江兩側的一對孿生姊妹。
拓寬改造后的新月湖橋于2018年8月底通車,由原來的4車道拓寬為8車道。漢江大道全線通車后,市民從漢陽到漢口可通過高架快速直達漢口王家墩CBD、常青路、天河機場等地。
晴川橋于1997年12月20日開工,2000年底建成通車。晴川橋是武漢建造的第四座城區漢江公路橋,因紅色橋拱,亦稱“彩虹橋”。
長豐橋是武漢漢江上的第五座公路橋,也是三環線西段跨越漢江的大橋,位于舵落口與黃金口之間。長豐橋整體外形如同“飛雁”,造型獨特、生動,極富美感。
長豐橋,盛夏藍。李子云 攝
古田橋2012年開工,2015年2月建成通車,是武漢建造的第八座漢江公路橋。該橋為自錨式懸索橋,其中主橋長682米,橋寬44米,雙向八車道,同時設有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該橋外形似藍色“凱旋門”,被譽為“漢江最美大橋”,引起無數攝影愛好者前去拍照打卡。
古田橋,普魯士藍。李子云 攝
中法友誼大橋2015年11月正式通車,原名為三官漢江公路大橋,因該橋連接蔡甸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項目,后新命名為中法友誼大橋。
漢江順流而下,彎彎曲曲,碧水清波,鋪架在武漢境內的座座橋梁似彩虹,似豎琴,似飛雁,飽含橋梁設計者、建設者的辛勞汗水,給城市人民出行帶來方便快捷。
來源:黃鵠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