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關于臺風敘述不正確的是;下列關于臺風的說法錯誤的是
唐代臺風曾使太湖倒灌;清朝臺風造成“鄉村看海”,農民在農田中劃船。
中國古代的史書和地方志中有眾多關于臺風的詳細記載和描述。《呂氏春秋·有始覽》中就有關于“八風”的形象描繪,說明兩千多年前對風的觀測研究已相當細致。但是限于當時科學技術條件的制約,對臺風成因的記載和說明甚少。
南朝劉宋時期沈懷遠在《南越志》中解釋臺風:“熙安多颶風,颶者,四方之風也;一曰懼風,言怖懼也,常以六七月興。”九世紀的《嶺南異物志》談到臺風到來前會出現一種特別的風,稱為“煉風”,即大風暴來臨前的微弱之風。唐朝鄭熊撰寫的《番禺雜記》對“煉風”也有記載:“颶風將發,有微風細雨,先緩后急,謂之煉風。”《嶺南雜記》中對臺風的描述更加詳細:“臺甚于颶,而颶急于臺。颶無常期,臺經旬日。自九月至冬,多北風,偶或有臺,亦驟如春颶。”其中“嶺南”相當于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唐朝時還包括了曾屬于中國統治的越南紅河三角洲一代。從這些歷史記載來看,嶺南也是臺風多發和容易登陸的區域。
歷史上臺風災害對經濟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破壞。元大德五年(1301年)記載:“七月初一,大風,屋瓦皆飛,海大溢,潮高四五丈,畜,壞廬舍,漂沒人口一萬七千余。”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亦記載:“八月三日,颶風、潮溢,居民溺死無算。驟雨連宵,浦潮相接,上海城內水高五尺多,鄉民船行田中,花豆皆腐,大疫。”可見,歷史上臺風多發生于農歷7月和8月。由于對臺風的防御手段有限,一旦臺風發生,就會對城市建筑、農業造成巨大破壞,威脅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引發衍生的人畜病疫。
一些地方志關于臺風的描述更加生動。《蘇州地方志》中記載:“三國(吳)太平元年(256年),八月朔,大風拔木,太湖溢,平地水高8尺。唐長慶二年(822年)大雨,太湖溢,平地乘舟。唐長慶四年(824年)夏,太湖溢。”足見臺風登陸后的影響巨大,大風吹倒了樹木,攜帶的雨水使太湖水位上漲,原本平坦的地勢都可以泛舟了。
對于臨海的泉州,地方志中這樣描述臺風:“弘治六年(1493年)七月初三日,泉州自卯至申時,風雨大作,揚沙走石,開元寺西塔葫蘆傾覆,折林木無數,城鋪粉堞頹十分之九,壞官私廬舍商舶民船不可勝計。”明確臺風的影響從早上五六點持續到下午四五點,帶來巨大的風雨,對宗教建筑、城市商鋪、民舍、船舶都造成巨大的破壞。
古人常依據風向、動物異象等預測臺風,比如“東風轉北,搓繩縛屋”,大量淺海魚類上浮,較大的深海魚來到淺海等,都預示著臺風即將來臨。
為了有效應對臺風,古人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不斷累積經驗,常根據一些天象和物象的征兆來預測臺風。除了前文提到的“煉風”,《嶺表錄》中記載:“夏秋之間,有暈如虹,謂之颶母,必有颶風。”“颶母”也稱“臺母”,是福建等沿海漁民根據天空現象觀測臺風的一種經驗,當臺風中心距離海岸大約五六百公里時,沿海處可以看到東方天邊散布著如亂絲一般的云朵,從地平線像扇子似的四散開來(氣象學上稱輻輳狀卷云),約六七千米高,且在早晚天空中會出現美麗的彩霞,漁民看到這種彩霞,便知臺風即將來臨。
古人也常根據風向來預測臺風。漁民中流傳著“一斗東風三斗雨”“六月北風,水浸雞籠”等諺語,“三斗雨”“水浸雞籠”均指臺風雨。臺風多半來自東南方的廣大洋面,當某地受臺風前半圈外圍氣流影響,出現西、北、東三個方位的風向,且要持續半天到一天以上時,即成為臺風來臨的預兆,諺語“東風轉北,搓繩縛屋”也是這個意思。民間還有“海底照月主大風”的經驗,是指有時臺風來臨前,有的地方幾乎是靜風,海面上平靜如鏡,月影清晰倒映于海中。
古人還會借助動物的異常現象預測臺風到來,如夜光蟲、角藻、磷蝦等發光浮游生物以及寄生有磷細菌的某些魚類,臺風來臨前兩三天上浮至海水表層,遠遠看去產生點點、片片的磷光,不停閃爍,時沉時浮,謂之“海火”或“浮海燈”;亦或大量淺海魚類上浮,較大的深海魚來到淺海,還能看見海豚、鯨等,甚至海蛇等底棲生物浮上海面纏結成團;大群海鳥朝陸地方向疾飛,有的疲憊的海鳥跌落在船上或海面上,或群歇在甲板上,任憑驅逐也不肯離去。
通過預測,做到未雨綢繆是古人應對臺風的主要方式。古時人們多聚集在長江和黃河流域,近海南方地區居民人數相對較少,臺風對整個國家的影響相對于現代來說較小。古代沿海大多是漁民,憑借豐富的天氣經驗,在臺風到來前便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如漁民不出海捕魚,將船只移至避風港,加固船舶和臨海建筑物。如果情況不妙或難以度過危險,會舍棄家園,躲進山洞,待臺風過后再重建家園。古時漁民為便于生產生活和遷移,居住的房屋較為簡易,沿海更難見高層建筑,重建時只需把毀壞的屋頂重新架起,幾天工夫而已,不像現代建筑所用材料多是混凝土或鋼筋磚塊,臺風過后的重建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來源:中國氣象報)
七天天氣預報看這里!!!-----鏈接地址:http://3g.newweath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