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邦對中國人友好嗎,中國人去佤邦安全嗎
還記得曾在抖音上火爆一時,唱著中國歌曲《踏山河》的佤邦小伙子嗎?看到他們唱歌字正腔圓,可以感受到漢族文化對佤邦人潛移默化的影響,佤邦應該算得上是周邊國家中最親華,最崇尚漢族文化的政治實體和地區。事實上,佤邦被稱為緬甸“小中華”,不僅僅是因為它積極向中華傳統文化靠攏,說漢語,用中文授課,甚至直接用中國中文教材,更在于它在政治體制、經濟發展等方面都全面效仿中國,而全盤漢化,對中國友好,不但是出于歷史淵源傳承的考量,還有諸多現實因素的考量。
唱中文歌的佤邦聯合軍官兵
從歷史上看,佤邦長期處于文化發展水平落后的部落時代。直到二戰結束后才開始與外界接觸增加。新中國成立后到1960年中緬正式劃定邊界前,中國軍隊曾與緬甸軍方聯合打擊流亡的殘軍,并短暫管理過包括佤邦昆馬地區在內的部分地區。佤邦劃歸緬甸后,上世紀六十年代,緬共開始崛起。自緬共時期到和平建設時期的30多年來,鄰邦中國文化對佤邦的影響極大。緬共革命時期,人民軍部隊在吸收中國民間文化人才入伍的同時,大量地學習中國的革命歌曲,在部隊及群眾中廣為流傳,如《東方紅》《大海航行靠舵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阿佤人民唱新歌》等歌曲以及《紅色娘子軍》《洪湖赤衛隊》《鐵道游擊隊》《地道戰》等電影主題歌。
佤邦
1989年進入和平建設后,佤邦加速向中國文化靠攏。佤邦下轄勐冒縣、勐能縣、勐波縣、邦康特區、南鄧特區、佤邦南部地區。佤邦的總人口約60萬人 。佤邦官方語言為佤語和漢語,官方行文為中文 。學校教學主要以中文、佤文雙語教學,英文、緬文為輔,師資主要聘請自中國,學校的中文教材甚至采用中國人教版。目前佤邦教育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全邦已經有近八萬學生。在首府邦康有緬華學校、邦康振興中學、邦康安邦學校、邦康孔圣學校等,其中緬華學校有高中部。而在各縣特區都建立有中小學校,做到縣有初中,區鄉有小學的目標。
佤邦南佤地區南鄧學校
佤邦小學中文教材
更讓人吃驚的是,佤邦電視臺使用的是普通話播報,播音員腔調跟CCTV新聞聯播可謂神似。簡不知情的人來到佤邦,可能會以為這里是中國。可以說,漢語已經是佤邦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漢文化更是融入到了每一個佤邦人的生活中。
與《新聞聯播》相似的《佤邦新聞》
北佤地區勐平區學校課程表
從政治管理體制看,佤邦幾乎全面復制了中國模式,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緬共統治時期的歷史沿襲,二是中國政治管理體系符合佤邦邦情。
先看下歷史沿襲問題。從上世紀60年代到1989年緬共解體,緬共在佤邦統治了二十多年,為佤邦的政治發展深深地打下了社會主義烙印。1989年佤邦建立后,佤邦基本上是繼承與延續了緬甸時期的黨政制度,佤邦政府建立了自己的黨組織——佤邦聯合黨,以及制定了一系列黨政路線、方針、政策。佤邦聯合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基層組織是黨的支部。
其次,佤邦的行政管理體系照搬中國。以佤邦勐冒縣為例,該縣有聯合黨勐冒縣委、勐冒縣人民政府和勐冒縣政協三大首腦機關,實行一體化領導。下設組織部、縣委辦、外事辦、財政局、稅務局、糧食局、交通局、農林水利局、城建局、文教局、武裝部、工作隊、工商局、宣傳隊和經濟綜合開發用公司等機構。
佤邦執政黨會議合影
最后,為了增強內部凝聚力,佤邦效仿中國,建立了政治協商會議制度。由于佤邦的建立是依靠多方面力量組建的。佤邦現領導人鮑有祥以脫離緬共的起義部隊和自愿留下來的緬共人民軍為基礎,收編了布盟、巖小石等10多家“自衛隊”,將“民族民主聯合軍”改為佤邦聯合軍,如果不能很好地做好統戰工作,將不利于增強內部凝聚力,不利于佤邦穩定。因此,雖然佤邦領導團體以佤族人為主,目標具有一致性,但同時又有拉祜族、漢族等少數族群人士,通過政治協商等制度將少數族群團結起來,起到一定的監督制衡作用。佤邦政治協商委員會成立于1992年4月20日,第一屆全邦政協會議在勐冒召開。參加會議的有來自各地區的各民族代表262名。會上通過協商,推選出63名委員組成佤邦政治協商委員會。即使是當年與鮑有祥有矛盾的巖小石,也被選為佤邦政協副主席。一些重要的職位都是經過民族代表一起選舉出來的,以此實現了多民族共存,互相監督的政治平衡。
具有中國特色的佤邦離退休老干部座談會
對佤邦來說,要想獲得長久穩定的發展,必須加強與外界的經濟發展合作。由于北佤是佤邦的主體,與強大的中國僅一河之隔。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佤邦就開始制定《佤邦經濟建設十年規劃》,致力于消除種植,從替代種植道路。為了幫助佤邦禁毒,中國提供了5億人民幣的援助,采取多種措施幫助佤邦人推行替代種植。替代種植是兩國合作的項目之一,早在1992年,佤邦與云南國營農場簽訂了《中國云南省國營孟連農場與緬甸佤邦總部經濟計劃委員會中外合作項目協議書》。
1996年,佤邦成立了自己的地方性商業銀行-佤邦銀行,被當地居民認可,2002年,這個銀行停止了對緬幣的經營,僅經營人民幣。由于佤邦沒有規定法定貨幣,人民幣自然而然成為了主要的流通貨幣,在通話服務上,佤邦選擇的也是中國三大通信運營商的電話卡。連打固定電話都加中國云南地市的區號(佤邦區號是云南省臨滄市區號,撥打中國電話是國內長途,撥打緬甸是國際長途),日常交往與生活與中國人無異。云南電網公司普洱供電局孟連供電有限公司在電力供應方面對緬甸佤邦的替代產業和經濟發展給予大力扶持。2007到2013年,該供電公司累計向佤邦供電6323.7萬千瓦時,其中2013年向佤邦送電量達該公司供電總量的23.1%。此外,佤邦幾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需要從中國進口。
佤邦銀行
一個政治和經濟實體選擇以某種發展方式和某一國家作為效仿對象,通常不是心血來潮,大都既考慮了歷史淵源的路徑依賴因素,也考慮了保障自身發展的政治和經濟現實因素。
一方面,歷史淵源因素。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于南詔國;宋代屬于大理國;元代先屬鎮康路、后分屬孟定路與木連路;明代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艮府,均為傣族世襲土司封地。長期受中原王朝管轄,不過由于天高皇帝遠,中原王朝無力直接管理,只得采取松散的羈糜政策,授權給當地土司和部落頭人實際管理。
雖然不是漢人,但與中國境內的佤族同源同宗,在歷史和文化認同上深受中國的影響。1941年,英國強迫中國把佤邦劃為英屬緬甸,并沒有真正改變佤邦人的民族認同感,他們仍然自我認同為中國人。在1960年中緬沒有正式劃定邊界之前,現在佤邦部分地區包括現佤邦主席鮑有祥的老家昆馬區都曾是中國的一部分,鮑有祥幼年時還隨家人避難到中國云南滄源縣避難。在滄源縣,鮑有祥接受了小學教育,這是中國老師給他取的漢名。在云南上的小學,鮑有祥的父親和哥哥還曾到北京得到當時毛主席的接見。在中國老師的悉心教導下,鮑有祥學會了漢語,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因此,在鮑有祥等佤邦領導人看來,與遠離緬北地區,咄咄逼人的緬甸中央政府相比,潤物細無聲的中國文化顯然更值得親近。歷史上的歸屬使得佤邦接受了中國文化,這也為今天佤邦親中埋下了伏筆。
另一方面,政治和經濟方面考量。原本處于原始部落時代的佤邦要想持續發展,除了自身努力,更加需要有先進有成效的榜樣效仿。一個選擇就是向相對先進的緬族靠攏,但考慮到緬族占據主導地位的緬甸政府和軍方長期致力于推行大緬族主義,試圖嚴密控制包括佤邦在內的少數民族地區,這顯然是有樸素民族獨立感的佤族人所不能接受的,再說緬甸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并未探索出符合國情的社會經濟發展道路,并不是合適的效仿和靠攏對象。
佤邦領導人趙尼萊和鮑有祥
反觀北方鄰居中國,自建國以來,政府體制完備,具備很強的社會控制力和動員力,這是急切需要凝聚內部團結一致對抗外敵的佤邦所需要的。此外,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展現出來的經濟發展活力和蒸蒸日上的國力,使得佤邦很是羨慕,也希望能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便車。
我們的鄰國緬甸佤邦特區被稱為“小中華”,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佤邦可謂是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復制了中國,其相似之處足可以讓來到佤邦的中國人感覺一陣恍惚,似乎還覺得自己身處中國一般。但佤邦如此親華,并不是無緣無故的愛。而是基于歷史淵源傳承的考量,還有政治和經濟等現實因素的考量。正是這些方面的考量,才使得佤邦自覺自愿地走上了復制“中國模式”的道路。
參考資料:《穿越佤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