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最強臺風是哪一年,海南最強臺風是哪一年發生的
導語:臺風是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在12級或12級以上,影響力可想而知。
那么,大家知道海南近年來最強臺風(按年份排序)是怎么樣的嗎?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來好好看看,說不定就有你熟悉的臺風了。
臺風瑪琪
1973年9月14日凌晨2點左右,7314號臺風瑪琪在海南省瓊海市登陸,巔峰中心風力75米/秒,最大陣風超過85米/秒,登陸的風力達到60米/秒,中央氣象臺認定登陸時眼外實測氣壓為938.5百帕,登陸的風力評價為60米/秒,最低氣壓925百帕。
7314號超強臺風環流特別小,殺傷力巨大。
臺風達維
9月21日清晨于碧瑤東北偏東約310公里的太平洋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并向西北移動。
同日早上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然后掠過卡加延省圣安娜。
次日達維于南海轉向偏西路徑移動,大致朝向海南島。
它在穿越南海北部期間,逐漸增強成為一個臺風。
達維于9月26日在海南省萬寧市山根鎮登陸,翌日在越南清化省廣昌縣登陸。
達維最終于9月28日在緬甸消散。
臺風浣熊
浣熊于4月13日在菲律賓棉蘭老島以東形成,進入南中國海后迅速增強,16日由日本氣象廳升格為臺風,18日強度達到其巔峰并轉向北移動,在海南東面海域近距離掠過(中國中央氣象臺認為在當晚10時半在海南島文昌市龍樓鎮登陸)。
浣熊登陸前迅速減弱,最終以強熱帶風暴的下限強度(每小時90公里)于19日下午登陸廣東省陽江市陽東縣東平鎮。
臺風影響范圍主要包括海南、廣東、香港和澳門地區。
臺風納沙
臺風納沙路線圖
強臺風“納沙”于2011年9月24日上午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5日5時“納沙”加強為強熱帶風暴,夜間加強為臺風,26日夜間加強成為強臺風,27日早上7時前后在菲律賓呂宋島東部沿海登陸,27日上午減弱為臺風,29日7時再度加強成為強臺風。
兩度登陸中國第17號強臺風“納沙”的中心于9月29日14時30分前后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鎮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2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60百帕。
受其影響,海口全市中小學停課,鐵路多次列車停運,美蘭機場取消多個航班。
另據消息,臺風“納沙”也嚴重影響到香港澳門,港交所全天休市,澳門內港出現海水倒灌。
第17號強臺風“納沙”以臺風的級別于29日21時15分在廣東省徐聞縣角尾鄉沿海地區再次登陸,登陸時中心風力12級。
給廣東帶來大風、暴雨、大浪和風暴潮。
“納沙”于9月30日早晨5點鐘減弱為強熱帶風暴,上午8點鐘,中心位于北緯21.0度,東經108.0度,也就是在廣西東興偏南方約60公里的廣西近海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1級,風速達到30米/秒。
預計“納沙”中心將以15公里左右的時速向廣西和越南交界附近沿海靠近,并將于30日下午在上述沿海地區登陸,強度緩慢減弱。
強熱帶風暴納沙30日上午11時30分前后,在越南北部廣寧沿海地區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1級,風速達到30米/秒。
下午2點鐘納沙減弱成為熱帶風暴,中心位于北緯20.9度,東經106.7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9級,風速達到23米/秒。
7級大風范圍半徑150公里,強度繼續減弱。
停止編號中央氣象臺消息,2011年第17號熱帶風暴“納沙”于9月30日20時在越南北部減弱為熱帶低壓,預計“納沙”強度將繼續減弱,對我國的影響趨于減小,因此,中央氣象臺于30日20時對其停止編號。
臺風威馬遜[2014年第9號超強臺風]
2014年7月9日,一個低壓區在楚克東部的西北太平洋海面上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擾動編號92W。
下午1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LOW”的評級。
7月10日上午9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2014年7月9日,一個低壓區在楚克東部的西北太平洋海面上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擾動編號92W。
下午1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LOW”的評級。
7月10日上午9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上午10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對其評級提升為“MEDIUM”。
下午3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并將其評級提升為“HIGH”
晚上10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并給予編號09W。
7月11日凌晨3時,該熱帶低氣壓組織轉好,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出烈風警報。
早上8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7月12日凌晨2時,因云帶再次變得松散,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取消早前升格并把稍前的強度下調為熱帶低氣壓。
中午12時,該熱帶低氣壓于關島鶯歌沿海登陸。
下午2時,中央氣象臺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同時,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輕度臺風。
下午3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并命名為威馬遜。
晚上8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再度升格為熱帶風暴。
2014年7月13日凌晨3時45分,威馬遜進入香港天文臺責任范圍,天文臺把威馬遜強度評級為熱帶風暴。
晚上7時,威馬遜進入菲律賓負責范圍,因此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將其命名為Glenda。
受副熱帶高壓脊影響,威馬遜以時速22至25公里的速度西移,一直有對流引發及消散,強度變化不大。
2014年7月14日,威馬遜向西南偏西移動,并因環境轉好,迅速而顯著地增強。
早上8時45分,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
上午9時45分,香港天文臺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
上午11時,中央氣象臺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
下午3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一級臺風。
下午5時,中央氣象臺將其升格為臺風。
晚上8時,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中度臺風。
晚上9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臺風。
晚上9時45分,香港天文臺亦將其升格為臺風。
此時的威馬遜螺旋性大大變好,令對流得以集中并維持。
2014年7月15日,威馬遜延續其增強趨勢,并恢復西移路徑,登陸前更急劇增強。
下午2時,中央氣象臺將其升格為強臺風。
同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直接升格為三級臺風。
下午3時,威馬遜的細小風眼顯現。
下午3時半,香港天文臺將其升格為強臺風。
下午5時,威馬遜于菲律賓阿爾拜省拉普拉普登陸。
下午6時半,威馬遜于菲律賓阿爾拜省塔瓦科再次登陸。
晚上8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四級臺風。
7月16日,威馬遜采取西北偏西移動路徑,移動速度維持在每小時22至25公里,穿越菲律賓中部,并進入南海。
午夜12時,威馬遜再次于菲律賓奎松省卡塔納萬登陸。
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在凌晨2時將其降格為三級臺風。
早上8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進一步降格為二級臺風。
同時,中央氣象臺將其降格為臺風。
上午9時半,香港天文臺亦將其降格為臺風。
下午2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一級臺風。
因威馬遜的移動路徑與菲律賓群島的高山接近,導致部分對流無法越過,導致威馬遜的北面眼墻崩潰,出海時幾乎沒有對流覆蓋。
2014年7月17日,威馬遜繼續向西北偏西移動,移速不變,穿越南海北部。
威馬遜進入南海后,受惠于良好的大氣環境及高水溫,重新增強,氣壓呈下跌趨勢。
早上8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再次升格為二級臺風。
下午2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又將其再次降格為一級臺風。
下午5時,中央氣象臺再次將其升格為強臺風。
下午6時45分,香港天文臺亦再度將其升格為強臺風。
威馬遜重新增強,并在入夜后采取較偏西北路徑。
晚上8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又將其再次升格為二級臺風。
風眼于晚上8時后再次出現,威馬遜已成功將南面對流卷至北面,重新建立穩固、扎實的眼壁。
2014年7月18日,威馬遜再度迅速而顯著增強,并向西北移動,移速仍然穩定不變,維持在時速22公里。
凌晨2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再次將其直接升格為四級臺風(上一個在南海加強為四級臺風的熱帶氣旋是2012年臺風韋森特)。
凌晨5時,中央氣象臺將其升格為超強臺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每秒52米,最低氣壓935百帕斯卡。
香港天文臺緊隨其后,在凌晨5時45分亦將其升格為超強臺風。
而中央氣象局亦跟進一步,于下午2時將其升格為強烈臺風。
威馬遜的增強趨勢沒有停止,反而越來越急劇,像7月15日穿越菲律賓之前一樣,臨岸急劇增強,直至下午掠過海南東北端前,才達到強度顛峰。
香港天文臺則評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210公里,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則評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98公里,中央氣象局則評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每秒53米,即每小時190公里)但此時威馬遜被海南島地形牽引,改向偏西移動。
臺風威馬遜
當日下午3時半,威馬遜以顛峰強度于中國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鎮沿海短暫登陸,這標志著威馬遜成為繼1973年14號臺風瑪琪后,41年以來登陸華南最強的熱帶氣旋(按中國中央氣象臺資料,并以登陸時強度計算;而按照香港天文臺資料,及同樣以登陸時強度計算,威馬遜則是繼1979年臺風荷貝后,35年以來登陸華南的最強風暴)。
下午4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評估威馬遜的中心風力為140節(每小時260公里),是為五級臺風,并屬于該部門的“超級臺風”分級,亦是南海罕見的強度。
威馬遜在不久后便進入海南和雷州半島之間的瓊州海峽。
晚上7時半,威馬遜在廣東省徐聞縣龍塘鎮沿海登陸。
登錄時中心最大風力17級(60m/s),打破1996臺風莎莉的記錄,成為登陸廣東最強臺風。
由于達到強度頂峰后數小時內便兩度登陸,威馬遜的顛峰強度只能短暫維持;但已足夠重創海南、雷州半島一帶。
當晚較后時間,威馬遜轉趨減弱,以西北偏西的移動路徑,掠過雷州半島,移入北部灣。
2014年7月19日,威馬遜繼續向西北或西北偏西移動,穿越北部灣。
凌晨2時,中央氣象局將其降格為中度臺風。
凌晨2時45分,香港天文臺將其降格為強臺風。
上午5時,中央氣象臺亦將其降格為強臺風。
早上7時10分,威馬遜又于中國廣西防城港市光坡鎮沿海再次登陸,隨后受地形摩擦影響,開始急劇減弱。
上午9時,中央氣象臺將其降格為臺風。
上午11時,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三級臺風,并發出最后警報。
上午11時45分,香港天文臺將其降格為臺風。
下午3時,中央氣象臺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
香港天文臺在下午5時半亦把威馬遜降為強熱帶風暴。
下午6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與此同時,中央氣象臺更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
晚上8時,“臺灣中央氣象局”亦進一步將其降格為輕度臺風。
而日本氣象廳及香港天文臺亦有跟隨中國中央氣象臺,分別在晚上8時50分及晚上9時半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與上一次降級分別只相隔2小時50分鐘及4小時,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則于晚上10時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
降格為熱帶低氣壓,而香港天文臺更在上午9時45分把威馬遜降為低壓區。
日本氣象廳在2014年7月21日將其降格為低壓區,但威馬遜殘余低壓區還沒消散,繼續向偏西方向移動,深入內陸。
在菲律賓以東洋面上,新的熱帶擾動93W正在逐漸加強,它的云系巨大而壯觀,南側享受著豐富水汽的補充,北側則被副熱帶高壓壓制著。
未來,副熱帶高壓會有一個逐漸向我國華東南部和華南東部沿海西伸的過程,93W很可能在2016年10月12日加強生成為2016年第21號臺風莎莉嘉。
臺風莎莉嘉
分析認為,在強大的副熱帶高壓引導下,未來的21號臺風“莎莉嘉”將一路向西,靠近華南沿海。
10月12日20時在菲律賓以東洋面上生成,10月13日上午08時中心位于菲律賓馬尼拉偏東方向約630公里的洋面上(北緯13.9度、東經126.8度),近中心最大風力9級(23米/秒)。
莎莉嘉”將以每小時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動,強度緩慢加強,17日進入南海中北部海面。
受“莎莉嘉”外圍環流和冷空氣的共同影響,17日前后臺灣海峽東北風7~8級陣風9級;崇武到東山沿海最大風力可達7級,陣風8~9級。
臺風“莎莉嘉”的中心已于10月16日凌晨2點20分前后在菲律賓呂宋島東部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6級(5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30百帕。
登陸后“莎莉嘉”減弱為強臺風級,16日早晨5點鐘其中心位于呂宋島南部地區,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50百帕。
預計,“莎莉嘉”將以每小時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動,強度繼續加強,即將穿過菲律賓,中午前后進入南海東部海面。
進入南海后將以每小時20-25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強度再次加強,并逐漸向海南島東南部海面靠近,18日白天登陸海南島東南部沿海。
2016年10月18日上午9點50分前后第21號臺風“莎莉嘉”在海南省萬寧市和樂鎮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55百帕。
據中央氣象臺消息,2016年第21號臺風“莎莉嘉”已于2016年10月19日17時在廣西防城港市境內減弱為熱帶低壓,其風力進一步減弱,已很難確定其環流中心,中央氣象臺20時對其停止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