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13號載人飛船成員是誰、神舟13號載人飛船都有誰
三艙三船,最大構型耀星河
兩個航天員乘組“宇宙級同框”
“神舟十五號報告,艙門已打開!”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于昨晚發射入軌后,于今天5時42分,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
7時33分,翹盼已久的神舟十航天員乘組順利打開“家門”,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親人入駐“天宮”。隨后,“勝利會師”的兩個航天員乘組,一起在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里留下了一張足以載入史冊的太空合影。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后一次飛行任務,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交會對接后,中國空間站將以獨特造型,即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以及兩艘載人飛船和一艘貨運飛船組成“三艙三船”的組合體,這是中國空間站目前的最大構型,總質量近百噸,將向全世界展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卓越能力。
“最忙乘組”歡樂迎新
昨天,神舟十航天員乘組陳冬、劉洋、蔡旭哲,穿上可愛的卡通艙內服,在太空錄制迎新視頻,歡迎神舟十五號乘組進駐太空家園。
“老鐵來啦!”指令長陳冬激動地說,“期待已久,想死你們啦!”
劉洋穿著印有“天上宮闕待君來”字樣的服裝,滿臉笑容地說:“天上宮闕由夢想變為現實,只為等你來。”
蔡旭哲則動情地說:“與你們的相聚,意味著我們馬上就要返回,真希望和你們一起并肩戰斗,但我們的心和你們始終在一起。中國空間站,我們還會再回來的!”
最有趣的是,神舟十五號發射過程中,神舟十三名航天員共同在空間站收看發射直播。在電視畫面中,三人的狀態非常放松,看來對伙伴們的到來非常篤定。
神舟十乘組在軌任務安排飽滿,可以說是空間站任務實施以來的“最忙乘組”。任務期間,乘組與地面配合完成了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建造,經歷了9種組合體構型、5次交會對接、2次分離撤離和2次轉位任務,見證了諸多中國載人航天的歷史時刻。
神舟十任務期間,乘組開展了大量空間站平臺巡檢測試、設備維護、維修驗證、物資管理和站務管理等工作,進行了兩個實驗艙多個實驗機柜的解鎖安裝,按計劃實施了多項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完成了1次“天宮課堂”太空授課。
兩位指令長進家門先擁抱
一開艙門,神舟十乘組指令長陳冬與神舟十五號乘組指令長費俊龍首先緊緊擁抱。陸續,6名航天員在天和核心艙匯合,航天員都格外激動,新入駐的航天員顧不得去適應太空失重的環境,都紛紛開啟了擁抱模式。劉洋說:“這一刻我們真的是盼望已久,非常激動。你們的到來讓我們的太空家園更加熱鬧,更加溫暖。”
我國首次實現中國空間站6個艙段組合體結構和6名航天員在軌駐留,空間站組合體達到最大規模,航天員的生活空間超過100立方米。
神舟十五號乘組此次“太空出差”,私人行囊非常豐富。書法是神舟十五號乘組共同的愛好。這次任務,他們攜帶了書寫工具,將會在太空中展示自己的書法作品。首次上太空的航天員鄧清明將會帶上一些家人的物品,來緩解長途“出差”帶來的思鄉之情,比如說家人的照片、外孫的一些玩具。張陸則為首次太空之旅準備了音樂器材,還帶了兩個卡拉OK話筒,他還帶了一個口琴。
神舟十五號乘組迎接新挑戰
在軌交接后,中國空間站將進入長期有人駐留模式。神舟十五號乘組作為空間站完成在軌建造后到訪的首個乘組,將開展空間站三艙狀態長期駐留驗證工作,對航天器運行維護的管理工作量會大幅增加。除日常維護照料空間站外,航天員將完成15個科學實驗機柜解鎖、安裝與測試,開展涵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航天醫學、航天技術等領域的40余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在軌期間,計劃實施3-4次出艙活動,并將首次使用夢天實驗艙的貨物氣閘艙轉移物品,航天員的艙外活動范圍也更為廣泛,將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挑戰。
任務期間,兩艘神舟載人飛船首次同時停靠空間站。神舟十五號停靠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神舟十停靠于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兩艘飛船同時與空間站進行信息代傳、通風換熱、并網供電等。乘組輪換期間,空間站將通過不同的對接總線代傳兩船遙測,確保兩艘載人飛船信息傳輸的唯一性和正確性。空間站系統將同時向兩艘載人飛船通風熱支持,送風量根據兩船不同熱環境進行合理分配,且可根據需求進行分檔調節。同時,針對兩船同時停靠的情況制定了協調匹配的緊急撤離策略,全力確保航天員生命安全。
后續,兩個航天員乘組將在空間站進行首次在軌輪換。其間,6名航天員將共同在空間站工作生活約5天時間,完成各項既定任務和交接工作。
上海航天跑好空間站建設“最后一棒”
自2021年空間站實施建造以來,我國已陸續發射了天和核心艙、問天、夢天2個實驗艙、4艘貨運飛船、4艘載人飛船接力建造空間站,如今,“天上宮闕”日漸清晰,太空家園舒適寬敞,6名航天員勝利會師。這其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承擔了神舟載人飛船的對接機構分系統、電源分系統、推進艙結構與總裝、測控通信子系統、總體電路分系統推進艙電纜網及三艙配電器等研制任務。
精準對接,航天員順利入住
我國空間站均需要通過空間交會對接的方式來實現太空“搭積木”,八院研制的對接機構是實現空間站各航天器之間可靠對接、緊密連接的關鍵產品。
我國采用的異體同構周邊式對接機構分為主動對接機構和被動對接機構,一套主被動對接機構包含有192個傳感器、18個執行機構、260余個彈簧、數百個齒輪和軸承,集機、電、液、熱于一體,是公認的極其復雜的空間機構產品。
三名航天員穿過對接機構進入空間站,核心艙上的對接口“滿員”停靠,所有對接機構全部“上崗”工作。型號研制隊伍在地面通過了31次捕獲緩沖試驗,驗證了對接機構具備在單項極限偏差、組合偏差共31種工況下的捕獲緩沖能力,使對接機構的運動精度橫向偏差可以控制在1毫米以內,角度偏差控制在0.1°以內。
動態用電,四種模式更友好
中國空間站在軌運行過程中,各艙段、各飛船的能量供給是互通的。神舟十五號的并網供電工作模式,能根據任務特點適時調整,是一種更友好的用電模式。
“不是一味地讓空間站提供最大的能量,而是根據空間站組合體不同的運行狀態和飛船太陽帆板遮擋情況,摸索出的一套既能維持飛船系統穩定停靠運行,又盡量給空間站‘減負’的動態用電模式。”八院811所神舟飛船電源分系統主任設計師鐘丹華介紹,根據太陽入射角的變化,研制人員梯次配置了4種用電模式,其中兩種模式中,神舟十五號需要尋求空間站的并網援助,另兩種模式可獨立完成。研制人員根據神舟飛船的停靠位置,設置了飛船太陽帆板的停控方向,讓太陽帆板始終保持最大發電能力。
測控通信,“絕代雙驕”顯身手
八院電子所研制的應答機和空空通信機是神舟飛船測控與通信分系統中的“絕代雙驕”。應答機是天地通信的核心單機,飛船升空后,與地面建立通信鏈路,全靠應答機“牽線搭橋”,是關乎發射任務成敗的“關鍵先生”。它 “首發出場”,從點火發射時就開始工作,及時響應地面發給飛船的各項指令,“打滿全場”。它還需要“保持身材”,“相比于上一代產品,這一代應答機體積下降了60%,重量下降了50%,在實現小型化、不斷降低成本的同時,性能也有了顯著突破。”電子所應答機產品主管設計師金駿介紹說。
當神舟十五號與天和核心艙距離100公里以內時,空空通信設備就開始大顯神通,為航天器提供指令、姿態及定位等精準、可靠的數據通信,助力空間站訪客完成完美的“世界波”。同樣,空空通信機還能在繞飛、轉位、徑向對接、前向對接等過程中為飛船提供各種有效信息。
中國空間站成長記
從2021年4月天和核心艙發射到此次神舟十五號任務,中國載人航天僅用不到20個月時間,先后在文昌、酒泉兩個發射場成功組織3次空間站艙段、4次載人飛船和4次貨運飛船發射,同一發射場兩次任務最短間隔僅12天。整個過程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堪稱完美,展現了中國載人航天30年發展的厚重積淀和強大實力,跑出了新時代中國航天發展的加速度。
2021年4月29日,中國空間站的首艙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5月29日,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6月17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搭乘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進駐天和核心艙。作為空間站建設階段的首個飛行乘組,他們開始了太空家園的建設。三名航天員在核心艙內搞裝修、拆包裹、裝WIFI,還到艙外安裝了工具、設備、驗證了艙外服和機械臂的性能。太空駐留三個月后,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返回地面。
2021年9月20日,天舟三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帶著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名航天員進入太空、與核心艙交會對接,三名航天員繼續建設太空家園,在軌駐留時間達到6個月。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完成了任務,順利返回地面。
2022年5月10日,天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6月5日,神舟十載人飛船搭載著陳冬、劉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員來到太空。7月24日,問天實驗艙發射成功,三名航天員在問天實驗艙里進行了一系列空間試驗、太空授課等活動,并通過問天氣閘艙成功出艙。10月31日,夢天實驗艙成功發射。夢天實驗艙對接、轉位之后,中國空間站三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11月12日,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
11月29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搭載著費俊龍、鄧清明、張陸抵達太空。此次發射成功標志著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規劃的12次發射任務全部圓滿完成。
新民晚報原創稿件
記者:葉薇
編輯:李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