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幾次抗生素叫濫用(抗生素最多能連用幾天)
最近小艾有點小感冒,整天流鼻涕、喝熱水,老王見了關心道:“小艾,別喝熱水了,吃點阿莫西林,再加一片頭孢消消炎,保你!”
“誒老王,你可別亂出主意,小感冒不需要吃這些,你不知道每年有70萬人死于抗生素耐藥嗎?”
“這些不就是消炎藥嗎?有這么嚴重?”
還別說,抗生素濫用真有風險。
小艾并沒有夸張。“每年有70萬人死于抗生素耐藥”這條信息來自《全球抗菌素耐藥回顧》,而世界衛生組織在其2016年的某一報告里引用了這個數據。
抗生素耐藥并非沒有案例。
2009年春節后不久,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的一名21歲女患者的胸水和痰液里被發現有高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原因是這名患者13歲時患有極易受細菌感染的肺部囊性纖維化,而她為了對抗細菌感染,反復地使用各種抗生素。結果,雖然大量的抗生素殺死了無數細菌,卻也造就了幾乎可以抵抗所有抗生素的“超級細菌”。
這正是濫用抗生素的嚴重后果。現在,“超級細菌”的名單越來越長,對人類的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威脅,也在提醒人們不要濫用抗生素。
不僅如此,抗生素的使用與結直腸癌風險之間的關系也得到一些研究的確認。最近,彭博基梅爾癌癥免疫治療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經過調查,發現部分種類的抗生素可以提高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和腫瘤發生的位置也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我國可稱為“抗生素生產大國”,每年產出的抗生素原料大約21萬,其中約3萬噸是出口的,剩下的18萬噸都在國內消化掉,包括用在醫療和農業上。中國的人均抗生素消費量達到138克左右,相當于美國人的10倍。十大消費藥品中,抗生素也占到了一半。
中國的抗生素用量之所以這么高,在于中國人常把抗生素當作家庭常備藥物,有點頭痛發熱都吃幾片下去,還常把抗生素和消炎藥混為一談。
但小艾這里要糾正一個觀念:抗生素并非消炎藥。
消炎藥是對抗感染藥物的俗稱,主要針對由抗原刺激、無創性外傷、自身免疫原因等導致的炎癥,可以緩解炎癥引起的疼痛。市面上常見的消炎藥有布洛芬、芬必得、阿司匹林、氟比洛芬等等。消炎藥不會讓人上癮,也不會使身體出現抗性。
而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是消滅細菌、控制感染,只對感染引起的炎癥有效。
抗生素在控制、消滅細菌的同時,也會誘導細菌產生耐藥性。如果長期濫用抗生素,等到真正需要抗生素治療時,將會陷入無藥可用的局面。
為了不讓病菌出現耐藥,我們平時應該減少使用抗生素,尤其是一些小病小痛的治療和緩解上。要少用抗生素,首先要先學會辨認哪些是抗生素,哪些是一般抗炎藥。這里有一個容易的方法,就是看名稱。
藥名上帶有“西林”、“霉素”、“磺胺”、“沙星”、“環素”、“培南”、“頭孢”的藥物,一般都是抗生素。
其實抗生素只對細菌、衣原體、支原體等感染才有效,對病毒感染是沒有效果的,如果是普通感冒、流感、急性支氣管炎、咽喉炎(不包括鏈球菌感染)、支氣管炎、流鼻涕、耳中積液等常見疾病,便可能用不上抗生素。
當然,我們不是要完全棄用抗生素,但應該做到合理使用。一般使用原則是:
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不多用——不隨意購物抗生素,對病毒類感冒等無須抗生素的疾病,就不要用了。
優先選用窄譜抗菌藥——抗菌類藥物有廣譜和窄譜之分,廣譜抗菌藥所能殺滅的細菌種類多,窄譜傾向于精準殺菌。盡量選用窄譜的,更能減少細菌耐藥的機會。
優先用低級——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靜脈滴注。
不隨便停藥——抗生素使用之后,應該吃滿療效。隨意停藥,殘留的細菌可能在挺過你的抗生素攻擊之后,耐藥性變強了。
謹慎局部用藥——局部用藥(比如涂抹)比全身用藥(口服、注射)更容易使細菌有耐藥性。
總之,盡量少用,謹慎使用。
醫生給你開了抗生素,你會吃嗎?參考資料:
[1]抗生素濫用是怎樣造成的?.人民網.2018年10月31日
[2]高美英.抗生素耐藥性的起源、傳播和對策.抗感染藥學.2005年第1期
[3]姚愛英.抗生素濫用的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年第1期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