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最早出現在哪個時期,哪個時期出現種五谷
來源:【咸寧日報】
張仕玉
副主任醫師,碩士
咸寧麻塘中醫醫院病區主任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質。自古以來,“五谷”便成為了糧食作物的代名詞。《論語·微子》有云“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這是“五谷”之說最早的記載。《黃帝內經·素問》中說,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狹義的五谷則代表五種作物,通常是指“稻、黍、稷、麥、菽”。
《黃帝內經》中指出五谷為養,肯定了五谷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性。五谷都是植物經過一年的努力結出來的種子,是吸收天地精華才孕育而成的,所以五谷包含的精氣非常充足。種子具有非常充足的生長之勢,因此人體通過攝入這種包含天地精華的種子,就可以維持自身生命的運轉。因此,人體的飲食應以五谷為主,只有進食五谷,才能為機體活動提供能量,保證正常的生命活動。
1.稻:是一種禾本科的直桿的谷類作物,主要類型是有土栽培的“水稻”。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耕種與食用的歷史都相當悠久。現時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大米包括秈米、粳米、糯米,為“糧中珍品”,其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經。具有補中益氣、滋陰潤肺、健脾養胃、和五臟、通血脈、除煩渴,止瀉痢的功效。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就經常把粳米放在方子中治病,中醫認為粳米具有很好的藥性。粳米偏涼性,南方氣候較炎熱,經常吃米可以利用米的寒性中和氣候的炎熱。糯米的特點是黏膩,偏溫性,營養價值超過粳米,補益力量是大米中最強的,糕點、粽子、元宵都離不開糯米。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糯米的功效歸納為:溫脾胃,止腹瀉,縮小便,收自汗。秈米含油脂高,吃到嘴里面油滋滋的,非常爽口,但吃慣了粳米的人覺得秈米不粘,口感不及粳米。秈米特別適合做炒飯,因為油脂多炒出來一粒一粒的。
2.黍:黍去殼,就是黃粘米,在我國是最古老的一種農作物。黃粘米顆粒大于小米,呈金黃色,粘度很大,中醫認為:黃粘米具有滋補腎陰、健脾活血的作用,還有治療杖瘡疼痛和小兒鵝口瘡的功能。除此之外,黃粘米是釀造黃酒的最好的原材料。
3.稷:又稱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谷穗一般成熟后金黃色,卵圓形籽實,粒小多為黃色。去皮后俗稱小米。其味甘、咸,性涼,入脾、胃經。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清熱止渴的功效。尤適于脾胃虛弱、反胃嘔吐、消化不良、體虛低熱、腹脹腹瀉、失眠多夢者食用。它還是產婦必食之佳品,可滋陰養血,調養虛寒的體質,和胃安眠,幫助恢復體力。還可減輕皺紋、色斑、色素沉著等。最佳吃法是熬粥,撇出上層的精華即米油,空腹食用,早晚各喝1 碗。常服能養脾胃、補虛損、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4.麥: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等。中醫認為小麥甘,微寒,歸心、脾、腎經,具有養心安神、除煩去燥、補心氣,養心血、益腎、除熱、止渴、斂汗、補虛、止血、止痛等功效。主治煩渴咽燥、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精神抑郁、虛汗、盜汗、暴淋、熱渴心悶、出血、寒痢、瀉痢等癥。常用帶皮的全小麥熬粥喝,可減輕氣虛、陰虛或婦女產后體虛等一切出汗疾病,可輔助治療心血不足,煩躁不安,心悸失眠及女性更年期綜合征等。
5.菽:豆類的總稱,古語云:“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倍诡愔破芬彩侵袊傩諅兿矚g的食物之一。大豆類有黃豆、黑豆、綠豆、紅豆等,黑豆被稱為“腎之谷”。其味甘,性平,入腎、脾經。具有補血安神、明目健脾、補腎益陰、解毒等功效,治療脾虛水腫、腳氣浮腫、體虛之人及小兒盜汗、自汗,尤其是熱病后出虛汗、老人腎虛耳聾、小兒夜間遺尿等癥。
責編:張敏
本文來自【咸寧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