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海鹽地理優勢;嘉興海鹽地理優勢有哪些
圖為丹麥丹福斯海鹽工廠 范宇斌 攝
中新網嘉興10月27日電(見習記者 范宇斌)在長三角地理版圖上畫一個1小時都市圈,圓心正好位于滬杭蘇甬城市群的“心臟”——浙江海鹽。
這座面朝“大灣區”的濱海城市,因核電而聞名,因開放而崛起。
上溯歷史,海鹽曾以“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是浙江最早的建制縣之一。追昔撫今,上世紀80年代初,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用一把剪刀剪開了中國企業改革的帷幕。江河湖海交匯于海鹽,迸發出驚人的能量。
圖為杭州灣北岸正在施工中的山水六旗樂園 范宇斌 攝
“攥指成拳”塑開放經濟新格局
搭乘長三角一體化的“快車”,浙江正從縣域經濟向都市圈經濟加速轉型。
十年前,杭州灣跨海大橋變天塹為通途,“一座橋改變一座城”的傳奇在“大灣區”精彩啟幕。
“霸居”浙北53.48公里最長海岸線的海鹽,從“交通末梢”一躍成為長三角交通樞紐,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快速匯聚和擴散,猶如打通任督二脈的海鹽,“攥指成拳”開啟了城市間“合縱連橫”。
順著一條條通衢大道,海鹽與杭州、上海等“同城效應”日益顯現。
海鹽特色農產品走進杭州市民的“菜籃子”;杭州的醫療資源加速“下沉”;全面接軌上海示范區建設,滬核電關聯產業共享區、智能裝備產業園、海鹽(康橋)科技創業園、海鹽川沙精工園等相繼簽約。
地處長三角都市群中心,海鹽盡收大都市的“溢出效應”,以及資本流動帶來的“反虹吸效應”。如今,滬杭之間一條“G60科創走廊”正在形成。
這兩天,海鹽經濟開發區內的伍爾特公司二期項目工地熱火朝天。建成后,將成為德國伍爾特集團大中華區供應鏈中心項目。預計一、二期全部運行后銷售額將達28億。
圖為杭州灣北岸正在施工中的山水六旗樂園 范宇斌 攝
伍爾特中國首席執行官萊瑞坦言:“我們精挑細選,在中國考察了40多個地方后最終選定海鹽,正是看重了海鹽區位優勢與發展前景。”
海鹽縣委書記陳玲芳表示,該縣未來的發展將圍繞“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努力實現工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產業優質、環境優美、生活優雅”建設,將加速融入“大灣區”和開放型經濟發展。
“開放紅利”擴容全球朋友圈
1978年,海鹽是全國出口農副產品、畜產品生產基地。改革開放后,海鹽出口商品以農副產品為主逐步向工業品發展。
1988年,海鹽被國務院批準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實行對外開放后,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出口總額迅速增長。
40年前,海鹽還是一座偏居浙東北一隅的小縣城。
40年里,開放的浪潮將海鹽推到了中國城市發展前沿。
2000年,海鹽自營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億美元。2017年,海鹽全年累計對外投資2.96億美元,同比增長1883%,列嘉興第一。
一組組數據訴說著“海鹽巨變”,譜寫著開放經濟贊歌。
從品種單一、附加值低、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外貿生意,到如今,海鹽企業搶抓機遇,技術創新,逐步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
在海鹽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唐強看來:“要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得突破原有的體制、政策、市場限制,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近年來,海鹽經濟開發區緊盯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突出裝備制造、新材料和光電等產業鏈招商,打造高質量外資集聚地。
不俗表現的背后是招大引強、平臺建設等要素的支撐。海鹽作為全國首批入選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示范區唯一的縣級城市,不斷擴容全球“朋友圈”,“國際范”越來越足。
數據顯示,2009年一季度海鹽縣實到外資僅為2180萬美元,而今年一季度實到外資則有6709萬美元,外資利用的總量規模和層次質量持續攀升,為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積蓄了澎湃動能。
起航“長三角”邁向世界舞臺
伴隨著一陣陣雄渾厚重的汽笛聲,一艘艘遠洋巨輪犁開萬頃波濤;在杭州灣之畔,一座世界級樂園山水六旗正從灘涂地中崛起,閃耀著“大灣區”的異彩;跨海大橋上呼嘯而過的汽車將希望帶往遠方。
海鹽正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升級版“輻射圈”。
“我們依托中歐城鎮化合作平臺,立足自身的產業基礎和優勢,打造了北歐(丹麥)工業園區、歐洲(德國)工業園區、中法核電關聯產業園等三大國別產業園。”陳玲芳表示,海鹽已吸引了丹麥丹佛斯集團、德國伍爾特集團,法國阿海琺集團、美國安費諾等國際名企落戶。。
據悉,三大中歐特色產業園區已有企業100余家。計劃到2020年,累計完成投資300億元,實現產出500億元。
依托平臺集聚發力的背后,離不開當地政府營造最佳營商環境。
“除了便捷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基礎設施配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各級部門對企業的關心幫助。”山水文園集團副總裁于金友為當地政府提供高效的“媽媽式服務”贊不絕口。
據悉,山水文園集團總投資超300億元引入美國六旗集團,基于海鹽文化特色資源,注入國際化IP品牌,旨在打造一個國際標桿級的文旅特色小鎮。“這將為當地帶來超1200萬人次的年游客量,近3萬個就業崗位和每年400億元的區域經濟增量。”于金友說。
隨著伍爾特二期、山水六旗等相繼開工建設,重大外資項目“磁吸效應”越發凸顯。
與此同時,本土企業也借勢起飛。
海鹽金達集團與德國西門子共建數字化工廠;繁榮電器“牽手”法國施耐德,合力開拓核電、石油等高端市場領域;友邦吊頂與意大利大牌設計師合作創新;由一顆青菜心起家的萬好食品,與3.2萬農戶組成了利益聯結體加速“出海”等。
海鹽企業的“騰飛路徑”是該縣推進開放經濟之縮影。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海鹽經歷了解放思想、轉變機制、合縱連橫、發展壯大等一系列變化,訴說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無盡“紅利”,讓海鹽的“全球朋友圈”越圈越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