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四個中心功能-首都“四個中心”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武紅利
市政協議政性常委會建言現代化產業體系,委員建議——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搶占競爭制高點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著我國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市政協圍繞“加快構建具有首都特點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組織委員、專家深入調研協商,并于9月7日召開議政性常委會會議進行專題協商議政。
委員們建議,北京適度超前布局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量子信息、腦科學和腦機接口等前沿產業,并通過“創新驅動產業”和“產業牽引創新”推動產業迭代升級,構建具有首都特點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共識
北京應率先形成高精尖產業方陣
通過政策學習和研討交流,調研組形成共識,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持續推動“五子”聯動,以“三城一區”為主平臺,統籌疏解非首都功能、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產業進入創新發展、提質增效新階段,為新時期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調研組認為,北京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必須擔當起國家賦予的戰略使命和歷史責任,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過程中,進一步突出“創新驅動”導向,既要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依靠創新驅動產業現代化,通過主動在戰略前沿和尖端領域搶占發展制高點,率先形成引領全球的高精尖產業方陣;又要重視產業牽引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要堅持問題導向,營造良好制度環境,進一步增強產業發展活力和動力。
調研
部分企業對轉型升級存在觀望情緒
今年5月至8月,市政協經濟委牽頭成立聯合調研組,開展了專題調研,組織通報、考察、座談、研討等各類活動13次,與近20家企業代表深入交流,參與調研的委員及派成員達400余人次。
調研組分析了北京現有產業體系存在的不足:一是在全國產業體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夠清晰,通過產業分工合作實現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路徑還不夠明確;二是現有產業體系的首都特點不夠鮮明;三是現有產業體系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高端制造業規模偏小、支撐不足,產業發展活力有待提升;四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動力不足,不少企業對轉型升級存在觀望情緒;五是京津冀產業協作有待深化,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直接關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局。調研組認為,轉型升級的投入門檻高、成本和收益短期平衡難、相關人才支撐缺乏等方面因素都導致了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不愿轉”“不敢轉”現象。
建議
京津冀攜手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調研組提出,北京應著眼于更好服務和融入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立足有效支撐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四個服務”水平提升,充分發揮首都資源稟賦優勢,加快構建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傳統產業為基礎、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以未來產業為引領并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通過“創新驅動產業”和“產業牽引創新”,推進產業不斷迭代升級、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提升。
如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調研組建議,在堅定疏解一般制造業的同時,積極推動存量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加快向技術水平、生產效率、附加價值更高的價值鏈環節升級。聚焦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等優勢產業,加強與津冀產業鏈供應鏈協作,共同打造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做大做強高端制造業。還應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強化全球競爭力。搶抓全球科技前沿發展機遇,依托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和未來科學城,前瞻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