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第十批援藏李杰簡介、重慶市第十批援藏
向往一片藍天——雪域高原;
秉承一種精神——老援藏精神;
帶著一份真情——融入和熱愛;
2016年6月,我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組9名成員,肩負使命,背上行囊,從氣候宜人的大海之濱,一路西行4300多公里,來到高寒缺氧的西部高原——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
彼時,當地受尼泊爾8.1級地震影響,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特別是醫療衛生、校舍民房、基礎設施等遭受重創,全縣宛如一個大“工地”。
海拔高不如志氣高,缺氧氣不能缺精神。三年時間,我市先后有6名行政人員、6名技術人才、22名組團式醫療援藏醫生赴聶拉木工作,他們身入、心入、融入,一錘接著一錘敲,一任接著一任干,像象征幸福的格?;ㄒ粯泳`放在祖國邊陲。
忍受著高原反應,壓抑著思鄉情結,我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戮力同心,攻堅克難,將一份真情傾注高原,共實施援藏項目50多個,投入1.72億元,幫助該縣社會民生事業恢復或超過震前水平,助力該縣成功脫貧摘帽。
雪中送炭
援建新居讓群眾回家
聶拉木縣樟木鎮,是一處“最不似西藏”的地方。
該鎮距縣城35公里,海拔落差卻有近2000米,域內高峽飛瀑、綠樹常青,是中國與南亞貿易的主要通道和商品集散地。
然而,它的美好,卻毀于幾年前的一場災害。
2015年4月,尼泊爾8.1級地震嚴重波及聶拉木,霎時山體滑坡、巨石滾落、房屋倒塌。繁華的樟木口岸因而全面封閉,全縣80%的房舍需推倒重建。
正在災后重建的關鍵時刻,我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組來了。
“那時清理工作還未結束,整個縣城就像一個大工地。”回憶初到聶拉木縣感受,煙臺第八批援藏工作組領隊、聶拉木縣委常務副書記田長青說,無需任何言語告知,他便認清了肩上的重擔。
災后重建資金,“大頭”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缺口”靠我市援藏資金雪中送炭。
“不沉下去,永遠不知道哪里急需,永遠只是一個局外人?!边M藏首月,援藏干部每天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奔波調研,人均體重下降了10斤,卻換來厚厚一沓調研報告,調整完善煙臺對口支援聶拉木縣“十三五”項目規劃。
規劃完畢,援藏工作組面臨兩個選擇:當“甩手掌柜”監督項目實施,做指手劃腳的輕快活兒;當“一線戰士”沖鋒陷陣,做沾染塵土的苦差事。
毫不猶豫選擇后者!他們決定,全程負責援建項目的立項、招標、檢查等,以最快速度推進建設。
“為了抓住每年六個月的短暫施工期,我們經常學習到半夜,天亮又跨越幾百公里到日喀則市、拉薩市遞交材料,一周經常要跑三、四趟?!睙熍_第八批援藏干部、聶拉木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王浩說。
千般難、萬般難,心有百姓就不難。最多時,我市14個援建項目一致得到批復,推進速度讓整個日喀則“吃驚”。
這個夏天,走進該縣腹地充堆村,我市給予每戶補助5萬元的197戶新居建成,每棟高三層,最下面一層留作商鋪,直接讓村莊變成商業中心。
在江崗村,我市援建的文化中心、藏戲廣場完工,成為群眾娛樂生活的樂園?!敖冢覀儗⒃趶V場舉辦藏戲文化節,特別想邀請煙臺親人來做客?!贝彘L扎西真情流露。
在聶拉木大橋附近,我市援建的西藏村莊災后重建投資最大項目——邊坡加固項目建成,有效給該地域筑起了“安全墻”。
……
“煙臺第八批援藏干部帶著責任、帶著感情,以建設、發展、穩定、造福聶拉木為己任,開拓創新、務求實效,贏得廣大藏族干群贊譽。”聶拉木縣委書記、口岸黨工委書記頓珠說。
心系民生
醫療教育超震前水平
煙臺第八批援藏干部,聶拉木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李杰記憶猶新:剛到聶拉木時,縣衛生服務中心住院部設在帳篷里,床位只有8張,醫療設備僅一臺X光機勉強可用,中級職稱醫生只剩2人,連最基本的闌尾炎、剖腹產等手術都不能做,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
煙臺第八批援藏干部,聶拉木縣委常委、副縣長王詩龍終生難忘:聶拉木縣中學2015年地震后,搬到日喀則市區的三個學校躲遷辦學,殷殷學子“寄人籬下”。老師有怨言,家長不滿意。
醫院——治病救人,學?!虝?,這兩個最大的民生,也是當時該縣最大的短板。
全力補齊短板,我市援藏干部確立以組團式醫療援藏作為首要任務,組團式教育援藏及時跟進的工作計劃。
醫療缺硬件,援藏資金投入2900多萬元,為縣衛生服務中心租賃場地,建成臨時手術室、遠程會診系統,采購流動手術車、巡診車,給兩個偏遠鄉建了衛生院,全縣醫療設施初步完善。
醫療缺人才,援藏干部向“娘家”求助,2017年萊州8名專家組建西藏第一支縣級組團式醫療援藏隊赴聶拉木工作,2018年和2019年龍口、招遠、煙臺毓璜頂醫院又選派14名專家接續援藏。他們以傳幫帶方式培養當地醫護骨干,創新開展了該縣史上第一例全身粉碎性骨折手術、剖宮產手術,搶救了第一例高原性肺水腫患者等。去年,全縣危重患者和新生兒死亡率下降至零,醫療衛生超過震前水平。
教育缺配套,援藏資金投入3600多萬元,改擴建六所小學基礎設施,完成縣中學和七所小學設施設備采購,全縣教育系統硬件設施達到均衡驗收標準。去年,縣中學順利回遷,小升初成績躍到日喀則中游水平,中考首次超額完成上級任務。
“爹娘生咱身,拉扯咱成人,恩情比海深,養娘心安穩,敬爹是本份……”一首緣起萊州市四德工程的藏語版《四德歌》,在該縣中小學流傳。歌聲背后,透著孩子純真的笑臉,家長舒心的笑容。
心系百姓,情暖高原?;貞r牧民生產生活需求,我市援藏干部積極協助當地領導干部走出高原招商引資,引進河南一家企業投資1200萬元,建設門布鄉加油站,解決了北部四鄉用油問題。
布局產業
馴化人參娃娃創先河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地震前,聶拉木縣的支柱產業主要是邊貿,年貿易額達24億美元。地震后,隨著擔負西藏90%以上對尼貿易的樟木口岸關閉,全縣經濟“一落千丈”。
身處全國唯一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全縣要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勢必要有新的產業支撐。
我市援藏干部與當地領導一起,反復深入調研,為破題產業苦思冥想。
縣內有藏藥生產企業,能不能帶動群眾致富?精細算了一筆賬,可行!我市援藏資金幫助藥企改造設備,搭建網絡平臺,解決了部分群眾就業問題。
小打小鬧不解渴,還是要深挖農牧鄉資源優勢,招商引資,探索新路。
蕨麻,當地人稱人參果,營養豐富,容易貯存,是過節待客不可少的吉祥食品。
“經過認真調研,我們決心采取‘政產學研’模式,引進內地科研力量和管理經驗,嘗試人工種植,馴化野生人參果?!崩罱苷f。
2017年,他們牽手濰坊職業學院和昌邑市一家合作社,簽訂三方合作協議,從當地帶走野生人參果開展繁育研究;
2018年,在乃龍鄉建成2座人參果苗繁育大棚,將馴化的苗木移栽基地試種;
2019年,400畝人參果成功越冬,開創了西藏規模化人工種植人參果的先河。
“經測算,人參果畝產值1萬元。該縣北部、朋曲河兩岸,有3萬多畝荒灘地,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睙熍_第八批援才、聶拉木縣農牧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任強說。
“我現在基地負責管理,待學成技術,計劃把家中15畝青稞地全部換種人參果?!备裆4稳蕽M懷憧憬。
謀劃規?;N植,要長遠考慮銷路問題。立足域內豐富優質特色產品,分管當地商務工作的李杰,親自帶隊到農牧區調研,到煙臺觀摩,到西藏商務廳協調,該縣成功列入2018年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獲得1500萬元扶持資金,啟動了農村電商帶動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工作,拓寬了人參果等農產品銷售渠道。
一鼓作氣成就夢想,今年援藏干部利用援藏資金又整理了1000畝土地,計劃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帶動周邊四鄉就業增收。
真情的力量,可以直達人心;無疆的大愛,可以跨越時空。盛吉勇、劉永濤、李紹先、于建輝……一個個心懷雪域的援藏干部,一段段生動感人的援藏故事,續寫著大海與高原的情誼,他們在高原也有親人也有家。(煙臺日報·大小新聞記者 姜乾)
責任編輯: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