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主要產地(雜交水稻在哪個省)
我國稻區分布遼闊,南至海南島,北至黑龍江省黑河地區,東至臺灣省,西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低至海平面以下的東南沿海潮田,高達海拔2600米以上的云貴高原,均有水稻種植。水稻種植面積的90%以上分布在秦嶺、 淮河以南地區,成都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的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地帶是我國水稻主產區。此外,云南、貴州的壩子平原,浙江、福建沿海地區的海濱平原,以及臺灣省西部平原,也是我國水稻的集中產區。各地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條件和水稻生產狀況都有明顯差異。我國稻作區劃即以自然生態環境、品種類型與栽培制度為基礎,結合行政區劃,劃分為下列6個稻作區(一級區)和16個稻作亞區(二級區)。
一、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于南嶺以南,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島和臺灣5省、自治區。其中包括閩、粵、桂、臺平原丘陵雙季稻亞區、滇南河谷盆地單季稻稻作亞區和瓊雷臺地平原雙季稻多熟亞區。本區≥lOoC積溫5800—9300C,水稻生產季節260~365天, 年降水量1300~1 500毫米。本區稻作面積居全國第二位(臺灣地區除外),約占全國稻作總面積的22%,品種以秈稻為主, 山區也有粳稻分布。
二、華中單雙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于南嶺以北和秦嶺以南,包括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的中南部、江西、湖南、湖北、重慶和四川(除甘孜藏族自治州外)9省、直轄市,以及陜西和河南兩省的南部。其下劃分為長江中下游平原單、雙季稻亞區、川陜盆地單季稻兩熟亞區和江南丘陵平原雙季稻亞區。本區稻作面積約占全國稻作總面積的59%,其中的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中平原、太湖平原和里下河平原等地歷來都是我國著名的稻米產區。本區≥lOoC積溫4500一6500C,水稻生產季節210一260天,年降水量700—1600毫米。早稻品種多為常規秈稻或秈型雜交稻,中稻多為秈型雜交稻,連作晚稻和單季晚稻為秈、粳型雜交稻或常規粳稻。
三、西南單雙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于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包括湖南省西部、貴州省大部、云南省中北部、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又劃分為黔東湘西高原山區單、雙季稻亞區、滇川高原嶺谷單季稻兩熟亞區和青藏高寒河谷單季稻亞區。本區稻作面積約占全國稻作面積的60%。該區≥lOoC積溫2900—80000C,水稻垂直分布帶差異明顯,低海拔地區為秈稻,高海拔地區為粳稻,中間地帶為秈粳稻交錯分布區。水稻生產季節180~260天,年降水量500—l400毫米。
四、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于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和山西等省、直轄市及河南省北部、安徽省淮河以北、 陜西省中北部、甘肅省蘭州以東地區。其下劃分為華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亞區和黃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亞區。稻作面積約占全國稻作面積的3%。本區≥lOoC積溫4000~5 0000C,無霜期170~ 230 天,年降水量580—1000毫米,降水量年際間和季節間分配不均,冬、春季干旱,夏、秋季雨量集中。品種以粳稻為主。
五、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于黑龍江省以南和長城以北,包括遼寧省、吉林省、 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其下劃分為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亞區和遼河沿海平原早熟亞區。稻作面積約占全國稻作面積的9%。本區≥lOoC積溫2000~37000C,年降水量350。1100毫米。稻作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或5月上旬至10月上旬。品種類型為粳稻。
六、西北干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地區,包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和山西省大部。其下劃分為北疆盆地早熟亞區、南疆盆地中熟亞區和甘、寧、晉、蒙高原早中熟亞區。稻作面積約占全國稻作面積的1%。本區≥10℃積溫2000~45000C,無霜期100~230天,年降水量50-600 毫米,大部分地區氣候干旱,光能資源豐富。主要種植早熟粳稻。
從以上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東北的種植面積并不是全國最大的,但是東北的水稻確實相當有名,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天然的地理條件所決定的。尤其是全源興農的東北大米更是精挑細選,品質上乘,還沒吃過的小伙伴們可以買小包裝嘗一嘗,有售后有保障,真正做到放心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