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中向上是什么意思—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近期疫情在全球多國擴散,引起境外主要金融市場波動,也影響了我國金融市場。
對此,銀首席風險官肖遠企17日詳細闡述了他的看法。他指出,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對我國的影響是短期的,有些影響可對沖。我國金融市場比較健全,具有穩中向上的基礎。
他進一步指出,我國金融資產估值較低,股票市場整體市盈率較低,短期是比較好的避險資產,長期是比較好的價值資產。
對于市場關心的不良貸款問題,肖遠企指出,銀做了壓力測試,不良貸款受疫情影響會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會太大,對經濟造成的風險不大。
“
我國金融市場具有穩中向上基礎
肖遠企表示,因為目前信息資訊的發達,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會導致同步效應,出現“慣性式恐慌”。近期金融市場的動蕩,主要是境外市場動蕩,我國金融市場出現波動也主要是受外圍影響。
他指出,我國金融市場比較健全,具有穩中向上的基礎。
其一,疫情防控工作和復工復產在我國穩步推進,生產生活逐步回歸常態;
其二,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的整體趨勢沒有改變;
其三,我國金融資產的估值較低,股票市場市盈率較低,短期是比較好的避險資產,長期是比較好的價值資產;
其四,宏觀政策工具空間較大,工具比較豐富,財政政策力度和空間大,與境外市場相比貨幣政策空間較大。
“
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對我國影響短期,有些影響可對沖
對于國際金融市場波動與我國金融市場波動之間的關系,肖遠企強調:
首先,我國與世界經濟依存度較大,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肯定是存在的。
目前信息資訊發達,很容易造成全球市場的同步,影響也很容易放大。我國資本市場波動主要還是受外部影響,我們需要分析,哪些影響是實質性的,哪些影響是心理性的,一定要區分開。
從經濟看,會從供需兩端產生影響。
從需求端看,因為境外疫情擴散,包括境外股市下跌,財富效應縮減,導致消費意愿下降,境外需求減少。如果這種情況持續,我們的出口首當其沖會受到影響。
從供給端看,全球的制造業和物流是相互聯系的,如果疫情進一步擴大,肯定影響全球供應鏈銜接。任何一個國家的某個產業供應能力受到沖擊,也會對全球的供應鏈產生影響。
其次,影響是短期的,有些影響是可以對沖的。
其一,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波動,主要是受疫情的影響。疫情總會過去,不可能一直大規模存在,理性預期2-3個月就會過去,生產生活恢復常態。
其二,我國經濟是大國經濟,韌性較強,有較完整的制造業體系,有較大的消費市場,經濟回旋余地較大。
其三,疫情在我國已經基本得以控制,生產生活逐步回歸常態,相比境外主要經濟體,我國生產生活恢復正常的速度會快一點,二季度開始我國的出口、生產和消費都會出現回補。
“
歐美股市震蕩有兩因素
對于歐美股市大幅震蕩,肖遠企分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恐慌性放大。疫情擴散導致投資者信心受到影響、產生波動;財富效應收縮導致出現推遲消費、推遲投資的現象,這就是恐慌推波助瀾造成的;
其二,技術性回調。過去十年美國股市經歷了較長期的牛市,估值偏高,現在進行技術性回調是正常的。即使沒有疫情影響,其他因素也可能造成美國股市回調。
因此,要理性辯證看待境內境外市場波動。
“
預計不良小幅上升 對經濟影響不大
因為疫情對實體經濟造成了一定沖擊,勢必對銀行不良貸款產生影響。
對此,肖遠企稱,銀對于資產質量問題也高度關注,在密切跟蹤、分析和判斷,也做了壓力測試,銀行業不良貸款整體是可控的,無須過于擔心。
其一,不良貸款受疫情影響會有所上升,數據顯示,2月份不良貸款已經上升了0.05個百分點。而且,2月份受疫情影響還未明顯地表現出來,未來幾個月影響會逐漸釋放。
從2月份上升的不良貸款結構可以看出,主要是信用卡貸款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上升較快,關注類貸款有所上升。今后,不良貸款還會繼續有所上升,對此要有客觀預測和分析。
其二,要具體分析,目前上升的不良貸款和未來可能還要上升的不良貸款,哪些是因為疫情因素造成的,哪些是即使沒有疫情影響也會產生的,對此要加以區分。
其三,不良貸款雖然會逐步釋放,但是疫情影響畢竟是短期的,預計不良貸款小幅上升,上升幅度不會太大,對經濟造成的風險不大。目前看,絕大部分企業的不良貸款確實是因為疫情因素,隨著疫情好轉,企業會恢復正常,甚至有些企業還會有“先發優勢”,在全球供應鏈環境中抓住機會產生更好的經濟效應。
其四,宏觀政策對于不良上升有對沖措施,比如對小微企業進一步減稅降費;比如定向降準、增加再貸款等;再比如貸款本息延期支付,避免資金鏈斷裂中斷企業生產經營;再比如增加市場流動性等。
其五,目前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約3.3萬億元,而我國銀行體系的撥備有6萬億元,也就是說,1塊錢的不良貸款約有2塊錢的撥備。每年銀行還有2萬億-3萬億元的凈利潤,因此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很充足。
其六,即使國際金融市場波動,但是可以看到,國際包括中國的金融體系是比較穩定的。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各國完善監管體系,國際金融體系整體穩健,因此這是目前與2008年金融危機有本質區別之處。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