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少算還是多算了_中國gdp少算了多少
「今天是木子讀吧陪你的第1019天」
昨天與大家分享了的相關知識,PMI數據對于了解宏觀經濟的冷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PMI可以用來預測未來一個月的宏觀經濟溫度。
如果PMI>50,宏觀經濟處于擴張狀態;如果PMI<50,宏觀經濟處于收縮狀態。但宏觀經濟的溫度不是用一只PMI“溫度計”就能說清楚的,我們都聽說過“滯脹”這個詞,對,美國正處在從滯脹走向衰退的階段中。滯脹是指經濟在下滑而物價在上漲,滯脹就是又寒又熱。
要測量類似滯脹這樣的病癥,單靠PMI就不夠了,至少還需要用兩個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和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讀GDP和CPI,可以深察經濟體溫,我們對于GDP這個詞并不陌生。每年3月召開“兩會”期間,總理都要做政府工作報告。對于政府工作報告,國內外媒體最關心的就是當年GDP的增長目標定在多少。
我們先來說說GDP。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為什么GDP這個指標這樣受關注呢?因為這個單一指標就衡量了一個經濟體,在某個時間段新創造出來的商品和服務的總額。
GDP有四個重要的屬性:
第一,GDP是一個增加值的概念,它給出的是所有行業的增加值之和。比如農民種的麥子賣了1萬元,麥子磨成面粉賣了2萬元,面粉做成面條賣了3萬元,算在GDP中的是麥子的1萬元、面粉制作所增加的1萬元,以及面條制作所增加的1萬元,總共3萬元。GDP不是將麥子總價1萬元加上面粉總價2萬元加上面條總價3萬元,這樣會造成重復計算,將1萬元的麥子價值重復計了3次。
第二,GDP是一個地域概念,不是一個國民概念。GDP計算了一個國家境內新創造的價值,無論是本土企業創造的價值、合資企業創造的價值,還是外資企業創造的價值,都是計算在內的,但GDP并不包括本國企業在外國所創造的價值。
第三,GDP是一個生產概念,不是銷售概念。GDP所衡量的是新生產出來的產品和服務的總價值,與這些產品和服務是否在市場上售出無關。所以,在中國房地產比較火的那些年,很多地方出現了“鬼城”。
第四,GDP包含新創造出來的服務的價值。房子,無論新舊,都提供新的居住服務。對于市場上出租的房子,房租就是新增居住服務的價值。那問題來了,自住房屋同樣提供了新的居住服務,但沒有房租記錄。如果不算自住房屋的隱形房租,那GDP核算就少算了一大塊。
所以按照GDP核算法則,每個國家的統計局都必須對所有自住房屋的隱性房租作出估計,將其計入GDP中。
根據當年物價計算出來的是名義GDP,如果今年的名義GDP比去年的名義GDP增長了10%,并不代表實際新增產品和服務的數量增長了10%,有可能是實際產量增長了6%和物價增長了4%這兩個因素共同導致的。
我們真正關心的是GDP所代表的購買力,如果GDP翻一番是因為物價翻了一番,這個GDP翻一番就沒什么意義了。所以,我們說到GDP,指的是GDP的購買力,也就是實際GDP。比如,2022年總理工作報告將當年的GDP增長目標定在5.5%,并不是2022年GDP值和2021年GDP值相比增長5.5%就達標了,而是要在擠掉2021年至2022年的價格變化水分后,2022年的實際GDP增長率達到5.5%才算完成目標。
我們再來說說CPI。談到宏觀經濟的溫度,大家還有一個熟悉概念就是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準確地說,CPI變化率表示的就是通貨膨脹率。
通貨膨脹率之所以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是因為它的高低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它反映了衣食住行要付出的價格,也意味著口袋里錢的購買力。如果你口袋里有100元,可以買50只口罩,這100元的購買力就是50只口罩。如果口罩價格漲了一倍,那你口袋里的100元就只能買25只口罩了。
在CPI籃子中有兩個大項目,一個是食品消費,一個是能源消費,它們的價格變化很多時候是由世界市場上食品和能源的價格變化所決定的,并不反映這個國家自身的因素。所以,經濟學家們在判斷一個國家宏觀經濟冷暖時,會從CPI籃子里剔除食品和能源這兩個項目,之后計算出來的價格變化率稱為核心通脹率。
我們國家用40多年的改革開放,走過了美國100多年的道路,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放眼未來,我們應該做的是要站在更高處,把握長遠,做多中國。
專注運動+財富管理:關于18年運動更多的分享,請關注:木子讀吧,踔厲奮發,勇毅前行,與你一起見證成長!健一生身,讀千卷書,行萬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