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詞用于什么場合、致詞是哪個詞
朋友們在為領導準備材料的時候可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個稿子兩種準備。因為有時,領導除了要在會議上講話外,講話內容還要提交匯報稿或者發布報告,所以在準備材料時,同一個稿子既要有現場講話版本又要有匯報稿版本,寫作聊一聊講話稿的“說”法和匯報稿的“寫”法有何不同。
1.顯著差異
匯報稿相對正式,“寫”的時候遣詞造句要合理凝練,數據準確詳實,內容務必客觀。講話稿相對更口語化一些,“說”的時候可以加入一些主觀的內容,也要考慮會議情境,達到一定表達效果。例如,在正式匯報稿中這么寫“建立**機制,從A模式進一步升級為B模式”,在講話稿中可以寫成“建立**機制,我市去年開始實施A模式,今年進一步開展了**工作,將A模式深化為B模式”。
可以不“寫”但有必要多“說”
例如在匯報稿中“今年本市招引億元以上項目**個,特別是成功引進了投資*億元的C項目”,因為在C項目引進過程中省領導D給與了很大支持,所以在處理講話稿版本時可以寫成這樣“今年全市共引進億元以上項目**個,特別是在D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展開多輪商談,C項目順利在我市落戶”。
可以看出,匯報稿的內容可以更專注結果,直接列出具體事項和數據即可,而講話稿中的內容可以根據場合需要,穿插一些過程性描述,就是說,有了怎么樣的過程之后才獲得了某一個結果,特別是當講話內容與現場參會的領導或者單位相關時
進一步延伸開去,為了增強在會議現場的講話效果,講話稿中可以引入一些簡短的案例,體現出某項工作的艱難、領導的關心支持、所獲成績的特殊意義等,從而獲得更多肯定與支持,不過在匯報稿中,類似的案例較少出現。
當然,也有些案例可以同時出現在講話稿和匯報稿中,個人經驗來看,這類雙重適用的案例往往帶有明確的數據,例如“企業物流成本過高,例如本市A企業每年運輸費用為*萬元,占總成本的*%”就可以同時出現在講話稿和匯報稿中。
可以多“寫”但不用多“說”
例如在匯報稿中寫“近三年,K指標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0%、25%、29%”,由于K指標相比其他數據不是特別重要,那么在講話稿中,可以直接寫成“K指標連續三年實現增長”。
會議中,領導講話的時間有限,需要更加聚焦,詳細講最重要的內容,一般性內容往往會概括帶過,不用過多展開,所以,講話稿可以對匯報稿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凝練,不大段展開,比如用定性描述概括總結即可,“K指標連續三年實現增長”就是一種定性描述。
最好不要“說”
例如正式報告中“2021年,全市規上工業產值*元,同比增長*%,增速全省第一”,那么在有各市領導參加的全省會議中,講話稿一般就可以改寫成“2021年,全市規上工業產值*元,同比增長*%”,刪掉“增速全省第一”,在這一場合,說自己的好,難免會有人覺得是在炫耀,所以就直接講數據就行,不去定性,也不用講排名第幾第幾,如果會議沒有各市領導在場那說一說也無妨。
可以“說”不可以“寫”的兩種類型
一是有些數據、信息沒有經相關程序確認還未公開發布或者不適宜公開發但是領導要用,可以在講話稿中適當放一些,但一般不寫入匯報稿中。
二是還沒實質性發生的工作,例如某個產業項目正在洽談,雖然進展順利,但是沒有簽約企業沒有注冊沒有實質性工作,一般就不寫入正式報告中,在講話稿中,如果領導要求提一提,那么可以寫上。
一個建議:先“寫”后“說”
根據個人實踐經驗,如果朋友們面對類似的寫稿任務,可以先把正式的匯報稿寫好,然后在此基礎上轉化成一個匯報稿,像省里的會議往往會提前向各個市收集匯總市領導的材料,如果先準備講話稿版本的材料顯然會影響整體進度。
再退一步,往壞了想,有了正式匯報稿,如果來不及準備講話稿版本,領導也可以根據匯報稿自行轉化,畢竟核心重要的內容都已經在上面了。